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顶尖学府 收集眼中星云图

~喵小西

今日的行程是南洋理工大学和国立大学。先说结果,没玩透,有遗憾。主要原因在于我对顺序的安排,要是再赖点别的,那就是学校太大了。主要原因还是攻略没做到位。 <p class="ql-block">早饭还是在食阁,两个大学比较远,坐公交一路看风景。今天对公交熟悉了,不必看每一站的英文站名,它每一站都有编号,确认一下数字就可以了。上车时还是拿出导航跟司机确认一下是否到这里,比划也行,散装英语reach here?也行。</p> 先去的南洋理工。南洋理工大学前身为南洋大学。南洋大学创办于1955年,倡办人是新马胶业巨子陈六使先生,首任校长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 坐轻轨看到不少一排一排的楼房,每栋楼侧面楼体上标注着数字。我猜它们就是组屋。国庆期间,组屋外齐刷刷地挂上了新加坡国旗。 在网上查了一下,新加坡的组屋(HDB,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Flats)是全球最成功的公共住房模式之一,以其高覆盖率、可负担性和社区规划闻名。以下是新加坡组屋的主要特点:<br>1. 高覆盖率与可负担性<br>组屋是新加坡最主要的住房形式,约80%的居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内。价格远低于私人公寓,政府提供大量补贴,首次购房者可享受高达12万新元的公积金购屋津贴。从一房式(已逐渐淘汰)到五房式、公寓式,满足不同家庭需求。<br>2.严格的购买与居住限制<br>家庭优先政策,单身者需满35岁才能购买,鼓励家庭购房。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组屋,转售需满足最低居住年限,否则需缴纳高额税费。屋主必须自住,仅可出租部分房间。<br>3.完善的社区配套<br>组屋区无围墙,绿化充足,更像公园而非封闭小区。食阁、超市、诊所、托儿所、游乐场等均设在组屋底层或附近。组屋之间、公交站、商场均有遮雨连廊,方便居民出行。遮雨棚我们看到了,确实是很方便,因为新加坡多雨,有了这个遮雨棚,让你下车到家全有遮挡,很贴心。<br>4. 政府长期维护<br>每5-7年政府会重新粉刷外墙,居民可投票选择颜色。2026年起,"乐龄易计划"将覆盖私有住宅,提供防滑地砖、扶手等改造补贴。<br>5. 独特的文化与社会功能<br>政府通过组屋分配政策确保不同种族混居,避免形成单一族群社区,促进种族和谐。我们看到,每一层都有一个长长的走廊,长走廊设计鼓励居民交流,底层公共区域用于红白事、文艺活动等。<br> 下车后直接懵掉,南理工是南理工,可是那个大门呢,怎么完全不像有的样子,顺着路往里走,到达一个学校食堂,很宽敞,对外开放,品类众多,外面还有单独的小店,看价格可是比外面便宜多了,政府补贴的缘故吧。<br> 这边呢是李伟男图书馆,我们逛了一圈,南理工的地形应该是个小丘陵,坡度陡,走起来气喘。我们绕出去到车站,问路怎样到达小笼包那边,恰好有几名女生也往同一方向,我们就跟随她们坐上校车,还没下车就远远看到小笼包楼了。 <div>下车后首先经过的是商学院。这座占地43,500平方公尺、两栋六层楼高建物组成的商学院大楼,名字取自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之名「Gaia」,呼应着伊东丰雄希望让人们感觉身处于森林中的盼望,它是亚洲最大的木质建筑,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筑奖。建筑采用可持续设计理念,如自然采光、碳负排放设计,木材使用奥地利、瑞典和芬兰等地的杉树,在工场加工后才运到新加坡。这些工程木材即便昂贵,但相对于一般钢筋或混凝土,产生的碳足迹更低,轻而坚固又具高可塑性等特性受伊东豊雄青睐。木材表面并无任何保护涂层或油漆,但横梁上额外铺了一层木,一旦发生火灾,表面的木先烧焦,保护里面的横梁建筑结构不会受损。建筑物坐北向南,外墙采用大量玻璃幕墙,菱形天窗阵列将阳光折射成几何光斑,白天室内90%区域无需人工照明。加上多个露台和开放式的中庭,可引入自然风,降低温度,以减少能源消耗。大楼的空调系统是一般称为「被动式散热」(Passive Cooling)的方法,冷冻水透过水管网络在大楼内运行,令室内保持凉快。大地之室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传统建筑少2500公吨,相当于7000多个往返新加坡和香港的航班碳排放量。<br></div> 穿过商学院就是小笼包楼,也是南洋理工的教学中心,又称“智慧之塔”,由英国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灵感源于蜂巢,由12座塔楼堆叠而成,形似中式蒸笼,因此得名“小笼包”。建筑没有明确的正面或背面, 360°开放空间,56个锥形自习室如蜂巢般错落,可随时“抢占”任意角落讨论。无门无墙:教授穿行于阶梯间授课。扫码预约座位,玻璃板秒变电子白板,空调根据人流自动调节温度。The Hive一共八层楼,我们坐电梯时候被楼层搞蒙了,本来全是地在地面上,怎么其中五层楼都在楼下,显示的是B1-B5。在每一层,在教室的间歇,有许多个弧形的露台,大部分楼台上还放上了座椅和桌子。设计师海泽维克认为,当人人手持平板电脑,网上资讯满溢的年代,学习不仅再是单向式吸取知识。