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佛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br> 因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有600多年历史,是西宁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塔尔寺大金瓦殿,藏传佛教格鲁派圣地核心建筑。其金顶辉煌、红墙夺目,融合汉藏风格,供奉宗喀巴大师银塔,屋脊饰法轮金鹿,彰显宗教庄严。<br><br> 白塔叫八宝如意塔,也叫善逝八塔,每座塔都有一个命名,代表着释迦牟尼八大德行。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时不时有善徒环绕八塔虔诚参拜。 塔尔寺标志性建筑之一时轮塔(藏语“丁科却典”)。塔身白色基座配彩色密宗纹饰,金色塔刹象征坛城,整体为藏式佛塔经典造型,融合宗教仪轨与艺术,体现格鲁派庄严风格。 寺内是非常有藏式佛教的风格,颜色多彩对比鲜明,镶金镀银,恢弘而严谨神圣。 这么神圣的地方,不能在院内和佛像前随意拍照是基本常识,所以我只能在建筑外拍几张。 塔尔寺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医明经院的外墙青砖外墙、梯形盲窗、红白边玛墙、胜利幢经幡柱及藏式风格。 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 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酥油花是数九寒天的时候虔诚的僧人用牛油在冷水中捏制而成,因气温的问题,每一到两年都需要重新捏制,现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我们去的时候看到的因为温度的原因很多酥油雕像的脚已经开始融化了,可惜不允许拍照,只有拍拍大门。 寺庙里到处都是转经筒,可以顺时针转动祈愿。 塔尔寺大殿里,简直是接踵摩肩,络绎不绝的游客进进出出,好不热闹,很多地方不允许拍照,尤其是殿内。 磕长头是在各个佛殿门前的地板上进行,地板上已被磨得反光了,听讲解得知这种地板是用硬木制作,但三、五年要换一次,可见虔诚。 有一瞬间,我恍惚间觉得像是穿越了一般,满眼的绛红色,满耳的梵音,进入大殿,有人诵经、有人转经、有人打坐、有人跪拜......一路上,我们看到不少的信徒在跪拜,听导游介绍,这些人是专程来此修行,有的甚至不远千里而来,为的只是至少要在这里磕满十万个头,看着他们的虔诚的跪拜,此时的我们显得是如此的浮躁。 是的,这里并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这里,但却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活,他们虔诚的令人钦佩! <br>我本不信佛,却相信有前生来世。在塔尔寺,我看到了很多传说中的佛,记不住那些佛的名字,也辨不清佛肩头上的各种法器,只是在熙攘的人群中静静地凝视佛的眼睛,他们的眼神均如月光般一样宁静安详。 用了半天参观,全场被震撼到,虔诚的人们,精美的建筑,还有非常多的故事和深的文化。 一路上的建筑也很有特色。 偶遇一位慈祥的老阿妈。 塔尔寺藏医院外观,新冠尚未控制,大多数人还戴着口罩。 塔尔寺旁的莲花湖(藏语称“措钦拉措”)是寺内圣湖,形似八瓣莲花,象征清净智慧。 夏季湖面倒映金顶红墙,冬季信众绕湖祈福,湖畔经幡摇曳,与寺内诵经声相和,形成“寺湖一体”的灵性景观。传说宗喀巴母亲曾在此取水,赋予其宗教神圣性。 在西宁市区也可以看到的特色建筑。 【日月山】位于青海湟源县西南,属祁连山脉,平均海拔4000米,是青海湖东部的天然水坝。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划分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农耕与游牧文明。<br> 因山体呈现红色,故古代称为赤岭,在藏语和蒙古语当中日月山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br> 相传文成公主把宝镜抛在两座小山上,东边映着落日的余晖,西边照着初升的月亮,日月山因此而得名。<br> 白牦牛披红鞍静立,牧人静静地守侯;左侧经幡塔五彩翻飞,藏式寺庙红墙金顶隐现山间。经幡、牧畜、寺庙构成信仰与自然的共生图景,纯净色调中传递藏族"万物有灵"的生态观与虔诚宁静的生命态度,浓缩了高原牧区"天地人神"和谐共处的独特文化精髓。 日月山东侧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草原辽阔,牛羊成群,一幅塞外景色,两侧的反差在国内很罕见,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翠绿山坡上,白色经幡拼成奔腾骏马(藏语“朗达”),背驮火焰纹宝瓶,象征吉祥与净化。山顶五彩经幡堆与汉藏风格建筑交融,呼应唐蕃古道历史。蜿蜒公路与红墙寺庙点缀其间,浓缩了藏传佛教“天地人神和谐”的生态观,呈现信仰与自然的壮美共生。<br> 日月山文成公主庙坐落于青海湟源县日月山南麓(海拔约3520米),始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为纪念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促进汉藏交融而建。庙宇采用汉藏结合建筑风格,黄琉璃瓦歇山顶与彩绘藏式纹样交相辉映,主殿供奉文成公主鎏金像,藏有唐代和亲文物。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兼具历史纪念与民族团结象征意义。 日月山唐蕃古道是连接汉藏的重要历史通道,相传文成公主经此入藏,留下“日月宝镜”传说。古道沿线可见唐代风格建筑、藏式佛塔及经幡,融合汉藏文化,见证千年民族交流与丝绸之路的繁荣。 远远地就可以看见日月山。 日月山地理分界标志碑: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 日月山转经长廊是藏传佛教信众转经祈福的圣道。红墙白檐的藏式长廊蜿蜒山间,镶嵌金色转经筒,与绿色山峦、蓝天形成鲜明对比。信徒沿石板路顺时针绕行,转动经筒诵经,融合宗教仪式与自然景观,展现汉藏文化交融的独特风貌。<br> 青海古道博物馆坐落于青海湟源县日月山景区,红墙金顶的藏式建筑与油菜花田、经幡山峦相映。馆藏千余件文物,分“文明传播”“民族往来”两大主题,展示彩陶、吐谷浑历史及唐蕃古道文物,复刻唐代会盟碑,是汉藏文化交融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缩影。 青海湟源古道博物馆位于日月山景区(海拔3520米),2016年开馆,为非国有博物馆。馆藏1000余件文物,分“文明传播 古道开拓”和“民族往来 道通东西”两大主题,重点展示彩陶文化、吐谷浑历史及丝绸之路青海道。 青海湟源古道博物馆彩陶展品<div>马家窑类型彩陶(距今5000-4000年):叶形纹罐、人面纹双耳壶等,红褐陶胎绘黑彩几何纹,体现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制陶巅峰。典型纹饰:旋涡纹、叶脉纹,反映原始自然崇拜。</div> 半山类型彩陶(距今4600年):橙黄陶胎黑红双彩,器型以壶、罐为主,纹饰演变自旋涡纹,平行锯齿纹最具特色。出土于青海湟水流域,见证甘青地区史前文化交流。 几何纹扁圆陶器:黑棕双色网格纹与三角纹组合,管状流口设计,兼具实用与祭祀功能,可能属宗日文化遗存。 博物馆外面的广场很民族有特色。 在广场上留影纪念。 高大的经幡迎风飘扬。 从内看向天空更是让人震憾。 藏地圣水中的玛尼石,刻有彩色藏文经文,蓝绿黄三色鲜艳斑驳,象征永恒祈福。石头半浸于湖中,水面倒映岸畔绿林,虚实交织,展现藏传佛教“自然即佛国”的灵性意境。波光与经文相映,传递宁静与信仰的力量,浓缩青藏高原“山水圣化”的独特文化景观。<br><br> 所有图片为原创,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8月14日拍摄</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8月18日编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