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维也纳长期占据世界最宜居城市榜单第一名,很大程度归功于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慢步在这样一个充满音乐的城市,感觉相当之美好,并且非常的享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圣斯蒂芬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维也纳城市心脏</b></p> <p class="ql-block"><b>打开维也纳的地形图,东边有“蓝色的多腦河”,西边有“维也纳森林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位于城西北的卡伦山是维也纳至高点</b></p> <p class="ql-block"><b>在卡伦山观景台可以俯瞰维也纳全城</b></p> <p class="ql-block"><b>圣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标志建筑,也可以说是维也纳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1147年本为罗马式,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维也纳后又增建南北二塔,变成了歌特式</b></p> <p class="ql-block"><b>哈布斯堡曾为欧洲最强盛家族,以双头鹰为族徽(意在立足中欧,一头盯着西方,一头盯着东方)翱翔欧洲700年</b></p> <p class="ql-block"><b>哈布斯堡家族的版图既大又散,维系的秘诀有两条:以联姻扩张,以信仰统治</b></p> <p class="ql-block"><b>哈布斯堡家族与传统天主教的关系十分之密切,号称是“天主教坚定守护者”</b></p> <p class="ql-block"><b>圣斯蒂芬大教堂既是奥地利皇帝的加冕之地,也是哈布斯保家族成员的骨灰埋藏之地,所以说它是唯也纳城市的心脏</b></p> <p class="ql-block"><b>天主教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摇篮,交响乐之父海顿就是从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出来的,他在唱诗班9年学艺终成正果</b></p> <p class="ql-block"><b>圣斯蒂芬大教堂也常举办音乐会,因为音乐是可以超越民族的世界性的语言</b></p> <p class="ql-block"><b>版图大而散的哈布斯堡家族非常需要这种世界性的语言,所以对音乐衷爱有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霍夫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维也纳皇家冬宫</b></p> <p class="ql-block"><b>霍夫堡(德语意为“宫廷城堡”)始建于1275年,原为哈布斯堡家族城堡,1452年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宫,1804年为奥地利帝国皇宫,1867年为奥匈帝国皇宫</b></p> <p class="ql-block"><b>这是神圣罗马帝国曾经的版图</b></p> <p class="ql-block"><b>这是奥地利帝国曾经的版图</b></p> <p class="ql-block"><b>这是奥匈帝国曾经的版图</b></p> <p class="ql-block"><b>1918年奥匈帝国战败后,霍夫堡又成为新生奥地利共和国的总统府和总理府</b></p> <p class="ql-block"><b>在霍夫堡后面有一个玛丽亚.特蕾莎广场,玛丽亚.特雷莎的父亲查理六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因为没有儿子,按规定把罗马帝国皇帝传给了女胥,但却把奥地利大公传给了女儿,并且兼任匈牙利女王和波希米亚女王,如此大权在身,在哈布斯堡家族史上可谓空前绝后</b></p> <p class="ql-block"><b>玛丽亚.特蕾莎非常的争气,执掌大权之余还生了16个孩子(5男11女)成活11个,出于政治需要,她把女儿嫁到欧洲各国,成了名符其实的“欧洲丈母娘”</b></p> <p class="ql-block"><b>受家族影响玛丽亚.特蕾莎也很喜欢音乐,年轻时唱过歌剧,掌权后创建了霍夫堡剧院(即现在的维也纳皇家剧院)</b></p> <p class="ql-block"><b>这应该也是维也纳现存最古老的剧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国家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维也纳文化名片</b></p> <p class="ql-block"><b>哈布斯堡皇家图书馆始建于1575年(由玛丽亚.特雷莎的父亲查理六世所建)</b></p> <p class="ql-block"><b>1920年皇家图书改名为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被称为“全球最美的古老图书馆”</b></p> <p class="ql-block"><b>同时它也是当今世界五大图书馆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它是收藏古埃及莎草纸最多的图书馆,也是收藏古乐谱和古乐器最多的图书馆</b></p> <p class="ql-block"><b>没有想到图书馆也举办音乐会,美妙的音乐在书香中飘荡,也就只有在维也纳</b></p> <p class="ql-block"><b>我们有幸观看了一场迷你音乐会</b></p> <p class="ql-block"><b>演员全是女生且来自不同的国家</b></p> <p class="ql-block"><b>作品跨越古典和现代,水平相当之高</b></p> <p class="ql-block"><b>特喜欢那个女高音,声音穿透力极强,不用麦克风充分利用空间也能余音绕梁</b></p> <p class="ql-block"><b>看完演出顺路经过维也纳国家歌剧院</b></p> <p class="ql-block"><b>这又是一个歌手梦想登台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美泉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维也纳皇家夏宫</b></p> <p class="ql-block"><b>美泉宫始建于1612年,原为圣神罗马帝国的狩猎行宫,因有一泉称为美泉宫</b></p> <p class="ql-block"><b>1743年玛丽亚.特蕾莎上位后对其进行大规模扩建,使之正式成为帝国之夏宫</b></p> <p class="ql-block"><b>美泉宫外观为巴洛克建筑风格,以宏伟厚重为特征,适合表现宗教神权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巴洛克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并随天主教传到法德奥…是维也纳古建筑主要风格</b></p> <p class="ql-block"><b>美泉宫的內饰为洛可可风格,以曲线和灵动为特征,适合表现贵族的生活情趣</b></p> <p class="ql-block"><b>比较而言巴洛克比较男性更为神圣和庄严,洛可可比较女性更加世俗和浪漫</b></p> <p class="ql-block"><b>洛可可风格起源于法国,随着十八世纪兴起的“东方热”,在欧洲得到广泛流传</b></p> <p class="ql-block"><b>当然在本质上仍属西方艺术的范畴,与讲究含蓄、留白、神似的东方艺术不同</b></p> <p class="ql-block"><b>橙色大厅实际上就是小音乐厅,当年玛丽亚.