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时间全是学习

晓露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37</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掀起读书热和文凭热。有志青年都在忙着学习,忙着考文凭。</p><p class="ql-block">各个单位都在举办“双补”培训班。所谓“双补”,主要是基于职工队伍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的实际状况,分期分批地为职工补习文化和技能。文化补习要分阶段达到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水平,技能培训则根据各个岗位要求进行培训。厂里还连续办了几届职工大学和电视大学,从青年职工中招收优秀人员进行培养,让他们获得大专文凭。这些学员后来成为工厂管理和技术骨干。</p> <p class="ql-block">我刚上班的时候,教育处每晚都在子弟校教室办夜校,为双补职工讲课,听课不收钱。我想我没有上过高中,就主动去参加高中数学课补习。讲课的是徐显群老师,她讲课讲得非常好。我听了以后,才发现这些课程我在中专都学过了,不过就当复习吧,反正晚上闲着没事,所以我还是坚持学习。上夜校的时候,一个叫李淑珍的女职工令我非常感动,她当时已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大女儿三四岁,小女儿一岁左右,她每天晚上都带着两个女儿一起来听课,还坚持完成作业。她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被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没有学到好多文化,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要珍惜。</p> <p class="ql-block">除了上夜校,我还和孙亚丽一起学英语。孙亚丽是我的同学,她初中毕业时因为年底满16周岁,是家中的老大,可以进厂当工人,家长就让她进厂了,但她一直都很爱学习。那些年,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6点半都要播半个小时学英语节目,叫《跟我学》。孙亚丽告诉我她订阅了《中国电视报》,上面登有《跟我学》课文内容,她叫我和她一起学英语。我很喜欢学英语,初中没学什么英语,中专学了一年与化工专业有关的《基础英语》,日常用语没学过,我就愉快地和孙亚丽一起学英语了,其实也就是下班了回家看电视,然后把孙雅丽的报纸上的课文抄下来学习,我整整抄了两个厚厚的笔记本。第二年,孙亚丽报纸没订上,我们就到南川新华书店和重庆新华书店去买书,但没有买到,就没有办法继续学习《跟我学》课程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就报名参加函授学习英语,还花了一年的积蓄120元钱买了一个收录机学习英语,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坚持下来。</p><p class="ql-block">我当了团支部书记、到办公大楼工作后,深切感受到办公大楼浓厚的学习氛围。当时,在办公大楼工作的人员中,有很多人没有文凭,他们都在积极地参加函授学习或自学考试,努力获得大专文凭。每天晚上,办公大楼基本上都是灯火通明,每个办公室都有人在加班或者在学习。组织部的龚新芳是最刻苦的,当时她都三十多岁了,每天晚上她都要学习到很晚。她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通过了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受大家的影响,我开始不满足于我的中专文凭了,我也加入到自学考试队伍。我报名参加了《党政干部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参加这个专业的考试是因为我是专职团支部书记,属于党政干部,专业对口,所有学习资料都是工厂出钱买的,我去南川参加考试还可以报销考试费和出差费,考试合格还有奖励。1985年下半年,我第一次参加自学考试就报了三科,结果《形式逻辑》和《写作》考合格了,还有一科差几分没有合格。</p>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为了让世人了解新中国历史上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高度保密的三线建设史,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42年的三线建设史,讲述三线企业的发展史,讲述三线人的故事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并引用专家的文章,分析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和得失。作品真实感人,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文笔优美,插入130幅照片,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谨以此书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给三线建设决策六十周年,献给曾经奋斗在崇山峻岭中的三线建设者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