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浓雾营造的朦胧感,模糊了具体的时空,将女子与环境一同送入一种非现实的、梦幻般的东方仙境氛围中。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对“迷离”“恍惚”“仙境”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女子在水边的侧影凝望,完美呼应了《蒹葭》中对“伊人”的描摹——可望而不可即,在水中央,引人遐思。她的身影既是存在,也如一个悠远的意象。</p><p class="ql-block"> 女子娴雅的身姿、略带粉黛的妆容、传统而精致的服饰,都符合古典仕女画或闺怨诗词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她的“侧立凝望”、“低头冥思”、“凭栏远望”和眼神中的“沉思或期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在桥上行走时,裙角却寂然不惊;水烟贴着石阶升腾起来,人倒成了最清的影子了;有时她停驻在水榭石栏边上,双手在胸前交叠,指尖含一种无言的端凝。水气从身下不断升腾,缠绕她的腰际,浸染她的罗裙,晕开衣袂上细密的花枝;雾中的她偶抬素手理钗,颈上微露一点珠光,云鬓间的花饰轻摇,眼睫低垂扫过心事。</p><p class="ql-block"> 此际水烟便如宣纸被笔尖濡湿,徐徐漾开墨痕。石栏曲折盘桓,如一条时间的旧径。她静坐其上,又恍然站起,衣纹间垂下的粉带一扬,水便托起它,浮动得若有灵魂。</p><p class="ql-block"> 在“雾失楼台”的朦胧底色中,女子端坐水畔的姿态,恰似水雾晕染的石栏构成环形叙事空间,形成天然的“看/被看”双重场域。观者凝视画中人,画中人凝视的却是不可见的水面,这种留白手法深得《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隔空美学精髓。雾影里,合拢的指尖如同承接这长桥水石的全部清供。她身后的水面倒影浮动破碎,而身段在薄暗里愈发素直如祷告——刹那间,有光从水面下无声涌起,穿雾而上。</p><p class="ql-block"> 这个瞬间仿佛是从某篇小说或叙事诗中截取的一帧:“她独倚栏杆,凝望着雾霭深处。是远行之人的归途,是未竟的心事,还是对这缥缈天地的参悟?”照片本身不提供答案,却提供了文学性的情绪容器和想象入口。这是“无声胜有声”的留白艺术,让观者自行填补故事。</p><p class="ql-block"> 雾浓得化不开,她仿佛穿行在时间的褶痕里,水汽浸润衣袂——于是薄紫上衣与浅蓝罗裙便吸饱了湿气,颜色沉甸甸地叠出古意来。发簪暗浮在云鬓之间,倒像是绿波上偶然一点惊鸿,静立,抑或是移步,都仿佛在一种沉缓的脉息中游动。那雾裹着她,她亦静默,像水托着荷梗,人便成了自水中生长出来的幽兰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原来是这样淡的影,这样薄薄的魂灵,水一漫过身际,便与之合流;水烟托举她,她便化身为流雾的一部分。那缠绕的雾霭之下,仿佛埋藏着无数未尽的叹息。石栏、裙裾、浮着水沫的青雾,皆是千年流转中凝成的一段寂静,人与物相看如镜,镜中生出的水色,便是这世间永恒的凉意。物虽哑默,但那些亭台、流水、雾中花簪,亦早已在旧日时光里,被点化为不朽。</p><p class="ql-block"> 然而此间最深的寂寞,便是她站定了,向水中自己的影求祷的一刻:那影绰约如雾中仙身,而人间的行止与缄默,被倒映作更幽微的姿态,又终于碎成光波而去——空余水上一粒珍珠的浮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