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庞众望 不负「众望」,他感动中国!

凝石

<p class="ql-block">  “背影留给坎坷,笑容交给阳光,名字里写着责任,步履中充满力量,磨砺过的剑,破茧后的蝶。你一直向前,一直向上,不辜负妈妈的目光,不辜负时代的期望。”</p><p class="ql-block">——颁奖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6日晚,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庞众望入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从孝心少年到励志青年,庞众望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p><p class="ql-block"> 他曾担心“有负众望”</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学后逐渐找到方向</p><p class="ql-block"> 庞众望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下肢残疾行动不便。面对家庭的重担,庞众望一边勤于学业,一边照料家庭。</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前18年里,庞众望曾因先天性心脏病命悬一线,曾为母亲住院挨家挨户借钱,也曾为还债捡废品赚钱,但他一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生活,并一直抱有“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2017年,庞众望高分考进清华大学,就读精密仪器系,开启了人生新的阶段。进入大学后,他曾在意他人目光,怕“有负众望”。但他后来在科研中找到方向,即便经历多次失败,也凭着家庭赋予的韧性坚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入校后一年半的时间里,庞众望不断尝试新的领域。他曾担任班级团支书、生活委员、宣传委员,心理的落差也在一次次尝试中化解。很多爱心人士曾表示要资助庞众望,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在学校全面的补助措施下,他的学习和生活并无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妈妈每天都在笑</p><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要去难受?”</p><p class="ql-block"> 在庞众望入读清华大学的这些年,母亲庞志芹对他的影响一如既往。“从小我妈妈就把我教育得挺乐观的,她常说人要往前看,我妈妈每天都在笑,我为什么要去难受?”庞众望回忆。</p><p class="ql-block"> 庞众望的母亲庞志芹一出生便与病痛相伴,先天性脊柱裂导致她下肢发育不全,双腿被截肢,父母出于安全考虑没让她上学。生下孩子后,不识字的庞志芹给孩子起名:庞众望。</p><p class="ql-block"> “这孩子是我最大的希望,我自己一辈子没读过书,可羡慕读书的了,就想让他能读,尽量读好书。”庞志芹说。</p><p class="ql-block"> 考入清华大学,是庞众望给妈妈和家人的第一个惊喜。3年后,母亲又收到了儿子的好消息,庞众望获得了直博的资格,选择继续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只是那时,庞志芹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p><p class="ql-block"> 2020年,庞志芹因病住院,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了自己48年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报国”</p><p class="ql-block">母亲过世后,庞众望多次梦见小时候推着母亲去赶集的画面。他说自己很少在母亲面前流露语言上的情感,更愿意用行动来表达。“我觉得她给我起了这样的名字,我能够做的就是在未来不辜负她给我起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2021年,庞众望本科毕业后,继续留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和求学的路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一直是庞众望的底气所在,政府的低保持续为这个家庭兜底,从高中母校到清华大学,学校发放的助学金和自己获得的奖学金,也让他不必为生活费用分心。</p><p class="ql-block"> 8年前,母亲送给庞众望的期许,如今已成为他清晰而坚定的理想,科研报国。“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科技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才叫科技。”</p><p class="ql-block"> “始终记得妈妈的期望</p><p class="ql-block">为国家多做贡献、帮助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 庞众望没有想到,自己的故事能鼓舞很多人。在《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现场,庞众望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去年我遇到了一个小姑娘,她说自己选择了一个非常不喜欢的专业,是我的故事帮她走出了那段低谷,最后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如今,庞众望的妈妈离开已有5年,他始终记得妈妈临走之前跟自己说的话,“为国家多做点贡献,帮助更多的人。”庞众望说,“未来,我会继续去努力,不辜负妈妈对我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别人考上清华,想的是怎么轻松毕业、怎么进大厂拿高薪、怎么享受大好青春。你呢?父亲不能言语,母亲无法行走,自己还带着一颗需要格外呵护的心脏,命运给你的这副担子,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可你倒好,非但没被压垮,脸上还总挂着笑。</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6日,《感动中国》的舞台上,聚光灯打在你身上,你却把奖杯举过头顶,说那是替妈妈拿的。镜头切到你家那间老屋,墙上还留着母亲用粉笔写的“读书救国”四个歪歪扭扭的字。没人想到,当年全村人给你凑的4万块心脏手术费,会在20年后变成国产核电站安全监测系统的“128秒预警”——你带领团队研发的“纳米级透视眼”,精度比国外产品高47%,每年能为国家多争取128秒的黄金抢险时间。这128秒,是你在实验室里熬了700多个通宵,用坏了3台激光干涉仪换来的。更“任性”的是 你拒绝了硅谷实验室开出的百万年新,把二项核心专利苗仕国内,转头把第一笔30万奖学金全捐给了137个山区孩子。有人造谣说你拿了300万奖金,你笑着辟谣:“钱?我实验室里最值钱的是那台旧示波器,二手市场800块没人要。”你把母亲生前坐的轮椅推进清华的废品回收站,换了200块钱,转头又匿名打给了当年借你50块手术费的邻居。你说这叫“光的反射”——当年别人把光打在你身上,现在你要把光打得更远。</p><p class="ql-block"> 你“任性”得让命运都头疼。小时候捡废品攒学费,你把塑料瓶当凸透镜研究光的折射;大学时为了省打印费,你蹲在实验室用铅笔芯在硅片上刻电路,结果阴差阳错发明了“铅笔芯刻蚀法”,让芯片成本降了30%。2023年冬天,你在洗澡时被热水烫得直跳脚,却灵光一闪解决了激光散射路径的难题。第二天顶着鸡窝头冲回实验室,第一篇SCI论文就么“烫”出来了。网友笑称“清华韦神靠馒头,众望靠热水”,你却说:“科研的灵感不在论文里,在生活的裂缝里。”</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后,你把她的病历叠成纸飞机,从清华主楼天台放飞,纸飞机上写着:“妈,你说读书是为了救国,现在你的字飞进国家实验室了。”你带着团队啃下了光网络感知技术的硬骨头,成果直接用在第四代核电站,让外国专家惊呼“中国芯”有了“透视眼”。你总说自己是“背着废品堆进清华”的穷小子,可你背的哪是废品?是全村人的希望,是妈妈没写完的“担当”,是中国科研人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庞众望啊,你这哪是“任性”?分明是把苦难熬成糖。把伤疤绣成光。你用命在实验室里蹚出一条路,却让千万人的路更亮堂。今天,当你在《感动中国》的镜头前笑着说“妈妈,我没给你丢人”时,屏幕前的我们早已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科研这条路,你走了七年,还要再走七十年。别怕慢,别怕难,你看,全国人民都在你身后排队当后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