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清漪园拾翠

寂而常照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为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其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今年春天三次游览颐和园,拍摄照片愈3000张,主要景点至今已发文30余篇,由于尚有不少零散景点资料不足以单独发文,故合集起来发文,名曰“拾翠”。</p> 养云轩 <p class="ql-block">养云轩意为“养蓄云气之轩”。养云轩是颐和园中现存不多的乾隆时期的建筑,位于乐寿堂以西,排云殿以东,长廊以北。</p> <p class="ql-block">现存钟形西洋门、五楹正殿及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格局,汉白玉拱桥连接长廊。‌‌</p> <p class="ql-block">为一所四合院,正殿五楹,东厢房名“随香”,西厢房为“含绿”。通过"养蓄云气"理念,利用山水地势形成云霭交汇的仙境效果。‌‌自我常望霖,养云因名轩。</p><p class="ql-block">义取遍崇朝,瑞匪誇非烟。</p><p class="ql-block">迩来何厚幸,每与云周旋。</p><p class="ql-block">霭霭时欲留,英英若可攓。</p><p class="ql-block">乐宁为山水,兴锄泽甫田。</p> 转轮藏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转轮藏‌是万寿山佛香阁东侧保存完好的清代宗教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现存建筑为光绪时期重建,以独特的木构转轮藏经架和万寿山昆明湖碑著称。‌</p> <p class="ql-block">建筑群坐北朝南,由一座正殿与两座双层八角形配亭通过飞廊连接构成对称布局,整体仿宋代杭州法云寺藏经阁形制。</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为佛教“经藏”建筑形式,正殿供帝后贮藏经书、佛像,两侧配亭内设木质四层彩绘转轮藏经架,转动经架象征诵经积德。‌‌</p> 众香界 <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万寿山上佛香阁的后面,有一座砖筑琉璃贴面的牌楼,上书三字”众香界“。大门紧闭,让人感到非常神秘。</p> <p class="ql-block">众香界与智慧海均属颐和园万寿山核心景观,1860年遭英法联军破坏,现存建筑为清代原构。从佛香阁北侧山路攀登至此处,体验宗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据佛经记载:有一个佛国的名字叫”众香国“,它的楼阁、花园都是香的。</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园林中牌坊和牌楼具有相同的作用,琉璃牌坊和后面的智慧海为一体,清乾隆时期,为了团结边远地区民族,朝廷在颐和园内特别修筑的佛寺,众香界琉璃牌楼就像是一个大门正对颐和园北宫门牌坊上雕龙彩画,四面坡房顶上覆盖着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众香界是一座‌四柱三门七楼歇山顶琉璃牌坊‌,以砖石砌筑,表面装饰五色琉璃瓦,汉白玉台基,顶部饰有三座覆钵式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表面覆盖五色琉璃构件,以黄、绿为主色调,辅以紫、蓝等色,形成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阳光照射下呈现绚丽光泽。‌‌</p> <p class="ql-block">其实“众香界”牌坊背面还有三字”祇树林“,智慧海的背面也有三字”吉祥云“,这几组题字连起来读就是:“众香界,祇树林,智慧海,吉祥云”。</p> <p class="ql-block">“众香界,祇树林,智慧海,吉祥云”。众香界,意为佛国之界;祇树林意为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站在后山的智慧海,透过牌楼紧闭的大门探视,映入眼帘的原来是佛香阁的高塔。</p> 智慧海 <p class="ql-block">众香界牌楼的后面,有一座无梁殿,上书三字“智慧海”。“智慧海”是佛教用语,意为佛祖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p> <p class="ql-block">智慧海意为如来佛祖智慧如海,佛法无边;吉祥云意为吉祥于云中,象征着殊胜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智慧海建于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目前殿内供奉的佛像也均为乾隆时期的文物,是颐和园中最古老的建筑了。智慧海全部采用砖石建造,顶部没有梁柱承重,用纵横相间拱券结构的砖石搭建而成,故也称”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智慧海采用五色琉璃贴满外墙,上面镶嵌了1110尊琉璃小佛像,在阳光照耀下,色彩艳丽,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顶的智慧海俯瞰,整个建筑群的南端是一段半圆形的围墙,象征着世界的终极——铁围山。围墙下是看不到底的大规模建筑群,这边是须弥灵境建筑群。</p> 善现寺 <p class="ql-block">善现寺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东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属四大部洲建筑群东翼的藏式寺庙。该寺与西侧的云会寺对称分布,采用汉藏融合建筑风格,整体布局仿照西藏桑耶寺的"坛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朝重修颐和园时未重建主殿。现存东配楼木构架为清末遗存,台明处可见雕花柱础与石造神台残件。</p> <p class="ql-block">山门琉璃构件掺用黄绿两色4遗址现存高台基东西长24米,南北宽18米,台帮条石可见火烧痕迹。