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褚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立武</p> <p class="ql-block"> 我应该不属于“追剧一族”,但央视今年的“开年大剧”《六姊妹》让我兴趣盎然,一集不拉,甚至是回放数集。</p><p class="ql-block"> 只因为此剧实在是有满满的代入感。剧中的那人、那事、那情境,仿佛就发生在小镇的马驿街上、大石桥头、扁担河埂……</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在多生孩子争当“英雄母亲”的感召下和多子多福的观念驱动下,小镇上子女成群的家庭比比皆是。尤其是为了传宗接代,不生个儿子绝不罢休的念头,相当普遍。以至于像《六姊妹》中何常胜刘美心夫妇一口气生下六个闺女的人家,也是屡见不鲜的。</p><p class="ql-block"> 连生几个丫头,给丫头们起个“招娣、来娣、代娣”之名,并不少见,也不奇怪。世俗之下,没有男丁的家庭,总有着难以言表的遗憾。毕竟传统文化中的延续“香火”比什么都要重要!这是农耕文明的遗痕。</p><p class="ql-block"> 因而,当年小镇上在扁担河两岸逐水而居,乃至后来马驿街两边比邻而居的人家,几乎都是多子女的家庭,一家有三四个“公鸡头子”或“四五朵金花”的都很常见的。我们家本身就是个多子女的家庭,姐妹加上我也有六个。小镇的供销社、粮站大院里,家家户户都有三五个子女。文化站六宝家更是有七个兄弟姐妹,算是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 </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家住在马驿街,左邻右舍几户人家,子女也都不少。从外地调到小镇住在我家隔壁的公社魏书记家,有四女一男五个孩子。斜对门的老五家,上面四个姐姐,其父母快五十岁时生了老五这个男孩,甭提多高兴了。老来得子,二老整天“嘴呲的像荷花一样”。万般宠爱集一身的老五,后来成了我的“小跟班”,整天混在一起玩。</p><p class="ql-block"> 小镇上子女较多的人家,住在桥北的澡堂子经理老沈家算一个。前面几个都是女儿,最后一个男孩叫“小八子”,是不是有七个姐姐,我已记不清楚了。如果真是如此,倒成了“小镇版”的《天仙配》了:“七个仙女加个董永”。哈哈。</p><p class="ql-block"> 小镇上有孩子乳名叫“小八子”的,不止一户。除了老沈家,还有镇东的王队长家和居住在马驿街尽头的镇南李家。这二家倒是与沈家不同,都是“葫芦娃”多,只有一二个女孩。可能是父母一心想儿女双全才生了那么多孩子吧。</p><p class="ql-block"> 孩子多了,家的味道就浓了,小镇也格外的热闹。三代四代同堂,那是人伦家常的高光时刻。日复一日,迎来朝霞送走夕阳,不太大的小镇的每个犄角旮旯,每天都是锅碗瓢盆交响乐、鸡飞狗跳大合唱。</p><p class="ql-block"> 我们孩提时代,基本是属于“散养”的,孩子顽皮乃是天性。多子女家庭每天都上演着剧情不一的“顽皮连续剧”。一睁眼就你蹿我蹦,你揪辫子我扭胳膊,“二老爷不听大老爷教”。“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如果再遇上“隔代亲”,有爷爷奶奶护着,那顽皮的孩子就“费”的不成样子。干了坏事还相互告状,撒的谎漏洞百出,稚嫩的挺逗的。</p><p class="ql-block"> 多子多女,上班劳作的家长没有精力顾及孩子平常的学习状态、言行举止。有些大字不识的家长,更是无法检查指导孩子学业完成情况,孩子上学纯粹就是个“例行公事”,完全“靠天收”,根本没指望能“成龙成凤”,只要不出事便“阿弥陀佛”了。好在那个年代学习好坏也无所谓。家长真不希望学校放假,这些孩子在家帮不上忙,尽添乱,还操心。其实不是家长不想管,实在是孩子多了管不过来。</p><p class="ql-block"> 当被孩子们闹腾的实在不像话时,“惹毛了”的大人们便发火斥责几句小镇人才听得懂的“狠话”,随手拿起扫帚或鸡毛掸子要揍时,孩子们才假装老实一阵。“屁股一磨”转身又开始“大闹天宫”,变着法子找乐趣。个中快乐是后来的独生子女们所无法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子女成群的家庭,凡是家教严家风正的人家,孩子虽淘玩但守正厚朴,虽嬉闹却懂规矩有礼貌的。小镇上大多数孩子基本如此,没有什么太出格的行迹。我们小的时候,小镇上的孩子中,调皮捣蛋的不少,时不时的也有些“恶作剧”,但没有哪家孩子有偷鸡摸狗的恶习,也没几个凶暴手辣的“狠角色”,没有一个孩子犯事坐牢的。这不能不说是小镇民风之淳家风之厚所致。生活虽然不易,但家长从不“缺位”孩子品性教养之责。</p><p class="ql-block"> 养育多子多女,做父母的自然是操够了心的。吃喝拉撒睡,哪一样都得安排妥了,难有片刻消停。再遇上哪个孩子头疼脑热的,则送医问诊,那辛苦是不言而喻的。</p> <p class="ql-block"> 子女成群的家庭,父母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们互相“打拼”。“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当年母亲们给孩子们做衣服的一种考量。穿新衣服的老大当然高兴的不得了,可老二老三们“嘴翘的老高”。于是母亲们想方设法给找补平衡:给老二塞个二毛钱买点零嘴,给老三做双新棉鞋,给老四买条花手帕……</p><p class="ql-block"> 记得每年母亲都要吩咐几位乡下的好姐妹,下半年抽空帮忙纳几双鞋底,过年好让家里的孩子们都能穿上新棉鞋,不能顾此失彼。