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散曲研习会专刊]第十一期 2025.8.18

精彩每一天

<p class="ql-block">关于我们(卷首语)</p><p class="ql-block"> 本会自2018年6月创立桃源诗社,从中分离出【桃源散曲】群,随后逐年陆续发展壮大。这期间攻克了散曲这一难关,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成长起来一批各级学会的会员及多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每年都得到相关主管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和广大同仁的好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古诗词曲社团。</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2024年6月更名为【秦岭散曲研习会】。本会的高管均为本会会员,来自全国各地,各项活动的开展均听取全体会员意见而确定。为帮助广大曲友,不断提升散曲创作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艺,我们又发起创办了《散曲研习专刊》。本会的努力目标是:为广大散曲爱好者提供一个温馨、高水准的研习、交流平台,为传承和发扬散曲这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明珠尽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 《散曲研习专刊》尚处试刊期间,恳请广大曲友帮助支持,贡献你们的智慧曲艺才华,共赴美好!恭请大家不吝赐稿。</p> <p class="ql-block">【名家曲论】</p><p class="ql-block">带您了解散曲</p><p class="ql-block">《浅谈散曲的对仗》</p><p class="ql-block">誉锟整理</p><p class="ql-block"> 写过曲的老师都知道,曲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逢双必对。这个对呢,就是对仗,也叫对偶。它也是散曲广泛应用的语体形式,是曲的特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记得初学写曲的时候,对对仗这个词特别反感。本来,按自己的思路,写好了一首曲,自我感觉良好,曲语有了,趣语也有了,打分的话,应该打八十分了。可是,导师一看,不行,不对仗。一身冷汗有点夸张,但是,心中却有埋怨:为什么非要对仗呢?口话入曲,不也可以诙谐幽默了吗?</p><p class="ql-block"> 可是,当我把怨气压下去,慢慢修改成对仗语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妈呀!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粗俗话唠成了儒雅嗑,罗锅黄瓜变成了大拇哥。谁又不喜欢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老一辈的农民,特别是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别看他们不识字,可能是田间地头的传承,在他们中间,你会听到很多俏皮话和幽默故事,时常逗你哈哈大笑,捧腹大笑不在话下。但是,那只是故事、是笑话,直接安排在有平仄的曲谱里,他不是散曲,还是故事、笑话,或者叫做顺口溜。只有把它艺术化、儒雅化、文辞化、特别是对仗化,才能成为作品,成为一首有趣味儿、有曲味儿的散曲作品。</p><p class="ql-block"> 不过,有一点,咱们可以先按顺口溜写,然后,再打磨成逢双对仗的作品,也未尝不可。当然,逢双必对也不是绝对。</p><p class="ql-block"> 散曲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基本一致,都以工稳为主,宽对为辅。工对又称严对,是指严格、工整的对仗形式。要求上下联在字数、词类、结构、节奏、平仄、意义等方面都严格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p><p class="ql-block"> 散曲虽然可以口语化。但是,如果两句对得不相称,也是打折扣的。平常作品可以,如果参加大赛,用宽对会吃亏。不过如果本来十分自然,改变了又不好,没有想要的意境,那么,也就不必勉强对仗。</p><p class="ql-block"> 例如元•马谦斋的〔双调·水仙子〕咏竹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渭川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这是一首咏竹之作。首二句,应对仗,但是,不受和亭亭应对却没对,雪霜侵和易见心应对,也没对。但是,这两句从正面歌咏竹子不畏霜雪的外形特征,“贞姿”和“直节”用的特别好,所以不对也无妨。</p><p class="ql-block"> 例如元·张可久的〔正宫·醉太平〕登卧龙山 黄庭小楷,白苎新栽,一篇闲赋写秋怀,上越王古台。半天虹雨残云载,几家渔网斜阳晒,孤村酒市野花开,长吟去来。 首两句,看着也不是工对,但是,却行云流水一般,给人画面感和视觉感。其实,这个新栽,可以理解为新栽的白色的苎麻苗,这样,也就对仗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宽对又何妨?学会对仗以后,你会觉得,对仗是那么样的简单,而不对仗,能达到效果,达到奇句,反而不简单。