收藏故事(十三)———一幅马玉浩书法藏品的流转

铸墨堂主

<p class="ql-block"> 一幅马玉浩书法藏品的流转</p><p class="ql-block"> 张 忠</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的民勤,春风尚带寒意,却因一通电话暖了人心。</p><p class="ql-block"> 民勤籍书法家俞治先生自武威来电,言及武威市文联正筹编《祗将诗思入凉州——百首凉州词书法作品集》,欲集武威当代老中青三代书家之力,以笔墨重现“凉州词”的千年风骨。然武威籍书法名家马玉浩、王维德等已作古,其墨宝散落民间,唯赖私人收藏方能拼全这幅文化拼图。</p><p class="ql-block"> 俞治先生提及我的收藏时,语气里带着期待:“听闻您藏有马玉浩先生的‘凉州词’,可否助文联一臂之力?”我闻言心头一热,我正好有一幅马玉浩先生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凉州文化血脉的见证。能为家乡文化工程尽绵薄之力,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 按组委会要求,我将马玉浩先生的原作送至装裱店。那幅作品,纸色已泛黄,墨色却依然沉厚如初,马先生以行草写就王翰名句,笔锋流转间,“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与“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苍凉跃然纸上。装裱师傅赵一兵手持作品时,不禁赞叹:“这墨,渗进纸里了,怕是存了几十年了。”</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17日,俞治先生从装裱店取走作品,并郑重留下借据:“今借马玉浩先生‘凉州词’书法作品一幅,展后归还………”字迹工整如他为人,让我倍感安心。彼时我尚不知,这幅作品的命运,即将因一场“意外”而转折。</p><p class="ql-block"> 展览筹备期间,组委会意外得获马玉浩先生另一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藏品。为保持作品集主题的统一性,我的那幅马玉浩先生作品最终未能入选展出。俞治先生特意来电致歉,声音里满是歉意:“展览空间有限,只能择一而展,您的藏品待展后原物奉还,并赠书留念。” 我宽慰他:“文化传承本非一时之功,不必在意。”挂断电话后,我拿出借据,忽然顿悟:一幅作品的展与不展,其实并不重要,但更珍贵的是,它曾被无数双手温柔托起,为凉州文化的星火添过一缕光。</p><p class="ql-block"> 因工作繁忙,作品在俞治先生家中暂存整整十五个月。其间我偶会想起,那幅“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否还如初时墨香犹存?俞治先生是否也如我般,在闲暇时展卷细赏,与马玉浩先生的笔墨对话?</p><p class="ql-block"> 昨日上午,俞治先生自武威返乡探亲,特意携作品登门。打开包装的瞬间,熟悉的纸香扑面而来,马玉浩先生的笔迹依然遒劲,仿佛时间从未流逝。俞治先生笑道:“这一年,我把它挂在书房最显眼处,每日临帖前都要看一眼,权当向马老先生讨教。”</p><p class="ql-block"> 我接过作品,又接过他递来的作品集。翻开扉页,马玉浩的藏品赫然在列,配文详述了马玉浩先生的艺术成就。虽然不是我的那幅藏品,但这一刻,我忽然懂得:文化的传承,从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以墨为媒、以情为链的接力。</p><p class="ql-block"> 马玉浩先生作为上世纪武威书坛泰斗,其作品融合了北碑的雄浑与二王、于右任等人的飘逸,“凉州词”题材更赋予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我的这幅收藏品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见证了武威书法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研究地方书史的重要实物。</p><p class="ql-block"> 俞治先生的郑重托付、组委会的诚意致歉、我的无偿借展,共同织就了一张以文化为底、以情谊为线的网络。</p><p class="ql-block"> 藏品归家的这一天,民勤的阳光格外明亮。俞治先生临走时说:“下次有文化活动,还得麻烦您。”我笑着应下,心里却想:何谈麻烦?能为凉州文化添砖加瓦,是我的福气。</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的流转,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与情谊的深厚。我认为真正的收藏,从不是将物品锁进柜子,而是让它活在展览中、活在书籍里、活在每一个为文化心动的人心中。</p><p class="ql-block"> 墨香未冷,情谊更长。愿凉州词的歌声,永远在笔墨间回荡;愿文化的星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p> <p class="ql-block">俞治赠送的作品集及书中收录的马玉浩书法</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马玉浩凉州词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