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位于西安古城内的七贤庄,现有十座四合院的院子,从一号到十号,展出很多珍贵史料,叶剑英亲自题写的牌匾。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泛黄的文件,一件件证章、电台、书刊、烈士手稿、 物品等革命文物,让人感到过去那些艰苦卓绝的斗争扑面而来。更为这些仁人志士的革命理想主义情怀而赞叹!</p> <p class="ql-block"> 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有幸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入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建筑,仿佛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将我带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是由十座外观相同、布局略异、砖木结构的“工”字型庭院组成,建筑群为一组仿古式四合院,布局精巧,结构严谨、具有中国北方高等级民居的建筑风格。我在里面缓缓参观各个展厅的时候,因为外观相同,感觉走进迷宫一样。</p> <p class="ql-block"> 一踏入纪念馆,斑驳的墙壁、陈旧的家具便映入眼帘,它们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庄严与肃穆。每一件展品,无论是泛黄的文件、锈迹斑斑的武器,还是承载着革命记忆的老物件,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在此设立了红军联络处,1937年9月改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招收和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为陕甘宁边区和前方转送战争物资。</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其主要负责人先后是叶剑英、林伯渠、 董必武。周恩来,朱德,张闻天,任弼时,刘少奇,叶剑英等人曾多次来此指导工作。1946年9月,办事处撤往延安。</p> <p class="ql-block"> 2025年盛夏的天气异常炎热,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青砖灰瓦上。这座始建于1937年的红色旧址,见证了抗战时期无数革命志士的奔忙身影,成为连接延安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神经中枢。推开那扇沧桑的木质大门,七贤庄的院落结构完整保留着原貌:机要室墙上发黄的战时电报底稿,周恩来办公室磨损的藤椅,地下党员秘密接头时使用的茶缸,都在无声诉说着特殊年代的惊心动魄。</p> <p class="ql-block"> 在交通科的复原场景中,泛黄的转运物资登记簿上,钢笔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是1938年某批送往冀中前线的500套棉衣记录。</p> <p class="ql-block"> 最令我震撼的是北跨院那面特殊的暗墙,讲解员指着一块看普通的青砖解释:当年地下工作者正是通过砖块的转动传递密电,这堵墙竟成为守扩命火种的防火墙。</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中共的领导人接待了很多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国际友人和国民党高官,像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巴苏大夫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李公朴、闻一多等。冼星海夫妇,以及贺子珍、刘英、江青、丁玲等一些女干部和爱国青年都曾在此逗留。</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墙上,贴满了那个时代的口号和标语,如“抗战到底”、“保卫祖国” 这些口号和标语虽然历经岁月,但依然显得格外醒目。我看着这些标语, 能听到当年战士们高呼这些口号时的坚定与激昂。</p> <p class="ql-block"> 在办事处,我看到放着简简单单的一张床,几个医疗用品的医务室,听见解说员说这是先烈们爆炸伤口、做手术的地方,还有在革命过程中多次出现的医疗药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医疗条件跟不上。工作的展开就十分困难,但也迎忍而上。</p> <p class="ql-block"> 正如纪念馆留言墙上一位老兵题写的:我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精神的传灯人。那些在机要室里熬红的双眼,在转运物资路上磨破的草鞋,正是今天中国精神的基因图谱。</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有着特殊历史坐标的夏天,七贤庄的砖瓦与草木教会我,战争年代的办公室不需要豪华的装修,民族精神的丰碑从来不在锦缎绣堆里,而在每一粒梧桐子坠落时仍铭记大地的深沉里。</p>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拍摄地标: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124921</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8.</p><p class="ql-block"> 谢 谢 观 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