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掠影之13,赫尔辛基,设计之都快闪

Stephenxie

赫尔辛基,北欧设计之都。西贝柳斯纪念碑犹如凝固的音符森林,乌斯彭斯基大教堂红砖金顶映照着东方神韵,中央火车站雄浑拱门诉说着古典尊严。颂歌图书馆的云杉木波浪里,未来知识流淌;岩石教堂的岩壁穹顶下,超凡的现代音响跃入古老自然。设计之魂,呼吸于芬兰湾海晨光海风之间。 5月11日傍晚,我们搭乘的维京线Viking XPRS滚装车客渡轮缓缓驶入赫尔辛基港Skatuddens Terminal码头,典雅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和乌斯别斯基东正教堂以及海港边的赫尔辛基摩天轮慢慢映入眼帘。 19:30Viking XPRS准时靠岸,下船通道里看到等待渡海的车辆排起了长队,可见波罗的海诸国间的交通往来如此繁忙。 Skatuddens Terminal码头所在的卡塔亚诺卡Katajanokka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的新艺术区,从码头出来的小广场地处交通枢纽,傍晚时分车水马龙,一片繁忙。 我们今晚下榻的酒店位于市区北郊的赫尔辛基万塔国际机场附近,从码头过去18公里大约车行半小时。 黄昏时分的赫尔辛基海港,风光无限好。 斯堪迪克阿维波利斯酒店Scandic Helsinki Aviapolis,这是本次北欧之行的最后一家酒店,酒店靠近机场,有免费的接驳巴士可以搭乘,对于芬兰出入境的客人是很方便的。 相比前几家斯堪迪克系列的酒店,这家的设计反而显得没有那么有特点,而且酒店规定不得在房间使用烧水壶,只能到前台旁的自助咖啡机上取水。 我们2楼的房间倒很宽敞,窗子面向酒店前的庭院,室内的设施沿袭斯堪迪克系列酒店一贯的配置。 早餐还是一如既往让我感到满意,培根、腌火腿、肉丸、烤面包加上色拉酸奶,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5月12日,今天是本次北欧之行的最后一天——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区一日游。之前陪伴我们环游斯堪的纳维亚的那辆SCANIA大客车和司机都到了休整时间,换成了芬兰当地Pohjolan Matka旅行社这辆SCANIA大客车,随行的老司机和蔼可亲。 赫尔辛基2012年被国际工业设计委员会评选为「世界设计之都」,2014年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设计之都」称号。尽管赫尔辛基的精尖科技、宜居环境与美丽风景也为人称道,但她的灵魂永远是设计,我们今日到访的新旧建筑便是北欧功能主义和简约主义的绝佳体现。 首先来到市中心西北角的一处公园,这里绿荫成林,青翠欲滴,更有那一湾湖水,与清澈的蓝天浑然‎一体,极为赏心悦目。它始建1937年,在1945年为纪念芬兰传奇作曲家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80岁生日之际,被改名为「西贝柳斯公园Sibelius Park」。 公园内最为瞩目的当然是这组芬兰著名女雕塑家艾拉·希尔图宁Eila Hiltunen创作的西贝柳斯纪念碑 Sibelius-monumentti:由600余根高低参差的银色不锈钢管构成的钢铁雕塑,酷似一架巨型管风琴,是对伟大作曲家的独特致敬;一旁,西贝柳斯金属头像镶嵌在赤色岩石上。 创作了【芬兰颂】等众多音乐作品的西贝柳斯在芬兰人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1957年西贝柳斯去世后,芬兰政府在公开征集纪念碑方案中最终选定了希尔图宁的作品,但人们认为这座雕塑过于前卫,因此政府要求设计师再设计一座头像雕塑,以便更好地反映出西贝柳斯的形象。 尽管希尔图宁认为第一座雕像已经足以表达西贝柳斯所代表的音乐精神,最终她还是同意制作了一座头像雕塑并于西贝柳斯去世10周年的1967年完成。