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巴黎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雄师凯旋门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凯旋门,位于巴黎市中心戴高乐广场(又名明星广场)中央。</p><p class="ql-block">它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的。拿破仑被推翻后,工程终止,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又重新复工,至1836年全部竣工,建造历时30年。</p><p class="ql-block">设计人为J.F.查尔格林(1739-1811),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四面有券门。中央券门高36.6米,宽14.6米。</p> <p class="ql-block">四面门墩装饰四组巨型浮雕:</p><p class="ql-block">1.《出征》(又名《马赛曲》):象征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p><p class="ql-block">2.《胜利》:描绘拿破仑凯旋场景。</p><p class="ql-block">3.《和平》与《抵抗》:纪念反法同盟战争中的抗争。</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内外刻有拿破仑时期96场战役名称及386位将领名录。1920年增设无名烈士墓,长明灯永久纪念一战阵亡将士,成为法国爱国主义象征。每年国庆日阅兵均以此为起点,凸显其国家荣誉地标地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黎圣母院</span></p><p class="ql-block">古老巴黎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这里是著名小说《钟楼怪人》的故事背景地,欣赏其歌特式设计的雄伟建筑外形以及彩色玻璃砌成的玫瑰花窗等。</p> <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法语: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5][7],正式名称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50],又名巴黎圣母院大教堂[38],位于法兰西共和国巴黎市中心城区,地处塞纳河中央西堤岛上,与巴黎市政厅和卢浮宫隔河相望,为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p> <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3月23日,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是基督教支派天主教巴黎总教区主教座堂、法国首都最悠久和最具象征意义的纪念碑之一、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法国及欧洲文学文化地标建筑。巴黎圣母院平面东西向长十字布局,是拉丁十字式的哥特主教堂形制,其主立面朝向西北偏西,后殿朝向东南偏东。总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总占地6000多平方米,其内部有五个纵舱,包括一个中舱与两侧各两个翼舱。建筑的西立面是两座对称的钟塔,东端是圣坛,中部上方矗立着高达96米的标志性尖塔。大教堂的内部建筑分为三层,由大型彩色玻璃窗照亮。</p> <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本体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及堂内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法国巴黎的象征,世界主流宗教基督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1862年,圣母院被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列入法国遗产纪念碑清单。1991年,圣母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4月15日,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起火,大火导致三分之二的屋顶被毁。2024年12月8日,维修后的圣母院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1830年创作的首部长篇浪漫主义小说,以15世纪法国路易十一统治时期为背景,通过吉普赛少女爱斯美腊达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敲钟人卡席莫多等人的命运纠葛,展现宫廷与教会压迫下的社会矛盾。小说运用美丑对照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将巴黎圣母院建筑作为核心叙事场景,通过建筑艺术描写传递人文主义思想。该作品奠定雨果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地位,被列为'命运三部曲'之一。</p> <p class="ql-block">雨果在1830年创作,以1482年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巴黎为历史原型。小说通过虚构的吉普赛少女悲剧,影射19世纪初法国社会宗教压迫与阶层矛盾,其中对圣母院建筑的详细描写体现作者对哥特艺术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故事围绕四组人物展开:</p><p class="ql-block">爱斯美腊达:吉普赛舞者,作为美与善的化身却遭迫害致死</p><p class="ql-block">克洛德副主教:从博学修士堕落为偏执的迫害者</p><p class="ql-block">卡席莫多:相貌丑陋的敲钟人,展现内在人性光辉</p><p class="ql-block">弗比斯队长:外表英俊但虚伪自私的贵族军官</p> <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典型浪漫主义创作手法:</p><p class="ql-block">美丑对照原则贯穿人物塑造与场景描写</p><p class="ql-block">戏剧化情节设置与夸张的情感表达大量历史考据与建筑细节描写占全书重要篇幅首创'命运'主题的三部曲架构。</p> <p class="ql-block">巴黎老佛爷奥斯曼旗舰店</p> <p class="ql-block">在老佛爷百货大楼6楼观看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巴黎歌剧院</p><p class="ql-block">巴黎大歌剧院前身为1671年建立的巴黎艺术学园,19世纪发展成为欧洲歌剧重要演出场所,首演过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威尔第《西西里的晚祷》等经典剧目。1873年原建筑焚毁后,1875年新剧院以'加尼耶宫'之名重建完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持续上演瓦格纳、施特劳斯等作曲家作品。</p> <p class="ql-block">1994年该机构正式更名为巴黎国家歌剧院,1996年歌剧演出职能转移至巴士底歌剧院后,原建筑保留'巴黎歌剧院'名称并转型为综合性艺术场所。建筑内部附设的戏剧博物馆藏有4000余件布景设计图及文献资料,展现了剧院三个多世纪的艺术积淀。</p> <p class="ql-block">巴黎大歌剧院的历史可追溯至路易十四时期设立的巴黎艺术学园,该机构自1671年起承担歌剧教育与演出职能。19世纪中叶,剧院迎来黄金发展期,逐渐确立在欧洲歌剧界的核心地位。</p><p class="ql-block">1873年10月29日,原建筑因火灾损毁,1875年由建筑师夏尔·加尼耶主持完成新剧院建设。这座新巴洛克风格建筑被命名为'加尼耶宫',其建造过程历经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新建成的歌剧院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主楼梯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穹顶装饰着伊西多尔·皮尔斯绘制的《音乐的寓言》。建筑群包含:</p><p class="ql-block">可容纳2156名观众的马蹄形主剧场</p><p class="ql-block">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镜廊</p><p class="ql-block">包含79间化妆间的艺人休息区</p><p class="ql-block">采用铸铁框架结构的舞台机械系统</p><p class="ql-block">建筑立面的雕塑群像包含《诗歌》《戏剧》等主题,正立面顶端树立着镀金的阿波罗雕像,彰显第二帝国末期的建筑美学特征。</p> <p class="ql-block">团队午餐</p><p class="ql-block">鸡腿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