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耕夫《普救关》画作赏析

衣者

<p class="ql-block">汝阳县隐士画家耕夫《普救关》画作赏析</p><p class="ql-block"> “画笔生辉绘山水,一墨一彩见真情。”在当代汝阳画坛,耕夫是位隐士画家鲜为人知。他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与深邃的意境,成为承载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重要载体。他笔下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与山川对话的结晶,既延续着传统山水的文脉,又表达着人文历史事件,还涌动着时代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在县政协书画展上偶见《普救关》一画,是结合汝阳历史背景与艺术特色结合的一幅画,倍感亲切激动,而且令人敬佩。因为我对家乡的一山一水充满情感,曾跋山涉水,走遍汝阳名胜景点。没想到耕夫对汝阳山水更加爱恋之深,他坚持实地考察写生,深入调查研究,学风之严谨的绘出伏牛万象和汝阳山水。《普救关》就是耕夫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 普救关位于汝阳南端,是楚国长城的重要关隘遗址,其战略地位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该地沿晋楚古道分布众多古石寨,如焦山主峰上的残存山寨、鸡冠山的孟良寨等,构成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些遗迹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厚重的历史素材,使画面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沧桑感。</p><p class="ql-block"> 耕夫笔下《普救关》以山水为魂,以水墨为骨,将汝阳的山川雄奇险峻与历史沧桑凝于尺素。其画作既承袭传统笔墨精神,又融入现代视觉语言,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p><p class="ql-block"> 耕夫在笔墨技法上,以笔墨苍茫浑厚,勾勒出普救关山势的嶙峋峥嵘。墨色层次丰富,通过浓淡干湿的对比,表现出山体的立体感与空间感。近处岩壁以重墨皴擦,纹理分明;远景峰峦则淡墨渲染,烟云缭绕,使画面具有深邃的纵深感‌。通过对地域性符号的运用,构建出极具张力的视觉韵律。画面中,近景的苍松古柏与中景的关隘城楼相互呼应,远景的层峦叠嶂以虚化手法处理,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平衡。这种构图既保持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美,又增强了现代画面的装饰性与形式感‌。</p> <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耕夫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人文元素。普救关的城楼、驿道、驿站等历史遗迹被赋予灵动的生命,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通过人物点景的精心刻画,生动再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历史场景,使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这种对传统图式的当代转化,正是耕夫艺术探索的核心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 《普救关》意象入画,题词寄情,作品充满隐逸气息, ‌‌展现耕夫对山水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创作精神。耕夫在《普救关》作品中坚守笔墨本体的同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