银白色头像边‎上还有3块抽‎象的不锈钢制‎的立体浮云,寓‎意着大师生前‎创作音乐作品‎时,海阔天空般的‎无比想像力吧。 游览西贝柳斯公园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我们转而向东南角的城市中心进发。旭日东升的阳光下,如同城市精灵般的有轨电车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街头还常常出现这样的共享电动踏板车,可以感觉到,绿色出行已经成为赫尔辛基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这样一路观赏着街景,没多久就来到了卡塔尔亚诺伽Katajanokka半岛山丘上、这座著名的「红教堂」跟前了,他就是北欧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乌斯彭斯基主教座堂Uspenski Cathedral。 19世纪教堂建成时,芬兰是沙皇俄国的自治大公国。应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要求,教堂被奉献给沉睡在死亡中的天主之母——乌斯彭家族。其通体的赭红色建筑砖是从奥兰群岛的博马松德堡垒运来的,该堡垒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被摧毁。 红教堂可免费入内参观。大殿壮丽辉煌,内部祭坛设有蛋彩绘制的「基督全能者」圣像,两侧廊柱悬挂十二门徒画像。圣像是由俄罗斯艺术家院士帕维尔·希尔佐夫Pavel S. Shiltsov绘制,将古典元素与俄罗斯拜占庭装饰图案相结合。主殿西侧保存有建造时期从诺夫哥罗德运抵的沉香木雕屏风。 教堂中央穹顶直径11米,表面覆盖镀铜板材,呈现独特的天蓝色调。室内采用双层拱顶结构,天花板上绘有意大利风格的金色星辰图案,墙面镶嵌拜占庭式马赛克圣像画。大教堂的设计和建造总共历时9年,于1868年10月25日落成。 13个金色洋葱头,代表基督和12门徒,所有尖塔上的十字架都面向东方。教堂建筑除了延续拜占庭式风格,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同时也保留斯拉夫民族的风格,红砖尖塔的巧妙建筑更是浓浓的俄罗斯风味,也显示了俄国在芬兰所留下的文化遗迹。 历史留下了诸多沧桑和纷争,难得这和平的年代,我们可以更多地欣赏建筑本身的设计之美。 站在教堂后面的观景台眺望赫尔辛基市区,俗称「白教堂」的赫尔辛基主教座堂就在西北10点钟方向,洁白无瑕的墙体和碧绿的塔尖在众多建筑之上鹤立鸡群。 视线转向北方12点零5分方向,几乎所有关于赫尔辛基的游记、攻略都必不可少会有这幅图片,港区码头上的游艇永远是这般络绎不绝。 将镜头再往右转向10度,在水一方阿拉比亚Arabia工厂区的大烟囱高高耸立,1873年创建于芬兰的名窑Arabia公司,以其简约又时尚、功能性和设计性兼具而闻名遐迩。特别是广受人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姆明系列更是受到世界各地拥趸们的钟爱。 之后的行程区域就相对集中在市中心一带了,从参议院广场 Senaatintori到中央车站Helsingin päärautatieasema,再到蝶略湾Töölönlahti,这三大地区集中了赫尔辛基最具代表意义的芬兰设计风格建筑。 来到刚才在「红教堂」观景台所目击的「白教堂」边,我们的大巴在赫尔辛基大教堂的侧马路下客,马路对面即是芬兰国家图书馆Kansalliskirjasto。 这座图书馆于1827年由原址图尔库迁至赫尔辛基,现隶属于赫尔辛基大学,原名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2006年正式改名。该馆是芬兰重要的研究图书馆,馆内珍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是研究欧洲历史的好去处。今天周日,图书馆闭门谢客。 