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妹的花草事缘

云海梦乡

<p class="ql-block">三妹是1976年的,属龙,我是70年,属狗,今年她奔五我已过五余五。半世时光,青丝染霜,眼角有纹,心生故事。人生从春华到秋实,散枝开叶,在母亲膝下四世同堂。相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人生经历,我想过远学,没想过远嫁,三妹没有远学但远嫁了,就像她使用的微信名: 千里走单骑,从弥勒嫁到香格里拉,她嫁去的时候,还没有快捷的飞机高铁高速,只有一条二级路托举着卧铺大巴车爬上云南高原藏区,千里之外,她举目是草甸,牦牛,雪松,藏屋,和穿戴藏族服饰的陌生人,不同的景色,不同的民族,这里,一切和老家天差地别,没有地蔬,百果,花园,她所熟悉的植物种类、建筑群、人群都隐进了脑海里,这里,天气寒冷,一年有半年多处于低温状态,三妹从气候宜人的弥勒嫁到冰天雪地的高原,只因一个有着藏族血统汉子对她的真爱。三妹入藏二十多年,从不适应到适应,从皮肤白皙到晒出高原红,妹婿是真心待她,帮她寻得正式工作,儿子出生,自建房盖好,日子从无到有逐渐好转,三妹的思乡情慢慢转换成家人的一日三餐,工作的朝九晚五,定心定情在异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农村出生的娃,呱呱落地后就在忙于深耕抢收的父母怀抱里长大,他们一头挑粮,一头挑娃,一边耕种,一边带娃,把我们姊妹四个养大!母亲常会话及我们幼时的故事,她削甘蔗的时候把娃围在几捆甘蔗中间,放在甘蔗叶垫着的被单上自己玩耍,等她削好甘蔗收拾完所有活计后再一头挑甘蔗梢一头挑娃回家煮饭吃。娘的记性真好,说起两妹和小弟的趣事真多,比如她掘地时挖出一窝老鼠崽,不加思索拿给旁边还不会走路的娃玩,等她挖出一段距离折回来看看娃的时候,却发现那些崽崽不见了,至今她都拿不准谜底是啥,怀疑被娃生吞下肚了,但孩子并没出现过异常,甚至更生龙活虎了。我是姊妹中的老大,十二三岁前的我是最勤快最自觉最有时间帮父母分担家务活的时候,找猪食,带妹弟,浇菜水,洗衣做饭,一样没落下。直到上弥勒二中住校后,一星期回来一次,初中毕业上楚雄卫校后一学期回来一次,家里的事,弟妹们的成长,在我记忆中不是很完整,但从母亲絮絮叨叨的讲述中能得知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村娃是在大自然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对土地,对植物,一草一木皆有情;对小院,对土坯房的家,更有深深的眷念和怀想!也许我们曾一心奔赴现在的生活,嫌弃过农村的种种。但现在,返老还童的心绪如暗潮涌动,儿时记忆如封存多年的陈酿被打开,年轻的父母,年幼的姊妹,一帧帧画面在脑海中闪现。儿时生活,在原野漫漫,山路重重中走过来!贫瘠的田头坝埂,被一波又一波找猪食的人翻过,最喜夏季雨水量充沛,植物一波又一波生长茂盛,最怕冬季干旱猪食少之又少,找满一背篓要走过很多埂子。大人忙于生产队上抢工分,找猪食的闲活就落在我们这些放学归来的娃儿身上,我们常结伴而去,在甘蔗林里穿梭翻采猪能吃的野菜,每天必采得一背篓猪食回家,才能保证自家饲养的那头过年猪长大;路边不能采给猪吃的野花野草,常被我们当成玩物被采收,插在泥巴做的花盆里欣赏,或移植回家放烂碗与墙角培育,期待开花结果;上山剥树皮劈枝条,割茅草砍荆棘做柴禾,山地里的玉米一片又一片,扳包谷摘野果割山草,我们走过一山又一山;捡拾猪牛粪便,入厕发酵泼菜园,那时只有有机蔬菜粮食,没有化学农药,植物生长慢,牲畜发育也不快,食物虽然稀缺,但吃进嘴里的都是健康美味的东西,最新鲜,最原汁原味;也很回味,父亲带回来的甘蔗节清凉甘甜;我家院里有两棵焦桃树,姊妹们都是爬树的高手,它是我们小时候唯一能吃到的水果,天天有人缠在树上翻找成熟的果子。岁月如梭催人老,现在,一切随风而逝,父亲病逝三年,母亲七十有余,她被腰疾折磨得勾腰驼背。我呢即将法定退休,三妹和我是一根藤上的瓜,也面临退休。我们向往的退休生活 ,隐居在绿荫花草丛中,眼里只有白天和黑夜,心里不急几更几点时辰。弄弄花草香,逗逗猫狗趣,慢度时光,颐养天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妹在远嫁之地香格里拉的家留出了一方天然小院,夫妻两人同心共系院里春秋,养花种草饲猪鸡,工作以外的时间都用来忙活这里,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妹婿喜绘画,画室里常用院内最美的盆花装饰,他又是家里的重苦力工,但凡重活都由他担当。