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抗战文艺之4:张耀曾、张昭麟、王懋林的掷地之声

羊大为美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激发了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们的爱国情怀。在大理这片文化积淀较为深厚的热土上,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和野心侵略,出现了许多揭露日寇罪恶和讴歌救亡图存的大批文艺作品,造就了以抗日救亡为己任的一大批诗人、作家和艺术家——谨以此系列文章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耀曾、张昭麟、王懋林的掷地之声</b></p><p class="ql-block"> 张耀曾(1885-1938年),大理喜洲人,祖父张其仁是道光间的进士。1902年考取传播维新思想的“北师大学堂”,学成后得到官费选送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深造。武昌起义使张耀曾等不及大学毕业就返回祖国参加革命,参加草拟《临时约法》。1913年国会成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兼法制委员长,袁世凯解散议会时被革职,只得返回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求学。1915年学成归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不久,赴上海从事反对袁世凯帝制活动,创办了反袁秘密组织“泰东书局”和《中华新报》,任社长。黎元洪任总统时,任司法总长。后段祺瑞上台,辞职迁上海从事律师工作兼任大学民法教授。</p> <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张耀曾目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咄咄逼人,国家陷入危难之中,张耀曾爱国之心被激发了,写出了长篇檄文,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呼吁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他还发起和成立“新中国建设会”,联络和动员人们用实际行动投入抗日洪流。他积极向政府提出抗日方略,认为要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除了军事上予以坚决反击外,还必须研究日本在外交、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弱点,加以利用,才能克敌制胜。他的观点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重视,1937年“七·七”事变后担任国防参议院参议员;1938年武汉成立“国防参政院”,又任参政员。在此期间,他充分利用这个讲台,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发动工作。当时他因内忧外患积劳成疾而病倒在床,仍以“不误国、不卖身、不做官、不见日本人”的座右铭保持了晚节。</p> <p class="ql-block">  张耀曾善诗文,长写作,擅演讲,专司法。他的主要著作除了《考察司法记》10卷、《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2卷、《民法讲义》若干卷外,他还创作了以抗战为题材的大理诗文。在《云南人之责任》一文中,张耀曾认为:身为云南大理人,每一个有志者都应该“勿谓事难而观望徘徊,勿因阻力而隐忍退避,勿惮烦劳而逡巡不前,勿自相戕置桑梓于不顾,当和衷共济,杜外患之凭陵。”以此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危地而后传。”他告诫有责任的每一个云南人:在日寇入侵时,每一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精神,负起责任心,与官方和政府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而在《云南人之民气》中他进一步认为:“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民,而关键在于民气。”而外敌入侵时 “不问土地之能保与不能保,只问滇人抵抗力之强与不强。”而抵抗力之强与不强,又视乎民气之伸与不伸:“夫发所以有自主之权者,由于民气之常伸,忆苦思甜之常厚也”。他解释民气就是:民众团结一致争权御辱的“联络心”和“团结心”,“独立不拔”的“坚韧性”,以民众利益至上的“公德心”,敢于拯救回家而献身的“勇敢心”,开知识、兴产业的“奋发心”,勇于进取的“冒险心”等等。张耀曾认为,只要我们振奋起民气,就一定能拯救、兴旺我们的国家。类似这样的大量抗战诗文编入他的《知非集》4卷和《大理氏诗人存遗》4卷中,爱国居民、积极抗战构成了他众多诗文的主基调。</p> <p class="ql-block">  类似这样的抗战诗人还有很多——</p><p class="ql-block"> 白族诗人张昭麟,剑川县人,1924年卒业于金陵大学后调南京陆军军官总校任少校教官;1930年调遣调武汉军校任中校教官;1932年职调洛阳中央军校第一军校任上校教官;1939年乘机由武汉飞抵昆明,任中央校军校第五军校政治部主任,晋级少将;1941年奉调贵州省行政督察团团长,巡行贵州第四行政区;1945年任《武汉日报》主笔,《宜昌日报》社长等职。他在军校担任教职之余,著《海天楼诗集》数卷,共辑诗作3000余首,多以抗战为题材,如1938年洛阳军官分校西移汉中,出紫柏山,过留侯庙,题献七古诗有:“我原公居谒公庙,时艰无暇荐江篱,眼中大仇深九世,誓本公志歼虾夷!”诗中盈满勃勃生气,充分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由于他的古诗造诣极深,且善功长诗,在军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广为流传,对宣传抗战起到了极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教育学家王懋程,鹤庆县人,在长期从事教职工作,创作发表大量文学作品。抗战期间,他先后发表了《九·一八三事迹》、《九·一八三感赋》等众多爱国诗篇。《九·一八三感赋》中云:“关东沦陷已三秋,何日方能痛复仇?废帝甘心为傀儡,倭寇得意逞阴谋。文明古国成残局,奴隶尊衔欲上头。奇耻须凭热血洗,会者黑水变红流!”爱国之情流于笔端。</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出生于白州的许多抗战名将如周保中、杨杰、王德三、杨益谦,都有创作了众多的抗战文艺作品和学术思想,不论在抗战期间,还是对以后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为宣传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有些图片来自网络,特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