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209652174</p><p class="ql-block">文 字:征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间的度量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要素。提前一周预约好门票,带岳母来故宫游玩是我们一大心愿,随着游客队伍脚步的移动,我们也依次通过了验票检查口。当踏入故宫太和殿前小广场,那矗立在殿前的日晷,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古代中国计时工具的发展脉络与智慧光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晷,作为利用太阳射影长短和方向判断时间的仪器,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故宫的日晷多为清代制造的石质赤道式日晷,安放在须弥座上,呈南高北低状,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其晷面刻着12个时辰,每个时辰又细分为初正两部分,通过太阳光照射,晷针的影子随太阳位置移动,投射在晷面上指示不同时间。古人凭借长期天文观测和实践,确定了晷面的倾斜角度和方位,使其能精准反映太阳运行规律,实现较为准确的计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故宫走走歇歇,游览了大半天,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再到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养心殿等,确实看见多种日晷,查阅资料故宫现存约12座日晷,基本为赤道式日晷,即晷盘倾斜角度等于当地纬度(北京约39°),平行于赤道面,确保全年刻度均匀,指针与地球自转轴平行,晷针的上端指向北天极,下端指向南天极。日晷材质以汉白玉为主,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代表皇权对时间的掌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妻子和岳母她们母女俩继续前行,我却站在坤宁宫古老的计时工具前,不禁沉思良久,探寻古人使用计时工具的源头及其演变历程不停地叩击我的脑海,凝视晷针我仿佛穿越时空:日晷的雏形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前256年),成熟应用始于汉代。然而,日晷并非古代计时工具的唯一代表,在它之前和与它并行发展的,还有诸多充满智慧的计时发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就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圭表由垂直立在地面的“表”和从表脚跟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圭”组成。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表影落在圭面上,通过量出表影长度,便可推算冬至、夏至等节气时刻。表影最长时,冬至来临;表影最短时,夏至已至。圭表不仅用于计时,还在天文观测、季节判断和方位辨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天文仪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圭表等太阳钟依赖阳光,阴天或夜间便失去效用。为此,古人发明了刻漏。早期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出现受水型,水以恒定流量注入受水壶,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大大提高了计时精度。为保证恒定流量,古人不断改进,如在漏壶上方加补偿壶,或采用溢流法保持水位恒定,还利用“渴乌”原理调整水管,体现了古人在计时工具上的创新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运仪象台,这座诞生于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的巨型机械装置,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巅峰之作,更被国际科技史界誉为“世界钟表鼻祖”,比欧洲同类机械钟早了600多年。水运仪象台的擒纵器发出规律的“咔嗒”声,如宇宙的心跳。苏颂的白须在浑象流转的银辉中飘动:“此器以水为脉,以轮为骨,可追日月之行藏。”齿轮咬合声与报时木人的铜钲声交响成曲——十二世纪的中国,早已将时间驯服在精密的机械韵律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元代,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利用水力驱动,通过复杂的齿轮系及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这一发明将计时与报时功能巧妙结合,是古代计时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展示了当时机械制造的高超水平。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后来,因刻漏在冬天水易结冰,人们又发明了沙漏。明初詹希元创造的“五轮沙漏”颇具代表性,流沙从漏斗形沙池流到初轮边上沙斗,驱动初轮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轴心指针在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显示时刻。詹希元还在中轮添加机械拨动装置,让木人整点或一刻击鼓报时,使沙漏脱离辅助天文仪器,成为独立的机械时钟结构,与现代时钟表面结构极为相似,反映了古代计时工具向更精准、更便捷方向发展的趋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最初简单的圭表,到精巧复杂的日晷、刻漏、大明灯漏和沙漏,古代中国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追求精确计时的奋斗史。它们不仅是实用的计时工具,更是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结晶,承载着古人对时间的深刻理解和对宇宙规律的不懈探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忽然懂得,在这单调的计时“嘀嗒”声里,藏着帝国运转的脉搏,彰显华夏文明的智慧刻度。正在沉思中,妻子找我的手机铃声突然将我拉回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夕阳正将太和殿日晷的影子拉得修长,腕上手表指针与石盘上的“酉”字悄然重合。一群穿校服的孩子涌来,红领巾被镀上金边。梳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指着晷针喊:“看!古代时钟的针在动!”她的眼睛亮如星辰,倒映着六百年流动的光阴。如今,当我们站在故宫日晷前,感受着时光的流淌,也能从中汲取古代文明的智慧养分,对先人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致以深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宫日晷不仅是计时工具,更是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工艺的结晶,其巧妙的设计展现了古人“观象授时”的智慧,至今仍静立于红墙之下,默诉时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宫回望,日晷在暮色中化作剪影。时间从未被征服,它只是从晷针游移到齿轮,再凝缩成晶振的频率。而人类对光阴的丈量,始终是向永恒宇宙投去的温柔而倔强的问询——那问询刻在汉宫铜漏的箭痕里,藏在汴京齿轮的咬合间,最终落在小女孩指向日影的指尖上,生生不息,永恒向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感谢您的雅赏!</b></p> <p class="ql-block">图片:蕤秀、征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