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女子国文教科书》

李保田 老教材库

是书为于中华书局1914年9月初版,由<font color="#ed2308">沈颐、刘传厚</font>编纂,全书共八册。是书出版于<font color="#ff8a00">《壬子癸丑学制》</font>施行期,其教育宗旨较<font color="#ff8a00">《癸卯学制》</font>已有所变化,<font color="#167efb">是时女子接受教育的比例已有所提高,且大部分学校已男女同校,这就决定了女子学校的教科书也须与时俱进。体现在是书上,虽作为女子学校用教材,但其定位已趋向于同时期的普通国文教科书,其课文于自编之外则多由同时期或早期教科书课文改编而来,如《取枣》、《鸦》等课文,就改编于商务印书馆编初等小学堂用《最新国文教科书》、初等小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其内容与《癸卯学制》施行期最大的不同,就是已不再全书专注于女学,而只是普通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或增加女学的内容,如增加一些《蒋文止姊》、《杨香》、《事母》、《郑女》等歌颂女性的课文,或将课文中的人物由男学生改编为女学生,以体现女学教科书的特色,这也是男女逐步走向平等接受教育的必由之路。</font> 其“编辑大意”表明其编纂要旨,摘录如下:<br> <font color="#ff8a00">本书为女子国民学校学生之教科书,春秋季始业均可通用。<br> 本书遵照教育部制定之国民学校教则第四条,令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并遵照教则第四条第四项加入家事要项。<br> 本书文字,以富于兴趣、便于应用者为主,期以养成女子应具之能力。<br> 本书生字均有限制,第一册每课自二字渐进至八字;第二册至少五字,至多九字;第三四册,至多十字;后四册亦以十字为率。<br> 本书前二册,每句必在一行之内,每课必在一页之内,自三册起,则用圈点以便诵读。<br></font> 本书材料力求切于适用。分类如下:<br><font color="#ff8a00">修身:选用古人事实,可以取则及日常事件之合于女子道德者,与修身科联络,而并不重复。<br>历史:选用代表各时代之人物及国民必知之大事,尤择其与女子有关系者。<br>人事:如居家处世之道,及女子生计艺能家政概要。<br>国民知识:为女子不可缺者择要列入。</font> 是书有课次、为“第某课体例”,有编辑大意、有插图,无单元、无设问。第一、二册无课名、无标点。其<font color="#ed2308">体例为课次+课名(第一、二册无)+课文。</font> 第一册无目录,课文多为一图一文板式,类似于对相杂字,例举如下:<br><font color="#ff8a00">第一课:人 手(上下两栏式)<br>第二课:牛 羊(上下两栏式)<br>第三课:刀 布(上下两栏式,与第四课合为一页)<br>第四课:刀 布(上下两栏式,与第三课合为一页)<br>第五课:山 水 地(上下两栏式,与第六课合为一页)<br>第六课:井 田 石(上下两栏式,与第五课合为一页)<br>第二十六课:姊妹入学校 同去 同归(上下两栏式)<br>第三十五课:东邻女 勤织布 西邻女 勤纺纱(上下两栏式)</font> 第二册无目录,课文亦为一图一文板式,例举如下:<br><font color="#ff8a00">第七课:江岸闲眺 一舟远来 桅上张帆 帆受风 舟行甚速(上下两栏式)<br>第十六课:清水满池 游鱼往来 女取饼 投池中 鱼来争食(上下两栏式)<br>第四十四课:女作文 久思不得 将下课 忽得佳句 举笔写出 送于师前(无插图)</font> 第三册有目录,有标点,插图渐少。全册共五十四课,自第一课至第五十四课依次为<font color="#ff8a00">人、蒋文止姊、衣料、水之变化、扫地、尺与斗、鸟巢、郑女、客来、橘、猫、鸦、糖、甘蔗、桥、火、灯油、镜、取枣、菜团、针、织锦、早起、兵器、燕、筍、金鱼、击球、抛球、鸽、相者、乡居、卧具、事母、蚁、蚕、蚕丝、杨香、马、蝴蝶、蜜蜂、秤、车、戒饮酒、戒吸烟、空钟、摺纸、跛瞽相助、勤学、蜻蜓、登塔、肥皂泡、西瓜。</font>例举课文如下: 第一课《人》:<br><font color="#ff8a00"> 人有知觉,能运动,又能求学,他种动物,皆不能及,故万物之中,人为最贵。</font><br>第二课《蒋文止姊》:<br><font color="#ff8a00"> 蒋女幼时,好读书,其弟文止,在外从师,及夜归,诵日间所授书,女每旁坐听之,久之,女遂能文。</font><br>第十三课《鸦》:<br><font color="#ff8a00"> 鸦渴甚,欲饮水,见一水瓶,水仅及半,鸦衔小石,投瓶中,往来数次,石满水深,乃得饮。</font><br>第二十课《取枣》:<br><font color="#ff8a00"> 瓶中貯枣,丁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瓶口侠小,拳不能出,母告之曰:汝勿多取,拳自出矣。</font> 我国的女学教育历史悠久,传统的女学教育诞生了一系列具有封建色彩的女学著作,<font color="#167efb">但女学教育仅限于上层社会,民间并不普及</font>。在西学东渐之后,逐渐有民间开始女学教育的尝试,创办了一批女学堂,施行学制教育后,清廷学部颁布了<font color="#ed2308">《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font>,逐步规范女子教育制度,女学堂的创立及女学堂所用教科书的编纂,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民国时期,开始施行男女同校。<font color="#167efb">而女子学校所用教材,也由原先的至专注于女学,转向由普通教材调整或增加女学内容,逐步趋向男女学习同一教材,接受同等教育,真正实现男女平等。</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