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到国境线,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庄严的国旗与全副武装的边防战士,然而在我国某些特殊地区,现实却与想象大相径庭。由于历史与地理的特殊性,一些边境村落的两国居民亲如一家,语言相通、文化相近,往来密切。今天要介绍的,正是这样一个“一寨两国”的典范——位于中缅边境的傣族村寨银井寨。</p> <p class="ql-block">银井寨隶属于云南省瑞丽市,寨中心距离市区仅约11公里,驱车十分钟便可抵达。这座村寨被中缅公路穿行而过,坐落于著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寨名源自中国一侧的一口古井,名为“银井”,而在缅甸一侧,它则被称为“芒秀”。在这里,国界并非高墙铁栅,而是以水渠、竹篱、石板路等自然地标划分,两国人民心照不宣地共处一地,形成了许多令人称奇的边境奇观。</p> <p class="ql-block">“一寨两国”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元朝时期。彼时,随着元朝势力的扩张,缅甸北部一度被纳入中国版图,并设立缅中行省。至明朝,缅甸逐渐独立,但中缅之间的文化与经济交流从未中断。清朝时期,随着《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的签署,中缅边界逐步清晰,尽管划界过程中存在争议,却始终未能割裂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血脉联系。</p> <p class="ql-block">1960年中缅勘界后,71号界碑将原本统一的傣族村寨划分为中国一侧的银井村与缅甸一侧的芒秀村,由此形成了“一寨两国”的独特格局。国界以竹篱、村道等自然地貌为界,村寨虽被分隔,却依旧紧密相连,孕育出“一井两国”“一秋荡两国”等极具象征意义的边境奇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条堪称世界上最昂贵的国界线——中缅玉石国界线。整条国界线由5068枚玉石铺就,黄色代表中国,白色象征缅甸,全长423米,其中数字“5068”寓意1950年6月8日中缅建交的日子。站在这条玉石铺就的国界线上,一脚踏在中国,一脚踩在缅甸,时空交错之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玉石桥建于2018年,正值中缅建交68周年。其设计灵感源自中缅建交年份(1950年)与68周年的叠加数字“5068”,虽然实际镶嵌玉石数量为7777块,但其象征意义依旧深远,成为两国友谊的又一见证。</p> <p class="ql-block">银井寨的居民多为傣族,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国村民共享水井、集市,甚至共用一座秋千。这种和谐共处的景象,生动地诠释了中缅之间源远流长的“胞波”情谊。</p> <p class="ql-block">寨中一口古井横跨两国,井台之上,中缅两国的石臼分别刻有“中国”与“缅甸”字样,成为两国人民共同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走进银井寨,你会发现这里没有高耸的界碑,也没有森严的边境哨所。国境线以竹篱、村道、水沟、土埂等自然地貌为界,仿佛只是村中的一条小径,毫无违和感。</p> <p class="ql-block">寨中还有一处广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一荡两国”的秋千。它坐落于国境线旁,轻轻一荡,便可“出国”至缅甸一侧,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趣味地标。</p> <p class="ql-block">除了“一寨两国”的奇观,寨子不远处的蒲甘红塔群也是一大亮点。蒲甘是缅甸曼德勒省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方圆16英里内矗立着4486773座佛塔。这些由缅甸工匠历时十余年精心打造的红塔群,是拍摄水上塔影的最佳地点,站在这里,仿佛已置身于缅甸的宁静佛国。</p> <p class="ql-block">“一寨两国”不仅是一处地理奇观,更是中缅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在这里,国境线不再是隔阂,而是连接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银井与芒秀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中缅友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两国人民共同的记忆与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