</p> <p class="ql-block">寺院坐南朝北,由五米高台基上的正殿"三摩普印"、东西配楼及红色院墙组成。两座配楼为双层三间构造,东配楼与院墙相接,西配楼仅存基址。</p> <p class="ql-block">善现寺左转,便是藏族风格的四大部洲山腰部分建筑群。</p> 须弥灵境建筑群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须弥灵境遗址是位于万寿山后山中轴线的大型汉藏混合式宗教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现存基址与部分复建建筑,现为融合佛教宇宙观与皇家园林艺术的独特景观。须弥灵境建筑群始建于乾隆二十年,历时三年建成,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离宫型皇家佛寺。</p> <p class="ql-block">慈福牌楼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轴线景区松堂北入口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该建筑坐北朝南,主体采用三门四柱七楼规制建造,黄色琉璃瓦顶彰显皇家建筑等级。</p> <p class="ql-block">位于万寿山北麓中轴线北端,南距须弥灵境遗址台基约50米,北接北宫门内苏州桥南端广场。从空间布局看,该牌楼作为松堂建筑群的北界标识,与南侧古松林形成框景效果。</p> <p class="ql-block">松堂区域原有北、东、西三座牌楼,现仅存北侧慈福牌楼本体,其余两座仅存保留浮雕纹样的汉白玉夹杆石。牌楼南北两面分别题有"慈福"与"慧因"匾额,与清漪园时期藏传佛教建筑群形成空间呼应。为后山中轴线第一层台地景观的核心构筑物。</p> <p class="ql-block">汉式区‌:原含九开间须弥灵境大殿及配殿,现存柱础石与台基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宝华楼位于须弥灵境建筑群的第二层平台,与法藏楼东西相对,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双层歇山顶,前出檐廊,设有三路垂带踏跺。 ‌</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法藏楼‌是万寿山后山须弥灵境建筑群的西配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双层歇山顶汉式佛楼,与东侧宝华楼对称布局,2021年完成修复后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五年为奉母礼佛而建,融合汉藏风格,体现清代“兴黄安蒙”政策。‌‌</p> <p class="ql-block">须弥灵境汉式殿堂部分因受地形的限制,省去了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只留下正殿和配殿。其北侧修建一座入口牌坊——“慈福”牌楼,第一层为三个牌楼围城的一个广场,经过广场后进入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须弥灵境是颐和园(清漪园)万寿山后山的主要建筑群,亦称“四大部洲”。乾隆时清漪园前山的主体建筑群是大报恩延寿寺(现在的颐和园排云殿建筑群),后山的主体建筑群则是另一组藏式佛寺——须弥灵境。这两组建筑形成两条接近平行的中轴线,但彼此隔着山脊,一个朝南,一个朝北,相互背对着。</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须弥灵境几乎与承德普宁寺建于同一时期,二者主体部分的格局也很相似,均为汉藏混合的台式建筑群,都是在一级级的台基上依次修建殿宇建筑,前后分别以大型佛殿和楼阁为中心,体现藏传佛教的特色。须弥灵境整个建筑群座南朝北,平面性形状略呈丁字形,北部为汉式南部为藏式,由北向南依次升高,总长约500米。</p> <p class="ql-block">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象征佛教宇宙的须弥山,四周环绕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及日殿、月殿,四角设红、绿、黑、白四色梵塔代表密宗“五智”。‌‌</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台地上构筑一座九开间重檐歇山顶大殿,上悬“须弥灵境”匾额,殿内供奉佛教诸神几十尊。</p> <p class="ql-block">须弥灵境的中心建筑香岩宗印之阁是一座三层的巨型楼阁,象征着须弥山——是印度神话中的神山、世界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是围绕在香岩宗印之阁周围台地上碉房式建筑,分别象征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p> <p class="ql-block">在须弥灵境南面的金刚墙上就是藏式建筑部分,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四周围绕藏式碉堡式建筑和喇嘛塔,这些建筑沿着陡峭的山体交错排列。</p> <p class="ql-block">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四周围绕藏式碉堡式建筑和喇嘛塔,这些建筑沿着陡峭的山体交错排列。藏式建筑仿照西藏的桑耶寺(主体建筑为乌策殿,大殿四周环布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殿、月殿,外有围墙环绕,四角建有绿、白、红、黑四色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八小部洲就是四大部洲前后左右八个体量小些的碉房式平台及平台上的平顶小殿。在香岩宗印之阁的东南侧和西南侧各有一座碉房式平台,就是日殿和月殿——象征着出没回旋于须弥山两侧的太阳和月亮。</p> <p class="ql-block">这样一组反映了完整的佛教宇宙观、将深奥的佛教理论与精美的园林艺术巧妙结合。自2010年末以来,须弥灵境封闭整修,须弥灵境大殿或复建,能睹其原貌已是非常荣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