回过身来好好端详一番赫尔辛基主教座堂Helsingin tuomiokirkko,大教堂建于1852年,建筑以白色为主,配以碧绿的圆顶,结构精美,气宇非凡。不巧的是东塔现在正在维修施工中,从西侧拍摄刚好可以避开大型幕布。 这座新古典主义教堂由卡尔·路德维格·恩格尔Carl Ludvig Engelin设计,在他去世后恩斯特·伯恩哈德·洛尔曼Ernst Bernhard Lohrmann 继续他的工作直到1852年建成。当时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名字命名为圣尼古拉斯教堂。芬兰独立后,1959年更名为赫尔辛基大教堂。 恩格尔去世后,教堂建筑委员会发现教堂的塔楼与主楼间存在不成比例,于是决定在三角形山墙上设置十二使徒的雕像。事实上,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也使用过同样的手法。 之后教堂增加了洛尔曼设计的四座角塔以及主楼梯两侧的露台凉亭。教堂所在的高地高出海平面80多米。一眼望去,希腊廊柱支撑的乳白色教堂主体和淡绿色青铜圆顶的钟楼十分醒目,宏伟的气势和精美的结构使其成为芬兰建筑史上的经典,也成为赫尔辛基市的地标性建筑。 入内参观,金黄色的主祭坛在一片白墙中显得高贵而优雅,大殿的木制讲坛覆盖着石膏大理石,是根据恩格尔1849年的图纸制作的。它上面的天篷宣告了上帝的王权。 由科林斯式壁柱和三角形山墙构成了经典的祭坛画。三角形山墙内有一段描述耶稣赎罪意义的文字:För vår sinders skull utgifven——为我们的罪牺牲。下方是四个月桂花环,象征着圣经的四位传教士——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两幅天使小浮雕描绘了路德宗敬拜的基本元素,即话语和旋律。 虽然第一届管风琴音乐会于1847年3月举行,但大教堂的首座管风琴直到1850年才被引入,由德国人EF Walcker营造,其立面由Lohrmann设计。目前的主管风琴则由丹麦Marcussen & Son公司于1967年制造。 主教座堂南面对着参议院广场Senaatintori,与广场一路之隔为芬兰首相府。其周边地区构成了新古典主义建筑独特而有凝聚力的典范。广场上以卡尔·路德维格·恩格尔设计的四座建筑为主:赫尔辛基大教堂、政府宫、赫尔辛基大学主楼和芬兰国家图书馆,芬兰人的设计灵感由来已久。 面向赫尔辛基大学方向不要走下台阶,台阶的平台上有一家露天咖啡店,除了咖啡之外,还有瓶装果汁、冰淇淋等商品售卖,游客们可以在那里稍作休息。 从主教座堂到参议院广场,只需要百级石阶,却也正是这百级台阶,尽显教会与俗世的不同。 广场的左右两侧分别是赫尔辛基大学与旧市政厅。这是东侧的旧市政厅。 西侧和它遥相呼应、比邻芬兰国家图书馆的是建于1832年的赫尔辛基大学主楼。从外形看这两幢楼的建筑立面几乎一模一样。 在铺满古老石块的参议院广场中心,伫立着建于1894年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以纪念他给予芬兰广泛的自治。底部四面的雕像代表和平、科学、艺术与正义。 芬兰从13世纪到1809年为止一直被瑞典人统治。到了1809年俄军出兵进攻瑞典,迫使瑞典将芬兰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芬兰从此成为俄罗斯帝国辖下的一个自治大公国,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兼任芬兰大公。 有轨电车在首相府面前的亚历山大大街Aleksanterinkatu隆隆地穿梭而过,街边的共享电动单车则静静地等候着下一位骑手的征用。 如果时间宽裕,可以从这条小街向南,Pohjoisesplanadi购物街旁、South Harbour码头底端有一处市集广场Kauppatori,一个建在芬兰湾岸边,当地人贩卖蔬菜瓜果、手工制品、花花草草的地方。 我们的时间有限,离开参议院广场,沿着亚历山大大街向西漫步,有轨电车穿梭之间,看到了毕马威KPMG商务大楼及Stockmann 百货公司。 