特蕾莎曾经邀请小莫扎特前来演奏</b></p> <p class="ql-block"><b>现在还不时举办小音乐会可惜没碰到</b></p> <p class="ql-block"><b>美泉宫后花园也是玛丽亚.特蕾莎建的</b></p> <p class="ql-block"><b>典型的西式皇家园林,平直开阔大气</b></p> <p class="ql-block"><b>1996年美泉宫单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老城区的大教堂,霍夫堡,图书馆,歌剧院等以“维也纳历史中心”打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其中区别</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美泉宫开始举办面向大众的“维也纳夏季音乐会”(照片是网上搜到的)</b></p> <p class="ql-block"><b>它会成为音乐之都另一个著名品牌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音乐大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维也纳城市骄傲</b></p> <p class="ql-block"><b>海顿(1732——1809)虽不是交响乐最早的发明者但却是后来的规范者,并写有104首交响曲,被称为“交响乐之父”</b></p> <p class="ql-block"><b>海顿还当过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私人教师,因此被称为维也纳乐派的奠基人</b></p> <p class="ql-block"><b>莫扎特(1756——1791)3岁学琴,5岁作曲,6岁随父到欧洲巡演,8岁写交响曲,被称为“音乐神童”,可惜神童薄命</b></p> <p class="ql-block"><b>莫扎特在中国的知名度也非常高,他那首《小星星》在中国差不多是家喻户晓</b></p> <p class="ql-block"><b>莫扎特雕像在城堡花园(始建于1818年属皇家园林),因莫扎特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而古典主义音乐实际上是就皇家音乐,也可以说是贵族音乐</b></p> <p class="ql-block"><b>贝多芬(1770——1827)虽是德国人,但是为了音乐来到并定居在维也纳,他曾拜海顿和莫扎特为师,但并没有模仿他们过于女性化的风格,他的作品就像他的长相(一头卷发,脸似雄狮),天生具有不甘命运的英雄主义的气慨,正因为有这种气慨,才被人称之为“乐圣”</b></p> <p class="ql-block"><b>贝多芬广场在环城大道边,雕像基座上围绕着9个小天使代表他的九首交响曲,每一曲都是经典尤以《命运》最受称赞</b></p> <p class="ql-block"><b>《命运交响曲》是写给自已的,和海顿、莫扎特的保皇倾向不同,贝多芬崇拜拿破仑同情革命,本来就不为宫廷所待见,后来耳朵也聋了,即便这样也没有放弃创作,而要扼住命运的喉咙……</b></p> <p class="ql-block"><b>在这样的英雄偶像前必须打卡留念</b></p> <p class="ql-block"><b>舒伯特(1797——1828)是贝多芬的粉丝(要求葬在贝多芬旁),但他的作品主要不是交响曲而是抒情歌曲,他写了600多首歌曲,被称为“抒情歌曲之王”</b></p> <p class="ql-block"><b>舒伯特雕像在城市花园(始建于1860年由议会批建),因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音乐实为市民音乐,由“形式优先”的古典主义到“情感至上”的浪漫主义的转变,可以说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所带来的新气象</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摇篮曲》和《小夜曲》在中国流传甚广</b></p> <p class="ql-block"><b>所以我在舒伯特铜像前摆了这样的Pose</b></p> <p class="ql-block"><b>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或许是维也纳人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家,他写了168首园舞曲,号称“园舞曲之王”</b></p> <p class="ql-block"><b>约翰.斯特劳斯雕像也在市民花园(最显著位置),一个举办露天舞会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园舞曲属轻音乐以通俗和娱乐为特点,它也是一种市民音乐,与厚重和高雅的交响曲(曾经是贵族音乐)很不一样</b></p> <p class="ql-block"><b>大革命后音乐对贵族和教会的依附逐渐减少,与“中产”和市民的关联日益加强</b></p> <p class="ql-block"><b>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1867年)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b></p> <p class="ql-block"><b>《维也纳森林的故事》(1868)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在“小金人”铜像前作为旅友我情不自禁以相机当提琴摆了一个自娱自乐的Pose</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古往今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从古典到现代</b></p> <p class="ql-block"><b>途经“分离派会馆”(建于1897年),墙上写着告别古典的著名口号“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艺术,艺术有它自由的宣言”</b></p> <p class="ql-block"><b>这张维也纳邮政储蓄所的照片生动体现了古典派巴洛克建筑(两边)与分离派现代建筑(中间)的区别,从精致繁锁到平直简洁,从形式优先到功能优先…</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我们居住的万豪酒店,单独看像“火柴盒”似乎有点乏味,但与环境整合到一起看就不同了,人与自然构成某种和谐</b></p> <p class="ql-block"><b>现代建筑不是孤立单体而是系统组元</b></p> <p class="ql-block"><b>其实现代建筑发展到今天也不局限于“火柴盒”了,而有了丰富多样的造型和变化</b></p> <p class="ql-block"><b>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现代建筑所凝固的当然不是传统的交响乐,而是流行的轻音乐,两种建筑(两种音乐)同时并存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