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玉成其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006003</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新港是丹麦首都的标志性景点,以17世纪彩色建筑群、运河景致与安徒生故居声名远播,如今已是融历史底蕴与休闲氛围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这片地标始建于1669至1673年,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下令开凿的人工运河,初衷为将海上贸易引入市中心。它最初是繁忙的商港,因水手聚集而满是鲜活市井气,历经改造后,终成如今兼具历史感与文化魅力的城市地标。</p> <p class="ql-block">这段长约500米的运河,一头连着厄勒海峡的开阔,一头接入城市核心区的热闹,成了天然的“海陆纽带”。两岸现存的建筑,多是17至18世纪落成的彩色房屋,一栋栋错落排开,鲜亮的色调与复古的形制交织,织就了一条辨识度十足的历史景观带。</p> <p class="ql-block">两岸的联排建筑已静静矗立300余年,以红、黄、蓝等高饱和度色彩勾勒出鲜活轮廓,成为新港最亮眼的标识。部分建筑仍保留17世纪原貌,比如1681年建成的蓝色新港9号,历经时光却依旧鲜亮。行走其间,仿佛踏入被施了魔法的梦境,满溢的童话氛围让人瞬间沉醉。</p> <p class="ql-block">运河水面上,一艘艘古老木船静静停泊,林立的桅杆错落交织,多彩船身倒映水中,像撒了一把会发光的糖果。不时有游船缓缓驶过,船上游客的欢声笑语随风飘远,还会笑着与岸边行人挥手致意。岸边的人们也各得其乐,有人静静望着运河景致出神,有人和朋友轻声闲谈,每一刻都是自在惬意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后期,新港洒满阳光的阳面被改造为步行街。曾经承载着水手故事、烟火气十足的海员酒吧,如今已换上新装,变作一家家格调雅致的餐馆。它们不仅设有温馨的室内席位,更在户外开辟了用餐区。漫步其间,常能看见食客围坐露天餐桌,一边细品美食,一边抬眼尽览运河两岸的彩色建筑与往来游船,将惬意时光悄悄融进了眼前的暖阳与风景里。</p> <p class="ql-block">新港运河上有小桥连通左右两岸。阳面一侧已是铺满阳光的步行街,阴面那侧则仍保留着通车功能。我从步行街一侧走过小桥,来到运河右侧,望向刚走过的河对岸,视角换了方向,可两岸的彩色建筑、水中的船影与风光,依旧美得让人挪不开眼。</p> <p class="ql-block">新港不只是哥本哈根一处赏心悦目的风景地,更是承载丹麦文化的重要印记。这里曾源源不断滋养着艺术家、作家与诗人的灵感,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便在此居住过多年。相传,《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正是在新港的某间小屋里悄然诞生,让这片土地更添了几分童话魔力。</p> <p class="ql-block">在新港运河的起始端,广场上矗立着一只巨大的铁锚,静静诉说着一段沉重的记忆——它是为纪念二战中服役于盟军、英勇牺牲的1700多名丹麦海军官兵而设。这只铁锚有着悠久历史,自1872年起便服役于“菲英岛号”护卫舰,二战期间,该舰曾停靠在霍尔门海军基地,如今锚留此处,成了缅怀英雄的无声丰碑。</p> <p class="ql-block">铁锚纪念碑正对着的开阔广场,是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国王新广场。它始建于17世纪,是这座城市历史最悠久的广场之一。广场上最惹眼的,是那座顶着绿色圆顶的售货亭,日常售卖着点心与咖啡,氤氲的香气里满是烟火气。周边建筑带着典型的北欧风格,线条简约却藏着精致细节。如今这里成了人们放松休憩的好去处,静静坐一会儿,便能真切感受岁月流淌的静好。</p> <p class="ql-block">国王新广场周边,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当属皇家剧院。这座建筑约于1870年落成,丹麦著名的皇家芭蕾舞团便在此定期献演,艺术气息常年萦绕。剧院正门入口处立着两座雕塑,各有故事:左侧是浪漫派诗人亚当·欧兰施拉尔,他以饱含民族主义情怀的诗作闻名,写下不少动人的浪漫派悲剧;右侧则是剧作家路维·郝尔拜,他创作的喜剧与讽刺剧历经时光,至今仍深受观众喜爱,常演不衰。</p> <p class="ql-block">新港是哥本哈根的浪漫地标,迷人的运河景致与浓郁文化氛围,引得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丹麦的历史与现代悄然交融,童话般的浪漫里,又藏着现实生活的烟火气。我太爱这里建筑满溢的童话感,先后两次游览新港。前四张与最后一张照片,定格在丹麦8月10日傍晚6点,天蓝云疏,阳光把色彩衬得格外澄澈;其余则摄于次日午后2点,云朵漫卷着添了层柔和滤镜。不同时段的光影流转,恰好将新港两种模样的童话,都妥帖留在了镜头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