亚历山大大街俗称「Aleksi」,以俄国的亚历山大一世的名字命名。 这条街不仅途经多座著名建筑,还是赫尔辛基的一条主要商业街道,从1949年起,亚历山大大街就以丰富的圣诞灯饰成为芬兰著名的圣诞街,现在这条街上有四条有轨电车线。 街边的现代建筑,转角的窗户设计非常别致。 走到Keskuskatu大街,顿时豁然开朗,眼前开阔的大广场尽头便是赫尔辛基中央车站 Helsingin päärautatieasema。 1919年,位于曼纳海姆大街东边这座新艺术风格的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正式启用,由芬兰著名建筑师埃利尔· 沙里宁Eliel Saarinen设计建造,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其正门的建筑立面是一个巨大的半圆形拱顶设计,古老的砖墙记录着建筑的历史。 大门两侧,四尊直立的人型雕像手捧经纬纵贯的圆球,俨然四位武士守卫着车站,俯视着下方来来往往的游人。每到夜间,这四盏球体将被点亮,营造出宁静庄严的氛围。「持灯者」出自雕塑家埃米尔·维克斯特罗姆Emil Wikström之手。 提到赫尔辛基中央车站时,不仅仅因为它是芬兰的交通核心,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座立足于城市之上的艺术馆。我们从站厅西门入内参观一番。 车站内部安装的华丽旧式吊灯,仿佛到访此地是一次穿越历史之旅。候车区域并不大,但里面有很多咖啡、快餐店可以休息。大厅南侧是火车站的正门,正门上方是巨大的拱形格子窗。 大厅的北侧则是通往站台的大门,上方是简约的方形格子窗,与南侧的拱形格子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互相衬托,颇有韵味。 游客可以自由进出站台。和欧洲大多数火车站相仿,巨大的天棚之下铁轨与站厅垂直相交。为了设计赫尔辛基火车站,沙里宁游历了整个欧洲,悉心研究当地的火车站。历经一百多年的赫尔辛基火车站至今看来仍旧风格独特、气势恢弘。 埃利尔· 沙里宁是一位天才艺术家。他在美国成立的匡溪设计学院是美国现代设计大师的摇篮,因此亦被称为「美国现代设计之父」。<br> 他提出了著名的「有机疏散」理论:集中布置人们「日常活动」的区域同时分散布置「偶然活动」区域。将城市中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并增加绿地,让人们就近享受生活。所以到今天,当我们亲临这座车站的时候,发现很多芬兰经典的景点就在车站周围。 中央火车站是芬兰的铁路中枢,车站的东口也是赫尔辛基地铁和公交车的重要一站,每天有20万人在这里中转。以车站为起点的路线网络可达芬兰各地,可谓是全芬兰最热门的光顾地点。 从中央火车站向西北方向步行只需5分钟,就来到了堪称芬兰首都现代文化的地标建筑「赫尔辛基颂歌中央图书馆Oodi Library」,占地17250平方米的三层图书馆于2018年开放,它对图书馆的传统理念进行了21世纪的升级诠释。 颂歌中央图书馆是为了纪念芬兰独立100周年而建。Oodi有三个楼层,每一层都拥有不同的功能和设计。一楼是共享空间。就如导览介绍的:它几乎就像一处室外空间,礼堂、电影院、展览空间都向公众开放,你可以自由穿行其间。 中层拥有多个功能,可以最大程度适应各种需求:这层空间坚固结实,没有自然光,给人以未完成的工业风之感,因为这里的一个个空间等待着人们来填满,给人们提供进行创造的空间,嘈杂的音乐工作室与安静的阅览室在这里并存,有的空间还配有发出特殊气味的机器,需要通风。 这位大汉乐此不疲地操弄着电动缝纫机,看到我们走近,居然全然无视请勿摄影的提示,乐呵呵地让我们随意拍摄。 游客还可以利用现场的材料和工具,DIY一下各自中意的纪念包袋。当然,要付费的。 顶层重现了自然景观,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不同的是「流动的藏书」:我们让两端高举,形成起伏的山丘。