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游记之寺庙印象

戏溪堂王楚

<p class="ql-block">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p><p class="ql-block">每到酷暑难当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去山林寂静之地避暑,对于参禅悟道的人来说,甘南未尝不是一个好去处。</p><p class="ql-block">我不修云水禅心,只是听说甘南风景很美,气温偏低,夜晚需要盖被子,于是有了这次甘南之行。甘南我并不熟悉,亦未曾做过攻略,主打一个随遇而安,除了草原风光,甘南的另一个特色是寺庙众多。同行的刘教授对佛学颇有研究,合作寺、拉扑楞寺、郎木寺这些以前我闻所未闻的寺庙,却是他必定要去的打卡之地。其余如阿木去乎寺、乃玛寺、米拉日巴佛阁、菩提法苑、拉仁关寺、贡巴寺等等他如数家珍,他将关于活佛的来历,喇嘛及藏族佛教的趣闻娓娓道来,让我接受了一次佛法洗礼。</p><p class="ql-block">我对佛学的一知半解,源于幼时长辈们的求神拜佛,除了老家附近的庙宇,长沙的开福寺,似乎只去过南海观音菩萨道场,南岳衡山大庙,以及普陀山不肯去观音菩萨道场,北方的仅去过少林寺,还都是旅游打卡。我对北方的佛学实在是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求人不如求己,不要临时抱佛脚。</p><p class="ql-block">源于母亲从小的这些唠叨话,对求神拜佛是否有用我始终持观望态度,父亲曾吃过神仙土,最后导致肛门板结,后又因病卧床不起达七年之久,当年年幼的我没少被母亲和姑妈拉去寺庙,祈求神灵保佑,可父亲依然没能活下来。对于生老病死这自然规律,佛家似乎没有太多的办法,医家似乎更有效,只是许多秘方失传了。佛家讲究心到神知,只是即便神灵感知到信徒的虔诚,也怕有违天道而遭天谴。神灵保佑,或许只是身处逆境的民众寻求的某种心灵慰籍罢了。</p><p class="ql-block">旅行无非是领略自然风光与历史沉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需要时间去了解,而建筑则给人直观的感受。甘南的庙宇都是金色屋顶,显得富丽堂皇,或因近现代仿制重建,缺少岁月沉淀,终不见历史的厚重。其建筑形式似乎与江南的庙宇并无多大区别,甘南的寺庙里没有供奉关公,这与藏族的信仰有关。或许因为游客众多,或许是禁燃香烛纸钱,或许是没有木鱼声声,感受不到到那种寺庙应有的神圣、肃穆与庄严。</p><p class="ql-block">庙宇里五湖四海的游客络绎不绝,有如我这般走马观花的,有去摸金桶的,亦有虔诚祈福,默默祷告,祈求甘南的神灵保佑的。只是北方信徒众多,神灵不一定记得我等这些来去匆匆的南方过客。就像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菩萨,华夏的苦难都救不过来,即便是小日本的高僧漂洋过海请他去瀛洲普度众生,华夏的神终究是心系华夏苍生。</p><p class="ql-block">尼姑田里抱禾上(和尚),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p><p class="ql-block">依稀记得这段民间流传苏小妹与佛印的戏言,由此可见宋代僧侣是需要劳作的。而眼前寺庙门口有僧侣在收取门票,里面不时有身穿袈袍的修行者穿行,他们不用化缘,不用布施,不用念经,有说有笑的,似乎很接地气。我依稀记得我老家的寺庙里设有功德箱,多少随意,并不强求。这里的寺庙亦有功德箱,不知为何还要坐地收钱,这应该不是菩萨的本意,翻阅古籍发现,古代寺庙的收入大抵来自民间捐赠、功德香火钱、耕作、化缘等,如今的大多数寺庙大概依靠门票便能赚得盘满钵满,这些喇嘛不用再做苦行僧。据说少林寺、南岳大庙的门票更高,有传言称某知名寺庙的方丈被抓,突然感觉庙宇似乎是来钱最快的地方,如果用心经营的话。富了方丈穷了庙,还真一语成谶了。</p><p class="ql-block">我依稀记得道家修行讲究与光同尘,儒家讲究知行合一,佛家讲究涅槃寂静,在这里我只看到了盛世繁华。或许是交通与科技缩短了寺庙与红尘俗世的距离,尘世太多的诱惑冲击着佛门清净地,喇嘛僧侣亦是凡夫俗子,自然无法做到五根清净,无欲无求。</p><p class="ql-block">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p><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p><p class="ql-block">‌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p><p class="ql-block">‌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p><p class="ql-block">我喜欢唐朝常建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所描绘的意境,但我在这里似乎听不见撞钟声,也感觉不到那种清幽、寂静与空灵。或许是我的内心不够空明,亦或者是我思维僵化,人生有太多的无奈,苦行僧,孤灯独伴并不是僧侣追寻的生活,皈依才是他们追寻的意境。</p><p class="ql-block">昔年八大山人遁入空门,青灯古佛为伴,晨钟暮鼓一生。但眼前的一切似乎与那高深的禅意相差甚远,或许是我内心的杂念太多,达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无法穿透眼前寺庙的繁华表象,探寻到佛门要义。</p><p class="ql-block">佛教有诸多糟粕。比如四大皆空,容易让人失去进取之心,如行尸走肉一般活着。比如它戒除贪嗔痴,容易让人失去人性本真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存在即合理。佛教能被华夏当时的社会广泛接纳,肯定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比如其轮回理论,倡导修来世,亦像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述的天堂一样,终究给了受苦受难的底层民众一些虚幻的希望。佛教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清规戒律,从道德层面培养慈悲心和责任感,它奉劝恶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p><p class="ql-block">是夜,没有了白日的喧嚣,远处的庙宇笼罩在朦胧夜色之中,重新显得庄严肃穆,钟声远播山间静,清风拂面心神宁‌。‌也只有这样的夜晚,静坐禅房,听风声雨声,才是梵音。</p><p class="ql-block">我不信基督,它一面强调人是又原罪的,一面不断忏悔,一面继续作恶。我也不信佛,那太过悲观厌世,我信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才是大爱。当然佛家倡导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道家倡导的上善若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世人都能够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世间必定充满仁爱和温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