为此,海泽维克主张学习中心应该是个社交空间,应当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故此,教学楼的设计亦须因此有所改变。 从小笼包出来,我们来到另一个学院,猜测是艺术,社会科学。是亚洲顶尖新闻媒体学校的所在地,是一所快速发展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校,拥有自身独特的卓越领域,它是新加坡第一所提供艺术、设计和互动数字媒体学位课程的专业艺术学校。刚一进去是一个大厅,有几个学生在准备做什么活动,往前一眼望去,没有台阶,是平缓的大破路,两边是一个一个小教室,我们看到两个机房。连廊处各种植物丛生,另一侧的大大小小土坡也都被绿草覆盖。 旁边是南洋理工大学校园的核心部分-云南园,它是由新加坡福建会馆捐资修建。云南园内的南洋大学建校纪念碑。云南园见证了当年华人下南洋,艰苦奋斗打拼的历史,也是华人心系故土的象征。紧挨云南园的华裔馆,收藏了许多与华裔历史相关的物品。园内的建筑风格典型的中式风格,有湖泊,绿植,亭台,正对着往外走,有建校纪念碑,牌坊上有“南洋大学”和“1955”,都在一个中轴线上。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要去寻找那个唯一一个四语的大门。在图上看,很远,从东北角到西南角,走到校园bus站,绕左半圈,这样从刚来到小笼包楼绕的是右半圈,南理工的一圈算是车游了。到NO.11楼那下车,一直一直往前走,终于找到四语校牌,打卡。是不是位置比较偏,除我们之外,先后只来了两拨人,也是拍完照就走了。</p> <p class="ql-block">心满意足坐车出发去国立,换乘时在一个集中的车站,都有一个水果地贴来区分不同的线路。国立,创立于1905年,其前身是海峡殖民地与马来联邦政府医学院,拥有三个主要校区:肯特岗、武吉知马和欧南,设有16个学院,涵盖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商学、法学、医学、计算机等多个领域,提供超过200个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8、亚洲第1。我们只去了主校区肯特岗校区。</p> <p class="ql-block">途中远远看见一大片红色钢架房子,好奇它是个啥,近了一看,fire station 我还是认识的,赶紧抢拍了个照片。</p> <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好几个学校</p> <p class="ql-block">这个国立,下车就看到牌子了,进入商学院,大厅里有活动,不知道是什么大咖来了。我们先要找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啊,看路标附近全都没有,哈,又是跟南理工一样,要再坐公交,坐坐坐,下车到达的地方,要走到马路上沿着马路往下坡走,15分钟吧,才到。</p> <p class="ql-block">被礼貌的告知,停止进场了,网上写的明明是6点是停止进场,为啥现场就变成四点半了,沟通无效,工作人员说,没办法啦,明天再过来好啦。呵,你说的轻松,明天哪有时间了,还有别的安排。在外面拍个照片吧,带着情绪拍照也是气鼓鼓的。</p> <p class="ql-block">原路往回走,直接导航到中心位置,中央图书馆,好找一些。中央图书馆是规模最大且学术资料与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同时设有许多阅读与自习的空间,在考试期间也是一座难求。一路上坡,景色倒是真美,行走在植物园中一样。我们在自动售货机买了杯西瓜,这小杯西瓜4新币,可真解渴啊。见到了旁边的机器,是可以自助做冰沙的,第一次见,买了一杯,主要是好奇体验一下,看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其实也很简单,先正常投币或刷卡把物料取出来,然后放进灌水的小窗里面去,它会自动加水,然后快速旋转,好了取出来就可以了。休息了一会到图书馆逛逛,一楼是文创店,去之前对两所大学的文创抱有很大期望,想买买买,结果有点不知道买啥,店内有一半是晨光文具和无印良品。找了个最近的食堂吃了点东西,四处逛逛,参观一下顶级大学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就坐车回去了。国立食堂的餐桌上有一张蓝色纸贴:在午餐繁忙时段,请用餐后主动让座......</p> 在距离酒店一站的商场下了车,去逛孩子喜欢的小玩意,我也喜欢一本小日历,要20新币,没舍得买呀,某宝搜搜也没有。我俩对着镜子随意拍了个照,严重怀疑自己是抽抽了,不知不觉变得小鸟依人了。 这一天,看着没去几个地方,也花费了将近十个小时,走马观花,还是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之前网上说假期不接待散客了,旅行团也要提前预约,但确实,它没有大门,怎么限制。跟港大比,港大也很大,但好在都在一个圈圈里,这两个大学可真是没玩太玩明白,没有围墙啊,校内免费大巴跟公交车都在一个站点,也不知道哪是校内哪是校外,校园与城市是相互交融的。李光前博物馆是个很大的遗憾,因为南理工远,所以我想先直接到远的地方,再往回勾,6点之前也是肯定能到国立的,没想到,没想到......就作为以后再去的一个理由吧。<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