当人们拿起一本书,爬到山上坐下时,我们想要的效果便自然呈现,形成宁静安逸的场景——你可以观察到正在发生的一切,但你仍独处一隅,沉静安宁。 楼层之间除了自动坡道扶梯,建筑物一端的旋转楼梯相当富有艺术动感。 Oodi由ALA Architects设计,该公司于2013年赢得了中央图书馆的公开国际建筑竞赛。Oodi拥有玻璃和钢结构以及木质外墙,其外面有一个开放的户外游乐区和一个小型篮球场。许多开放活动都在 Oodi 的阳台和 Kansalaistori 广场下组织。 Oodi西广场对面就是赫尔辛基音乐中心Musiikkitalo,它以玻璃幕墙作为外观设计,是芬兰广播交响乐团和赫尔辛基爱乐乐团的主场音乐厅。 更远一些的这幢建筑是芬兰国会大厦Eduskunta,建于1926年至1933年之间,以Kalvola所产的红色花岗岩建造,正面矗立着14根高约17米的柯林斯式柱,外观庄重恢弘,被誉为芬兰唯一一座代表20世纪二十年代的古典主义建筑,设计师是Borg、Siren和Åberg。 当初拟建这座图书馆时,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馆名,最后从1600个市民参与的作品中选中了Oodi为名。 Oodi是芬兰语,英语的意思是「赞美诗」,中文译为「颂歌」,今日亲身游历,颇感中文翻译极其传神,恰如其分。 从Oodi出来走向我们午餐的餐厅,又一所毕马威办公楼前,有中文标识的旅游大巴开来,不过在外面本次行程全过程,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还是非常罕见。 路经中央火车站广场北侧的芬兰国家剧院Suomen Kansallisteatteri。芬兰国家剧院成立于1872年,伯格博姆Bergbom兄妹被任命为联合导演。这座新艺术风格剧院是建筑师Onni Törnqvist-Tarjanne于1902年设计建造的,由灰色芬兰花岗石建造覆盖红色瓦片,洋溢着古雅气派。 随后抵达Kaisaniemenkatu大街的Yummy Buffet餐厅,这是本次北欧之行的最后一顿午餐。 在赫尔辛基市中心找到这么一家东亚特色口味的自助餐厅,也算是很不容易了。 日本寿司配中国炒菜,是不是很有意思?不过在连续十几天的西式料理之后享用一顿纯东方的自助餐,还是让团友们大快朵颐一番了。 站在Yummy Buffet餐厅门口,其所在Kaisaniemenkatu大街的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典雅。 西南方向5分钟的步行距离就是中央火车站,广场南边的阿黛浓艺术博物馆洋溢着浓重的新文艺复兴风格气息,令我们不得不前去一睹芳容。 始建于1887年的阿黛浓美术馆Kansallisgalleria,又名雅典娜艺术博物馆,是芬兰国家美术馆。以古希腊神殿阿黛浓的名字命名,寓意着美术馆犹如人间的一处神殿。在中央火车站对面广场南侧,保留着19世纪的建筑风格。 美术馆门口的雕像和雕花大门就很吸睛,建筑外立面镶嵌布拉曼特、拉斐尔与菲迪亚斯三位古典艺术家的半身像,三楼的四女像柱象征建筑、绘画、雕塑与音乐四大艺术门类。由建筑师特奥多尔·赫耶尔设计建造。 美术馆内的建筑结构也是美轮美奂。实在没有空闲入内参观,从导览册得知其馆内收藏了18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的近2万件芬兰艺术珍品,分为多个展区,拥有芬兰齐全的古典艺术藏品。各个展区内分别陈列着谢罗夫、加伦·卡雷拉等有名艺术家的画作。 途径基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Nykytaiteen museo Kiasma,以设计闻名的芬兰,在赫尔辛基就有好几座美术馆及博物馆,对喜爱艺术及设计的旅人来说就像天堂。 这座现代美术馆造型前卫、格局独特,以1960年以来的现代艺术收藏为主。 赫尔辛基设计之旅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来到蝶略湾 Töölönlahti西端的岩石教堂 Temppeliaukion kirkko。