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幸福坝的列车

晴耕雨读

<p class="ql-block">王文年</p><p class="ql-block"> 暮色像一滴晕开的墨汁,在车窗上缓缓洇开。我坐在列车的窗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玻璃上凝结的细密水珠,看城市的灯火如星子般渐次亮起,在铁轨延伸的方向连成一片温柔的光海。</p><p class="ql-block"> 离开故乡整整四十年了,时光在记忆里发酵成酒,而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画面,此刻正随着列车的颠簸,如泛黄的胶片般在脑海中徐徐转动——盛夏的傍晚,我们像一群撒欢的小鹿,踩着被夕阳烤得温烫的石子路奔向水库;秋收后的黄昏,稻草垛在晚风中轻轻摇晃,我们躲在里面数着天上的星星;冬日的清晨,冰面上映着朝阳的金光,我们呵着白气在上面滑行,笑声撞碎了满河的薄冰。这些记忆的碎片突然变得鲜活起来,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在异乡的黄昏里愈发醇香。</p><p class="ql-block"> "幸福坝"我轻轻念出这个地名,舌尖尝到一丝苦涩的甜。这个曾经让整个肥西县为之骄傲的地方,如今已湮没在城市化的洪流中。当家乡的亲人指着远处那片玻璃幕墙闪烁的小区说"就在那儿"时,我看见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怅惘:"高楼盖起来了,花园也修得漂亮,可坝已经没了。"这句话像一把钥匙,"咔嗒"一声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画面突然鲜活起来,像一幅幅褪色的老照片,在阳光下重新焕发出温暖的光泽。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幸福坝,每个季节都像一首不同的田园诗。</p><p class="ql-block"> 春天,大坝两岸的柳树抽出嫩芽,细长的柳枝在风中摇曳,像是少女的发丝轻抚着水面。水库解冻时,冰面裂开细碎的纹路,成群的小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蹲在浅滩处,看蝌蚪在指缝间游来游去,痒得我们咯咯直笑。春耕时节,水牛拉着犁铧在坝上缓缓前行,清脆的牛铃声和布谷鸟的啼鸣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春天的乐章。记得有一年清明,我们还在坝坡上放过风筝,那五颜六色的纸鸢在蓝天白云间飞舞,仿佛要把我们的欢笑声带到云端。</p><p class="ql-block"> 夏天是幸福坝最热闹的季节。盛夏时节,水库的水位涨得老高,水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放学后,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就像出笼的小鸟,三五成群地往坝上跑。有的在浅水区打水仗,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有的在岸边钓鱼,专注得连蝉鸣都听不见;还有的干脆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任由细沙从指缝间流走。记得那年暑假,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坝下的柳树林里捉知了,蝉鸣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为我们伴奏。傍晚时分,大人们会在坝上纳凉,我们则围坐在老槐树下,听村里的老人讲周总理来视察"幸福坝"的故事。夏夜的坝上,萤火虫在草丛间飞舞,像天上的星星落在了人间,我们常常追逐着这些小精灵,直到月亮爬上树梢才肯回家。</p><p class="ql-block">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幸福坝也换上了一身金装。水库周围的稻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大坝上经常能看到农民们收割稻谷的身影,打谷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我们这些孩子最喜欢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捡稻穗,有时还能在田埂上发现野生的蘑菇。秋天的傍晚,夕阳将大坝染成金色,放学的孩子们在坝上追逐嬉戏,欢笑声在暮色中回荡。记得有一年重阳节,村里还在坝上举办了丰收庆典,搭起了戏台,唱起了庐剧,那热闹的场景至今难忘。秋收后的坝上,稻草垛像一个个金色的蘑菇散布在田野间,我们常常在草垛间捉迷藏,或是躺在草垛上数星星,那时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 冬天,幸福坝又呈现出一番别样的景致。水库的水面常常结着一层薄冰,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下雪天,整个大坝银装素裹,树枝上挂满晶莹的冰凌,像是童话世界里的场景。我们这些孩子最喜欢在冰面上滑冰,虽然常常摔得四脚朝天,但依然乐此不疲。腊月里,大坝上经常能看到村民们凿冰取水的场景,冰镐敲击冰面的声音清脆悦耳。除夕之夜,站在大坝上远眺,整个村庄灯火通明,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着年的味道。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和小伙伴们在坝上堆了一个大大的雪人,还给它戴上了我的红围巾,那是我们童年最珍贵的记忆之一。</p><p class="ql-block"> 幸福坝位于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东北角的三十岗位置。幸福坝"这个名字的由来,蕴含着一段温暖的历史记忆。1958年的寒冬,周恩来总理来到这里视察。当时,工地上正回荡着此起彼伏的打夯号子,彩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总理循声而来,看到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当他得知这座大坝建成后,将灌溉四千多亩农田时,欣慰的笑容绽放在脸上。更令人动容的是,总理亲自将"肥光水库大坝"更名为"幸福坝"。