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柜】柜藏西游

一颗铺路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八十年代的农村,像样的家具没几件,我家堂屋角落那个掉漆的木柜,却被我郑重地称作“书柜”。那是父亲年轻时在木工坊亲手做的,柜门上还留着他手艺生涩时刻的牡丹纹,如今纹路里积了些细碎的灰,倒像给流逝的岁月镶了圈柔软的边,摸起来温温的,藏着时光的质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书柜分两层,上层整整齐齐摆着父亲的农技手册,还有几本封面泛黄、页脚卷边的杂志,下层就是我的“宝贝天地”——最显眼的,是那本封面被摸得发亮的《西游记》。书是邻家大伯送的,他儿子读完初中,要去县城读高中,便把这本翻得有些旧的书留给了我。拿到书的那天,我蹲在书柜前翻了整整一下午,指尖反复蹭过带着油墨香的纸页,连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穿锁子黄金甲”的描写,都在心里一字一句默念了好几遍,仿佛眼前真的站着那个威风凛凛的美猴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那时农村没什么娱乐,夜晚煤油灯昏黄的光透过玻璃灯罩,在书柜上投下轻轻摇晃的影子。我常搬个小板凳坐在柜前,翻开《西游记》慢慢读一段。读到唐僧被白骨精三次迷惑,次次都要赶走孙悟空,我急得抬手拍了下书柜,木柜立刻“吱呀”响了一声,像在应和我的气;读到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智斗铁扇公主,又忍不住对着柜门上的牡丹纹笑——总觉得那舒展的花瓣里,也藏着个会挥动芭蕉扇、能扇出熊熊烈火的铁扇公主,正对着孙悟空扮鬼脸。有时母亲在里屋催我睡觉,我就赶紧把书塞进书柜最里面的角落,第二天一早又急匆匆拿出来,生怕被不懂事的弟弟拿去折了纸飞机,毁了我的心头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后来我到县城一家食品企业做临时工,每次回家,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打开书柜看看那本《西游记》。书页间还夹着我小时候从后山摘的枫叶,叶子早枯成了深褐色,边缘也脆得一碰就掉渣,却还带着点当年秋日里阳光的暖意。再后来,家里添了崭新的书架,摆上了更多印刷精致的新书,可我总觉得,最让我记挂的还是那个旧书柜,和柜里那本陪我走过无数个煤油灯夜晚的《西游记》。它不像现在的书那样纸张光滑、插图鲜艳,却装着我对“远方”最早的想象——原来,除了村口潺潺的小河、屋后茂密的竹林,世界上还有会七十二变的猴子,有骑着白马西天取经的和尚,有藏在云朵里施法的神仙,有能吞掉整座山的妖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如今那书柜还在老家堂屋的角落,柜门开关时偶尔还会“吱呀”响,像在跟我打招呼。每次回去,我都会用软布轻轻擦一擦柜门上的牡丹纹,把积在纹路里的灰细细扫干净,再小心翼翼翻开那本《西游记》。纸页比从前更脆了,稍一用力就怕扯破,字迹也淡了些,有些地方要凑近些才能看清,但每次翻开,好像又能看见那个蹲在煤油灯前的小孩:扎着羊角辫,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衫,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跟着书里的孙悟空一起,踩着月光往远方的火焰山走去,心里满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