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月18日的午后,阳光正好,我怀揣期待走进了“AI背景下的教师素质素养提升”培训课堂。三个小时里,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技术院的宋泱院长以清晰的思路、生动的解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数字化未来的大门,每一句讲解都像一颗石子,在我心中漾起层层思考的涟漪。 </p> <p class="ql-block"> 数字化转型:教育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p><p class="ql-block"> 宋院长开篇就点明:“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新赛道、破解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这句话像一记警钟,让我猛然醒悟——在这个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教育早已不能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模式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是数字化转型的“旁观者”,而是“主力军”,自身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带着学生跟上时代的脚步。 </p><p class="ql-block"> 数字素养:三层框架里的“教育初心”</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豁然开朗的,是宋院长对教师数字素养“宏观-中观-微观”的分层解读: </p><p class="ql-block"> - 宏观上,要绷紧“信息制度与风险意识”的弦,用技术时守住合规底线; </p><p class="ql-block"> - 中观上,牢记“目标导向与技术适配”,技术永远是服务教育目标的工具; </p><p class="ql-block"> - 微观上,做到“能力匹配与适度应用”,不盲目追新,只选对教学有用的。 </p><p class="ql-block"> 这三层框架像一张地图,让我明白数字素养不是“炫技”,而是“走心”——无论技术多先进,最终都要落脚在“育人”二字上。 </p><p class="ql-block"> 趋势里的变与不变:从“工具使用者”到“教育创新者”</p><p class="ql-block"> 宋院长提到的三个趋势,更让我看到了教师角色的进化: </p><p class="ql-block"> 从“工具操作”到“智能融合”,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让AI成为教学的“搭档”; </p><p class="ql-block"> 从“单一技能”到“复合能力”,要求我们既是“教书匠”,也是“技术整合师”; </p><p class="ql-block"> 而“从技术导向到教育本质导向”的提醒,则像一盏明灯——技术再潮,也不能忘了课堂上那双双期待成长的眼睛。 </p><p class="ql-block"> AI不是“神话”,而是身边的“助手”</p><p class="ql-block"> 以前总觉得AI离教学很远,宋院长却用通俗的解释打破了我的偏见:“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推理,帮我们做那些费神费力的事。”是啊,用AI分析学情、优化教案,不就能腾出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吗?而人工智能素养里的“信息意识”“社会责任”,更让我懂得:教会学生用AI,更要教会他们辨AI、守底线。 </p><p class="ql-block"> 前路清晰:在实践中慢慢“长大”</p><p class="ql-block"> “标准引领、培养研修、应用驱动、实践提升、机制保障”,这二十个字的提升路径,让我不再迷茫。数字素养不是一天练成的,就像教学生一样,我也要在课堂里多试、多改,在研修中多学、多问。从今天起,试着用AI备一节课,用数据分析一次作业,慢慢从“怕技术”变成“玩技术”,让数字工具真正为教学“减负增效”。 </p> <p class="ql-block"> 走出教室时,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这次培训像一场及时雨,浇透了我对教育数字化的困惑,也让我对接下来的课堂充满期待。AI时代的教师,或许会多很多新技能,但不变的,永远是那颗“为学生成长负责”的初心。 </p><p class="ql-block"> 未来已来,我们并肩前行。</p> <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全军</p><p class="ql-block">一审:第五小组</p><p class="ql-block">二审:班委</p><p class="ql-block">三审:项目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