当地寒冷,只种青稞不种菜,只养牦牛不养禽,而三妹家里的小院四季闹春,各种植物花卉竞相开放,姹紫嫣红,家里飘着她熟悉的花草香。两口子不厌其烦侍弄着这些所爱,落雪了搬进屋,太阳出来又撤回院子,因为只有吸收了大自然能量的生命,才会蓬勃生长,绽放出喜人的光华。而那些种在土里没法搬走的,多是傲雪的物种,不堪雪灾的就用盖具遮遮掩掩,人和花草都欣喜没雪的日子,但落雪是高寒山区的特色,要在雪山高原上培植出低海拔的物种,确实要付出更多辛苦。天大地大,人只能与天地和,以勤补拙,方能如愿。他们从草原上捡回牦牛粪饼埋在土里发酵壮根,玫瑰花,栀子花,绣球花,肉肉……凡是三妹喜欢的花草,种在天寒地冻的高原上同样肆意绽放,她这个别致的小花园藏在县城一角,独具特色,养眼怡心,人见人爱。当地人家的自建房,院子都围建成透明的玻璃屋穹,透亮不透风雪,宜人居而不宜养花草,屋檐里的花朵吸收不到天地灵气,唯有露天里被雨露阳光亲吻过的生命才会生机盎然,放养,是所有生命梦寐以求的生存方式。三妹家有两个小院,一院是玻璃房温室,放车置物方便,一院是露天的,专供三妹种花植草,她心里装着千里之外老家那些艳丽芬芳的花草,不管身在何处,心心念念就是一路繁花一路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雪山草原也是她的所爱,爱屋及乌,丈夫和儿子热爱的故土是她人生的第二故乡,她也爱这里的一草一木。草原里长着她喜欢的中草药,常见的蒲公英,夏枯草,她每年夏天都要采回一些制成茶,以便随用随取。牛马吃草,排出来的也是草质物,动物和植物互相滋养,牛马粪饼,滋养了草原,让草原更加茂盛,自然晒干后是烧火的好料,也是栽花种草的有机佳肥,三妹和妹婿常在周末和暑假开着越野车扎入草甸山川,捡回一些粪饼埋入院子里花草根下做有机肥,或者做厨房火炉里的燃料。同时,妹婿会在野外安营扎寨,写生绘画,坐下去他就像圆规上的那个中心点,持画笔颜料,眼里全是他目测过的景物和纸上的作品。而三妹,就像圆规的脚,围着中心点丈量爱人周围的土地,搜寻那些有用的野花野草,拿回去晒干煮水喝,日久萌生出把这些花花草草加工提纯制成自己喜欢的款式以便持久耐用。不只是雪山草原,回到弥勒,三妹更欣喜老家物种丰富的土埂坝头,两口子常开车到野外,依然一个写生,一个采药草,配合默契,各取所需,收场时两个搭档满意而归。三妹采收回来的野花野草,是用来保健药用的,而她亲手种的花花草草,是用来欣赏的。她对花草的喜爱痴迷,源于成长环境的熏陶,小时候找过猪食的人都会对野花野草有感情吧!我也是,现在没地方养猪了,但看到田埂上丰富的猪食也会心痒采一些,要是有个猪圈,我就会用来喂它,用一年的时间耐心等它长大。三妹在成长路上一直喜欢看养殖类,种植类,中医药类的书籍,现在手机上更是有许多视频教学内容,她最喜欢看植物的栽培技术,加工提纯等内容,她知道我也感兴趣,常分享一些给我看,但我心有余而力不足,老觉得没时间做这些事情,主要还是耐心和毅力不足,只能做些粗糙的晒干,泡醋,泡酒等方法,而三妹已经制做出精致的香了,用香薰和香蜜、香露等制作方法留住了花草的香气。她的学习精神让我很敬佩,她向我借了一本《中国名老中医偏方大全》,我说买一本算了,又不贵,工具书,用着的时候翻翻就得了,没人能记住那么多,她说要一本都抄下来,遇到好书,值得深究,边抄边学习,这样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有一本超厚的《中草药彩色图谱》说借给她看,她说已经有一本《本草纲目》了,内容差不多,这本留给我用了,听闻此言,我心里才知她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啃过了,那说不定还看过更多的相关书籍呢。很佩服她执着痴迷花草的劲头超过了我这个做医生的,我称她是半个植物学家了,许多植物从彩图到实物,从实物到书本她都喜欢摸个透,其形态特征,药用价值,制作方法她能做到了然于心。制成茶、蜜、露、或膏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心,费时费力,很考验人的毅力,我能想象在她发给我的那些成品照片背后一定是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她能专心致志做成一件事,而不像我做事散而广,每事都想抓握一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这样痴迷花草的三妹,我最喜欢听她讲养花经、制茶道,谈论间,就像把一本书的精华看了几页,想多看几页就得和她多呆些时日。