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流量漩涡中寻找"道"的归途——纪实文学《流浪大师沈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地铁口的《论语》声</p><p class="ql-block">2013年冬天的上海,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南京西路的地铁口。申伟蜷缩在通风口的铁栅栏旁,身上裹着五层捡来的旧衣服,最外面是一件褪色的蓝布工装。他的脚边堆着几个鼓鼓的塑料袋,里面整齐码放着从垃圾桶救回来的《春秋》《左传》和半本《论语集注》。</p><p class="ql-block">凌晨四点,清洁工老张拖着扫把经过时,看见申伟正就着路灯的光亮读书,冻得通红的手指在泛黄的纸页上缓慢移动,嘴里念念有词。老张摇摇头,从兜里掏出两个冷掉的包子放在他面前。</p><p class="ql-block">"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申伟突然抬头说道,眼睛在镜片后闪着光,"但还是要谢谢您。"老张愣住了,他听不懂这话的意思,只觉得这个流浪汉和其他人不太一样。</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申伟会在地铁开门前收拾好他的"图书馆",把书小心翼翼地装进防水袋,然后开始一天的拾荒工作。他专门收集废纸和可回收物,但每次翻垃圾桶时都戴着白手套——这是他在审计局工作时养成的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流量的飓风</p><p class="ql-block">2019年3月21日下午,抖音用户"上海老克勒"上传了一段57秒的视频。画面里,蓬头垢面的申伟正在讲解《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他信手拈来地分析着古代母子关系,眼睛在厚重的镜片后闪烁着智慧的光芒。</p><p class="ql-block">这段视频像一颗炸弹引爆了全网。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3000万,流浪大师话题登上热搜榜首。3月23日清晨,当申伟像往常一样出现在高科西路捡废品时,迎接他的是三十多个举着手机的主播。他们像发现猎物的兽群般一拥而上,镜头几乎怼到他脸上。</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上海爱君家政公司门前被围得水泄不通。当地商户回忆:"就像过年赶庙会,卖煎饼的都推车过来做生意了。"主播"大胃王李哥"直播吃五十个包子时,背景里申伟正被七八个人拉扯着要求合影。</p><p class="ql-block">在这些疯狂的人群中,25岁的家政公司职员普晶显得格格不入。她默默准备了一套新衣服和热毛巾,等人群稍散时递给申伟。"姑娘,你这是'雪中送炭'啊。"申伟用《后汉书》里的典故道谢,普晶却红了眼眶——她父亲也曾是中学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破碎的镜片</p><p class="ql-block">2020年盛夏的某个凌晨,申伟在酒店浴室盯着洗手台上的两副眼镜发呆。左边是跟随他流浪六年的老花镜,树脂镜腿用胶带缠了十几圈,镜片布满蛛网状裂痕;右边是直播团队准备的金丝平光镜,在灯光下闪着冰冷的金属光泽。</p><p class="ql-block">"申老师,观众说您戴新眼镜更上镜。"助理小陈在门外催促。申伟想起昨天直播时,弹幕里飞过的"大师变潮了""这眼镜显年轻",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旧眼镜上的裂痕——那是2017年冬天被醉汉推倒时磕坏的。</p><p class="ql-block">他最终将两副眼镜都戴上。老花镜在下,金丝镜在上,走出卫生间时,小陈倒吸一口气:"这...这怎么看得清?"申伟翻开《庄子集释》,指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那段:"双重镜片就像陆地上的鱼,看似在水中,实则隔着一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短暂的家人</p><p class="ql-block">主播小飞的出现改变了局面。这个90后男孩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疯狂拍摄,而是连续三天默默跟在申伟身后,帮他挡开过于热情的人群。第三天夜里下雨时,小飞脱下外套撑在申伟头顶,自己淋得透湿。</p><p class="ql-block">"你这是何苦?"申伟在桥洞下避雨时问道。小飞掏出皱巴巴的一万元现金——他全部积蓄:"我就想帮您租个房子,天太冷了。"雨水混着泪水在他脸上纵横,申伟想起《礼记》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句子,第一次松了口:"你若愿意,就叫我一声干爹吧。"</p><p class="ql-block">这段"父子情"很快登上各大平台头条。矛盾在新疆之行爆发。商家赞助的"文化之旅"变成全天候直播带货,申伟讲解楼兰文化时,小飞突然插话要求他推销红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申伟当众摔了话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喧嚣中的知己</p><p class="ql-block">当申伟与干儿子决裂的消息传开,一个叫晓晓的苏州女孩通过私信发来长篇留言,谈她读《诗经》的感悟。这种不带功利性的交流让申伟罕见地回复了。两人从《楚辞》谈到《文心雕龙》,发现彼此都偏爱建安文学。</p><p class="ql-block">2020年春节前夕,申伟高烧不退。当时已回到苏州的晓晓连夜打车赶来,在病床前守了三天。护士看见她正用棉签蘸水润湿申伟干裂的嘴唇,而老人枕边放着翻开的《世说新语》——那是晓晓读给他听的。出院后,申伟在日记里写下:"平生得一知己,足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直播间的《兰亭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清明,申伟在绍兴兰亭进行专场直播。当镜头掠过曲水流觞的遗址时,他突然偏离团队准备的台本:"王羲之他们当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哪会想到今天我们隔着屏幕围观?"</p><p class="ql-block">在线人数开始飙升。申伟用矿泉水在石桌上写下"后之视今",水迹在阳光下很快蒸发。"就像这些字,我们的热闹也会消散。但《兰亭序》流传下来了,为什么?"他自问自答,"因为里面有不朽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弹幕突然安静了几秒。团队准备的文创产品链接无人点击,但当申伟讲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时,打赏金额突破十万。后台数据显示,超过47%的观众停留超过一小时——这在快节奏的直播行业堪称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小院的四季</p><p class="ql-block">2024年春天,晓晓带申伟看苏州郊外的一处老宅。院墙爬满紫藤,西厢房有整面核桃木书架。申伟抚摸着斑驳的木纹,突然说起《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归有光的院子装着记忆,这里可以装书。"</p><p class="ql-block">三个月后,当搬家公司送来第十二箱书时,申伟戴上了新配的玳瑁眼镜。这是晓晓挑的款式,镜腿刻着极小的"道在瓦甓"四字——源自《庄子》"道无处不在"的典故。</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小院成了隐秘的文化沙龙。每周三下午,申伟会给附近学校的孩子们讲《诗经》,用的还是当年流浪时的白手套,翻页时依旧小心翼翼。有次下大雨,七个孩子挤在书房里,他教他们用《尔雅》里的古称给院中花草命名,把暴雨称为"霖",屋檐滴水叫作"涷"。</p><p class="ql-block">2025年记者找到这里时,看见门楣上挂着"甓居"的匾额。透过半开的院门,可以看见申伟正教一个小女孩临《多宝塔碑》,阳光透过紫藤花架,在他们身上投下流动的光斑。记者举起相机时,晓晓轻轻合上了院门。</p><p class="ql-block">"《论语》说'古之学者为己',"她的声音隔着木门传来,"现在他总算能为自己读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从地铁口的流浪者到网络红人,再到苏州小院里的读书人,申伟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时代的浮躁与渴望。当流量如潮水般退去,留下的不是商业价值的计算,而是一个普通人对知识的纯粹热爱。</p><p class="ql-block">在"甓居"的书房里,那副缠着胶带的老花镜被郑重地放在玻璃匣中,旁边是晓晓手抄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镜片上的裂痕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坚守与救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根据网络资料撰写)</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8日午后于京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