</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曲海拾贝》</p><p class="ql-block">南广勋导师作品</p><p class="ql-block">【双调·水仙子】昨夜雷雨</p><p class="ql-block">风息月暗静悄悄,忽而雷声破寂寥。贪凉一晌黑甜觉,醒来日已高。起看雨散云消,瓜舒叶,菜挺腰,窗前湿了美人蕉。</p><p class="ql-block">【正宫·六幺遍】聚会偶遇</p><p class="ql-block">红酥手,白干儿酒,一声问候,几许温柔。萍飘水流,枝繁子稠,曾经梦里花依旧。闲愁,当年的妹子已白头。</p><p class="ql-block">【正宫·醉太平】家中就剩我一人</p><p class="ql-block">老婆出门旅游,“槽头”剩我一头。白天到处忙应酬,一起喝些小酒。晚上回府开门后,屋中凌乱还依旧。秋风挟雨冷嗖嗖,抱枕头、和衣睡休。</p> <p class="ql-block">  【走进元曲】(66)</p><p class="ql-block">作者 张养浩</p><p class="ql-block">中吕·普天乐</p><p class="ql-block">折腰惭,迎尘拜。槐根梦觉,苦尽甘来。花也喜欢,山也相爱。万古东篱天留在,做高人轮到吾侪。山妻雅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推荐语</p><p class="ql-block"> 感觉这首曲子表意简洁、深刻、曲折而畅快。</p><p class="ql-block"> 他是在元朝高官的位置上坚决退下来的。为自己没有即时走陶渊明的路而惭愧。现在终于得到解脱。走进大自然,感到面前一切是这么可爱,这就是桃花源么。现在终于轮到自己做高人了。全家人欢声笑语、其乐无穷呀。</p><p class="ql-block"> 不由让人感受到真正的高士是多么的单纯、高洁和可爱。</p><p class="ql-block">元曲是最好的老师![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秦岭散曲 郭卫红</p> <p class="ql-block">《元曲浅识》(散曲基本教材之一)</p><p class="ql-block">接上期:</p><p class="ql-block">3,音律的不同</p><p class="ql-block">音律可分为声律和韵律两方面说;</p><p class="ql-block">声律;近体诗只要分平仄就行。填词要分平,上,去,入四声。而曲要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将原有的入声字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这是因为曲不像近体诗和词以平仄交替为格律基础,而是以音阶高低为旋律。从而加强乐曲的音乐性。如果曲谱上是一个由高而低的声腔,曲辞的末句就应该用一个声调下降的去声。这比诗词更严格些。</p><p class="ql-block">韵律;诗词是在格律指定的句末押韵。曲的用韵是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看起来似乎要比诗词用韵宽些。但曲用韵较密。基本上(虽不是全部)要求句句押韵,一韵到底。而且有的是指定要押上声,或指定要押去声。所以在韵脚上曲又比诗词要严些。即使是套曲,无论是几首曲子组成。也是一韵到底,不得换韵。</p><p class="ql-block">诗词所用的格律范本吟友都已熟知。此处不再赘述。元曲所用的格律范本比较混乱。市面上出现一些曲谱之类的工具书或零星曲谱,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南北曲混淆。有的将套曲误作小令。有的选调不当。有的将曲中衬字当正字入谱,极大的误导读者。目前曲界达成共识的是采用《元北曲曲谱简编》。这是以《北曲新谱》为依据,并参考《太和正音编》《北词广正谱》《北词简编》等编辑而成。刊登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元曲鉴赏辞典》附录中。音韵则采用元•周德清撰写的《中原音韵》为范本。</p> <p class="ql-block">《秦岭散曲研习会》 组织结构</p><p class="ql-block">顾 问:南广勋 徐瑞理</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 史高座 马水英 罗春红 郭顺敏</p><p class="ql-block">曲工委荣誉主任:郭卫红</p><p class="ql-block">曲 工 委 主 任:赵根生</p><p class="ql-block">曲工委副主任:李天民 杨继康 鲁清雯 王灵芝 王巨山 耿娟 何顺利 孙宝玲</p><p class="ql-block">个人专集主任编辑:李天民</p><p class="ql-block">研习专刊执行编辑:何顺利</p><p class="ql-block">期 刊 执 行 编辑:耿娟</p><p class="ql-block">期刊美篇制作:王灵芝</p><p class="ql-block">个人专集美篇制作:王丽华</p><p class="ql-block">研习专刊美篇制作:鲁清雯</p><p class="ql-block">出刊总监:郭卫红 赵根生</p><p class="ql-block">编委成员:郭卫红 赵根生 鲁清雯 王雁 吴长安 李天民 田 丰 王丽华 王亚玲 赵明谦 何顺利 孙宝玲 王灵芝 陈昌芬 王巨山</p><p class="ql-block"> 秦岭散曲研习会编辑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