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能有机会品尝到她精心炮制出的野茶蜜露,在她的影响下,我准备了些采收工具,在植物药用价值最佳期采收点回来晒干泡水喝,但进一步加工炮制我没有三妹的功夫深,去制作那些工序繁琐的成品我还真做不到,她心性爱琢磨花草,就像我心性爱琢磨文字,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磨炼和沉淀出好作品。我们以各自的方式爱着大自然中聚天地灵气的花花草草和它们散发的香气,走进大自然,和花草共呼吸同享受阳光的亲抚。我们喜欢把采到的种子随取随洒,特别是儿时找猪食熟悉的野菜,或者是找猪食路上常见的野花,还有老屋房前檐下滋生野长过的巴巴花、丁香花等,看到它们就倍觉亲切,如见旧相识,想伸出手与之握一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我们不想任其自然凋亡而逝去,走进春夏秋冬的原野,采集2月的密蒙花,3月的车前草,4月的茵陈,5月的蒿,6月的夏枯草,7月的艾草,8月的益母草等,循着植物的生长规律,春花夏草秋叶冬根,应“当季是药,逾期是草”的古训采收。否则,错过采收季节,就要等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前几天三妹把鬼针草茶,苏子叶茶呈现给我看,我很吃惊,第一次知道满地皆是的鬼针草,竟然能通过发酵,炒制,整成和红茶一样的茶叶陈放,泡出来的口感没有了猪食味,而是醇厚的茶味,茶汤色泽和茶一致,药用价值不变。她分给我一点品尝,我享受着她的劳动成果,心生感激之情和佩服之心。这样执着于花草研究的三妹,已经成为我的老师了,听她谈及多种植物的名字和药用价值,以及炮制方法,我获益匪浅,每每走在路上,都会观察身边有没有药用的野植。也许是对早年青霉素过敏的后怕,她有了抵触西药的意识,也许是儿时就识了很多花花草草,怀念旧时生活,心生感情,又领悟了花草的灵性和药性,她平日小病小痛养生都喜用自己储备的中草药制剂解决,在她脑细胞里储存了很多单方和配方,咽痛了煮臭灵丹水喝,感冒了用蛤蟆草,夏枯草改善了她的甲亢症状,用鲜蒲公英煮老腊肉吃,用侧柏叶墨旱莲何首乌无患子等熬成膏洗头,家藏火龙果醋,桑椹醋,各种水果酵素,各种泡酒,自制玫瑰精油,冬天用上好的猪油给儿子擦脸摸唇不会开裂,跌伤腰椎全程用中草药医治。最近,她又制作了玫瑰香,侧柏叶香,榴莲香,松针香,一根根粗细一致,颜色各异,排列整齐的细香棒装在框里,从香格里拉家里发微信图片给我看,瞅着那些细如14号毛衣短针的香棒,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我连筷头大的香棒都懒得去琢磨研制,几天前,我用破壁机把艾蒿叶,清香叶,松针叶打成粉末,兴致来时捻一撮放小香炉里点燃,飘起的青烟透着松散的粗糙痕迹,一定不如她精心制作的细棒里会飘出一缕婀娜的袅袅青烟,因为我买过燃过如此细致的松塔香、玫瑰香和沉香,而三妹做的榴莲香,侧柏叶香我是第一次听说,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出来的,心灵手巧的她还真会创造发明。想像她的不易,慢工出细活,期待她带点回弥勒,到时去她弥勒家里各点上一支闻一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的一生,经历了三个年程: 未成年,成年,老年。退休,是启动老年新生活的开始键。前半生,翻过一万五千多个日子,做女儿,做妻子,做母亲,余生,我们都想好好做一回自己。三妹和我都有一个共同愿望,退休后,不忘初心,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余生,想要回归来时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里种庄稼,院子里植花草树木,禽舍里养猪鸡鸭鹅,土坯房里有家人一条心,赏花赏月,吃有机食</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物,过简致余生,堪胜童年之趣。虽然我们有城里盒子楼的一隅,失去了心心念念的旧屋旧院,但游子的梦总会被拉回儿时路,朝思暮想那一块被修建高铁占去老屋老院。也许我们梦延伸的地方就是农村山野里一处小桥流水,花满庭院,比邻而居的理想居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