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游(十七)斯特拉斯堡

蕙质兰心

<p class="ql-block">  斯特拉斯堡,这个德国味儿十足的名字,却是货真价实的法国地盘。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德国隔莱茵河相望,</span>历史上,德国和法国曾多次交替拥有对斯特拉斯堡的主权,因而该城市在语言和文化上兼有法国和德国的特点,是这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之地。现今斯特拉斯堡的名称Strasbourg是日尔曼语言的法语化。</p><p class="ql-block"> 维克多·雨果这样形容斯特拉斯堡:它是一座‘双城记’——尖顶指向法兰西,根基深扎德意志。</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欧洲旅游最主要的看点是中国的一盘“家常菜”—宫爆鸡丁”(宫堡基厅),即宫殿、城堡、基督教堂、市政厅四大建筑景观。要我说,还得再加上一个,广场,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广场。</p><p class="ql-block"> 克勒贝尔广场,位于斯特拉斯堡市中心,是商业区的繁华之地。广场中央矗立着克勒贝尔将军的雕像。广场的名字和雕塑都是为了纪念一位从石匠之子成长为杰出军事统帅的本地英雄——克勒贝尔。</p> <p class="ql-block">  雕像是斯特拉斯堡的地理坐标和精神图腾。然而鸟儿却不管这些。它们肆无忌惮地在雕像身边盘旋,甚至站在雕像的头顶上,像是在宣告:我,才是广场的主人。导游说:如果你们足够幸运的话,可能看到上面说的情景。你别说,我们真是够幸运,还真捕捉到了这样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被称为“巴黎圣母院”的姊妹篇。雨果形容它是“集巨大与纤细于一身令人惊异的建筑”‌,歌德补充称其为“庄严高耸、广袤的上帝之树”‌。</p> <p class="ql-block">  整座教堂由当地特有的粉红色砂岩建造,阳光下呈现温暖色调。</p> <p class="ql-block">  142米高的尖顶矗立在教堂的一侧,而另一侧则是一个宽敞的平台。这个设计特色源于历史上的财力限制,使得另一侧的尖顶未能建成,却意外地成为了大教堂如今最引人注目的亮点。</p> <p class="ql-block">  天文钟是教堂内的另一大亮点。 每天中午12:30,一个代表死神(通常是一个骷髅骨架的形象)的小人会出现,敲响钟声。与此同时,其他代表人生不同阶段(婴儿、孩童、青年、壮年、老年)的人像会依次从死神面前经过,生动地展现了人生如白驹过隙,从出生到衰老不过转瞬。这个场景被称为“死神报时”。其意义是:强调生命的“转瞬即逝”,提醒世人珍惜当下,从而活出真正有价值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在斯特拉斯堡的“小法兰西”小镇,中世纪的木桁架房与巴洛克风格的砂岩建筑交相辉映,沿着运河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门前布满鲜花。这里曾是中世纪制革工人居住区,如今成为明信片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伊尔河在这里分岔为许多条运河,穿过的一小片地区布满中世纪木桁架房屋和巴洛克风格的砂岩建筑,因而有“小威尼斯”之称。</p> <p class="ql-block">  都德的《最后一课》,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讲述的是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被迫改学德语,文中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作为“表现法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最后一课》近百年来成为中国教材的“固定篇目”,那句“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让我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上面两图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  导游说,真实的历史其实与文章中所描述的恰恰相反。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后,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但在《最后一课》中,写的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和历史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 一部被奉为“爱国主义的经典文本”,居然是一个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的编造之作。事实让我大跌眼镜!</p><p class="ql-block"> 那么,都德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我想答案应该是“文学照亮的是心灵,而非单纯记录史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