这个名字饱含深意——它不仅寄托了总理对这片土地的美好祝愿,更承载着肥西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此,"幸福坝"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就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音符,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几代人共同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水里鱼满塘,家中粮满仓",老人们的记忆里,幸福坝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生活的馈赠,是肥西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我至今记得初二那年,学校以幸福坝为题的作文竞赛,当我的作文获得认可时,那种喜悦如同坝上盛开的野花般纯粹而热烈。我写道:"幸福坝的水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垂柳;幸福坝的春天,油菜花金黄一片,蜜蜂在花间忙碌;幸福坝的秋天,稻浪翻滚,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农民的脸上。"那些文字是我对幸福坝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也是我对故乡最深沉的爱。而今地铁3号线的终点站"幸福坝"站,让这个地名以更现代的方式延续着它的传奇,古老的地名与现代的交通方式完美融合,仿佛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过去与未来的握手。</p><p class="ql-block"> 而今地铁3号线的终点站虽然仍叫"幸福坝"站,但站台下的景象已焕然一新——高楼大厦取代了旧时农舍,花园广场代替了田野水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笔下的淡然幸福,恰似幸福坝站流淌的日常暖意。作为全国唯一在地铁站内设置婚姻登记处的站点,这里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现在成为合肥人心中温暖的港湾,许多情侣选择在此完成人生大事,尤其是“520”这一天来此领证的情侣排满了长队,“幸福坝”也从此成为了热门的网红打卡点,让通勤的空间成为浪漫仪式感的延伸。</p><p class="ql-block">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幸福坝的变迁正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农业合作社到现代化城区,从传统农业到多元产业,肥西县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大坝位置现在矗立着幸福园小区,小区里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虽然再也看不到碧波荡漾的水库,但小区中心的人工湖依然延续着"幸福"的寓意。老人们常说:"合肥有处幸福坝,肥西是座幸福城。"如今,这句话有了新的诠释——幸福不再只是一片水域,而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城。</p><p class="ql-block"> 当列车再次驶向幸福坝站,窗外的风景已完全改变。原来的农田变成了宽阔的马路,水库大坝的位置现在是一排排整齐的住宅楼。但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那份根植于心的乡愁。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幸福坝虽然从地理上消失了,但它作为一种精神符号,依然活在每个肥西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幸福园小区的规划保留了部分历史记忆。小区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幸福坝"三个字和周总理视察的故事。每天清晨,老人们会在广场上打太极,孩子们在喷泉边嬉戏,这样的场景与当年大坝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形成了奇妙的呼应。社区主任告诉我:"我们就是要让年轻一代记住,这里曾经是孕育了'幸福'这个名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站在小区的高楼上远眺,远处是鳞次栉比的新城区,近处是绿意盎然的社区公园。虽然再也找不到当年水库的痕迹,但那份对幸福的追求依然在延续。正如一位老村民所说:"坝没有了,但幸福还在。现在的幸福园,比当年的幸福坝更幸福!"</p><p class="ql-block"> 当列车缓缓停稳,我背起行囊,踏上了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微风拂面,带来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清香。远处,幸福园小区的楼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新时代的幸福故事。我知道,无论幸福坝以何种形式存在,它所承载的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开往幸福坝的列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承载着乡愁与希望的列车。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连接着游子与故乡。在这列列车上,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而幸福坝的故事,也将随着这列列车的飞驰,在更多人的心中延续下去。</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文年,字北张,号清流,笔名晴耕雨读,1984年入伍,1986年入党,大学文化,安徽省肥西县人。1982年全国无线电报务比赛冠军,全军优秀“四会”教练员,干过军事主官,当过党委书记,长期从事机关党建理论研究工作。曾任南京机关某研究室主任,《南京新风》杂志执行主编。南京市和江苏、安徽等多个省市书法家摄影家作家等协会会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研究特约研究员、长三角机关党建研究专家库成员。先后在《群众》《旗帜》《机关党建研究》《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省和中央级刊物发表新闻、散文、人物传记、工作论文、调查报告等作品820余篇。多篇研究成果被收入《全国党建思想理论研究专卷》《全国党建成果经典实践名人录》等。2017年以来连续八年在全省和全国机关党建课题研究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连续四届在全国机关党建创新案例交流竞赛中获得2个金奖和2个银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