从Fredrikinkatu大道爬上斜坡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看不到一般教堂所标配的尖顶和钟楼,甚至都注意不到教堂的所在,只有一个直径20多米的淡蓝色铜制圆形拱顶暴露在岩石的上面。 岩石教堂又名圣殿广场教堂,建成于1969年,是建筑师苏马连宁Suomalainen兄弟在1961年赢得公开募集的结果。利用天然岩石的特性,挖开岩石上方后,修盖出玻璃顶棚,设计自然采光。这座独一无二的教堂成了赫尔辛基热门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数十万人造访。 一个不起眼的入口,两边是混凝土墙,几乎感受不到传统教堂的丝毫气息,教堂的外墙就是岩石本身,直到视线捕捉到入口一角上方这尊阴阳相间的十字架,方才让我们顿时产生进入神域的氛围。 穿过一个黑暗的走廊,进入直接雕刻在基岩上的光线充足的圣殿,推开大门的瞬间立刻被一种神圣的气息所笼罩。 这是一个圆形的区域,四周被不规则的石头所围绕,墙壁上仍然可以看到采石时留下的钻头痕迹。紫色为主题的座椅整齐地排列着,游客不是很多,大多坐在椅子上听着环绕整个教堂的钢琴曲。 围绕穹顶,180块玻璃平面形成一个大天窗,将自然光引入教堂的主要空间。玻璃板的形状各不相同,从穹顶的严格几何形状过渡到高度波动的岩壁的自由形式。绕过前台走进教堂内部的那一刻,这个世界仿佛亮了起来。 抬眼望去,教堂圆拱形屋顶的中间部分是岩石拼接的穹顶,外围一百多条金属支撑梁柱放射状分散开来。每条梁柱之间通过镶嵌的透明玻璃采光,户外的阳光通过透光的玻璃照射进来,洒落在教堂中心区域的圣坛上。 整个教堂利用大自然岩石构成,没有画像雕塑,只在中心区域设有一座简约的圣坛,十字架两边摆放着清新的鲜花和洁白的蜡烛,这些简单的摆设在教堂的宽敞浩大映衬下,给人以朴实、诚挚的感受。 乐声响起,与玻璃屋顶所射下的自然光芒相互辉映,尽显圣坛的神圣。在岩石空间的回音作用下,跃动的音符们听起来似乎更加沉稳,更能触人心弦。 在另一边的石壁上,更可以发现一台硕大的管风琴,这台大管风琴由3001根管子所组成,极为震撼。教堂的一个不寻常的特点是没有钟楼。为了弥补这一点,芬兰作曲家Taneli Kuusisto 录制的钟声会从外墙上的扬声器中播放出来。 爬上二楼观礼台,俯瞰整个教堂,从另一个视角欣赏这座教堂的美韵。放射状的椅子排列得好整齐,令人惊叹于这种偏执般的秩序感。 可以说,设计是赫尔辛基是实现世界上最具功能性城市目标的一种方式。以赫尔辛基的城市形象为例,以往她的城市标识非常多。2017年,赫尔辛基本土的Werklig设计公司打造一套新的视觉形象,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同时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品牌价值,整体变得更加简洁明了,还增加了除了芬兰语以外的英语、日语、汉语、韩语等14种不同的颜色组成。 结束岩石教堂的观赏,大巴把我们送往机场。以一张赫尔辛基的复古街景图为这一天的City Walk画上句号。尽管行色匆匆,但此地的北欧风情甚为浓郁,也由此为本次北欧之行的圆满完成留下个念想。 距离赫尔辛基市中心18公里的赫尔辛基万塔国际机场Aéroport De Helsinki,本次进出北欧的桥头堡。 赫尔辛基机场共有三种类型休息室,分别是Aspire Lounge、Finnair Lounge和Plaza Premium Lounge,持有银行办理的Priority Pass可以免费进入Plaza Premium Lounge。 酒廊提供各种丰盛的自助餐,冷热混合,包括新鲜的沙拉、水果和小吃,咖喱蔬菜非常好吃。 斯堪的纳维亚匆匆掠影,丹麦美丽的童话和热情的人们、挪威陡峭的峡湾和如画的城镇、瑞典昔日的海盗和当今的诺奖、爱沙尼亚古城的纯净和惊艳的风土、芬兰隐忍的历史和多元的设计,连绵的美好、梦境般的画面不断在眼前浮现,谨以此篇写给北欧的独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