想的都是孩子,唯独没有自己,伟大的母爱都沉浸在凡尘俗事之中……</p><p class="ql-block"> 子女成群的父母,操心远远不止这些。在子女长身体的时候想尽方法解决温饱,到了成年又操心婚姻嫁娶。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积攒的那点碎银,又要用在起屋办嫁妆上……尽管生活艰辛,可各家各户依旧对子女成群情有独钟,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伟大力量使然。</p><p class="ql-block"> 子女成群的家庭生活还自带喜剧质感。当年有部老电影叫《甜蜜的事业》,反映的就是一户人家生了好几个女儿还想生儿子的啼笑皆非的生活。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戴眼镜干瘦的老农,每天后面跟着一群大小不一叽叽喳喳模样俊俏的小女孩,老农手里还抱着一个小丫头片子。令人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 这一幕在当年的马驿街上也有上演。马驿街镇南队有个木匠叫大黑子,人大马高有股子力气,性格有点憨。可能是手艺不太精吧,印象中只知道他只是打些秧凳长凳锹柄之类的木制品为营生,家境一般。大黑子喜欢喝酒,就是那种山芋干酿的烧酒。几乎每天下晚的时候,都趿鞋披衣,怀里夹个空酒瓶,慢悠悠的走过石板街,去供销社打点散酒。手里抱着最小的孩子,后面跟着几个蹦蹦跳跳的小丫头片子,辫子零散,衣着脏乱,脸上像个小花猫似的。父女们一串儿走石板路上,挺有画面感的。</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子女生活多么不易啊!也不知道是大黑子家咋样熬过来的。记得母亲当年把家里的一些旧衣服送给大黑子,他也只是木讷的咧嘴笑笑。那时候各家各户过的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真不是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 龙生九子,秉性各异,何况凡人。普通人家子女成群,彼此间个性中自然也有了宽厚善良、骄纵自负、固执犟性、谨慎胆怯等等方面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般是家中的老大沉稳厚重一些,成熟的早,懂得顾家,早早的就知道助父母一臂之力,对下面的弟妹照顾有加,有的甚至辍学带弟弟妹妹。小镇上有不少多子女家庭中的老大,不论男女,都几乎牺牲了童年的快乐和少年的幸福。自然,这些个老大平素在家里兄弟姊妹中还是有点威信的。</p><p class="ql-block"> 子女成群的人家,只要父母一碗水端平,兄弟姊妹中只要没有过于自私偏执作妖的,一般情况下彼此间都能融洽相处抱团帮衬、相安无事的。秉承“家和万事兴”的治家理念,家就成了一个幸福的港湾,也就很少受人欺凌。当年住在马路边的老虎一家,家境不富裕,但弟兄四个,个个身强体壮,很少有人敢惹他们。马驿街“四猴子”天性顽劣,仗着兄弟姐妹五六个,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而小镇上一些女孩多的家庭,就显得内敛很多,与人吵嘴斗狠的甚少。</p><p class="ql-block"> “七大姑八大姨”也可能是个传说,但小镇上一些大家族每逢过年过节或婚丧嫁娶的日子,家里老老小小人声鼎沸倒是个事实。至今留有印象的是马驿街镇南一户人家嫁姑娘,新娘子走到大石桥桥头了,送亲的眷属还停在马驿街,整条石板路上都是亲戚家的成群子女……</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长河在上个世纪的后半段拐了个大湾。“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传统的人口结构和家的形态,“子女成群”的历史进程在我们这一代画上了休止符,刺痛了我们这些曾经享受了兄弟姐妹亲情友爱的人的内心。这也直接导致了当前人口形势的严竣,第一人口大国已让位于印度。下一代人对婚育漠然已成了国与家都头疼的事。那种钟鸣鼎食、子孙绕膝的场景只能从文学影视作品中去寻觅了。这或多或少有了点遗憾。</p><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时光荏苒,令人萦怀的子女成群的老家生活,仿佛就在昨天,成了永不退色的华章。在子女成群的年代,每家有欢快,有苦涩,有压力,有盼头,充满了人间烟火味。</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你我,彼时无法体察子女成群的家庭,父母孕育呵护之累。操持着一大家多么的不易,让他们早早的皱了脸庞、弯了腰脊、白了发际。在我们不知感恩的年纪里,为我们付出了力所能及的所有。在我们要想报答时,他们却又到了风烛残年、苍颜垂暮……</p><p class="ql-block"> 但有点值得肯定是,父母在艰难困苦中所展现的坚定和乐观,在小镇的孩子们日后生活中得到了演绎和延续。这可能就是成群子女家庭留下的幸福密码。</p> <p class="ql-block">文中配图为网络下载,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昵称:王立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4976624</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8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