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村——山西闻喜宰相村

无定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千古第一村——山西闻喜宰相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月春节假期,与朋友结伴同游晋西南,所去的几个地方,在中国旅游版图中名气都不大,有的甚至无人知晓,但是去了以后却让人感觉不虚此行。闻喜县裴柏村就是其中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山西闻喜县城东25公里的裴柏村,以“宰相村”而闻名。听到“宰相村”这个“外号”,你定会想到这个村历史上一定出过多位宰相,但我想绝大多数人的猜测,大概率不会上两位数吧。宰相是国之栋梁,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是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级别的存在!我外婆那个村——只有四百来人的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村,以“省委书记村”的外号而闻名,新中国出了四个省委书记一把手,这已经创造了全国唯一的奇迹了,想一想宰相村即使再牛,还能出多少位宰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不起,朋友。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想象力差老鼻子了!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名卿贤相,摩肩接踵,文臣武将,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人才辈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有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先后出过宰相59人,(包括与宰相同级别的其他官员如“平章事”等)大将军59人,侍郎与中书侍郎58人,尚书55人(侍郎与尚书相当于正部级),常侍(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11人,御史(相当于中央检察院检察院长)11人,刺史(相当于省纪委书记)211人,太守(相当于市长)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一代贤相裴度,更是出将入相,在唐代政治家中,可与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之乱之后,唐宪宗封其为晋国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裴柏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村东五公里的凤凰垣,是有名的裴氏祖坟。自然了,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这定是块风水宝地。笔者是个无神论者,以为裴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与裴柏村的风水无涉,而一定与该家族优良族风、家风密切相关。裴家祖祖辈辈形成了志存高远、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家国情怀与家族价值理念,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家族价值共识与精神传统,激励着一代代裴氏人见贤思齐,勤于耕读、相互激励、奋发有为。据说裴氏家族有一条家规:男子不能考中秀才者,死后不得葬于祖坟。我对这一苛刻的家规传说将信将疑,在裴氏宗祠的展馆资料中也没有查到这一信息,但对裴氏家族重视后代教育与培养,激励后辈耕读为本优良家风家教的作用深信不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裴柏村的裴氏碑廊,有中华精品书刻博物馆之称,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年),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有颜风柳意,端庄凝重。《裴光庭神道碑》,由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裴柏村的路上,想着这样一个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声名显赫的家族村落,一定是高宅大院林立,府第森严壁垒,历代精品建筑荟萃,历史沧桑感浓重,定会令人流连忘返,但遗憾的是这个村的历史建筑已荡然无存,上世纪“文革”中最后一批老宅也被拆除,只有一个唐代宰相裴度的碑楼尚完整,在村口凌乱的草地里茕茕孑立,只是从碑楼精美雕饰中依稀可见一代重臣之风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裴柏村之行,令人感慨良多。古人云:富不过三代,这是老百姓总结千百年来无数历史轮回事实之后得出的至理名言。富不过三代之所以能成为古今中外许多名门望族难以逾越的“魔咒”,笔者以为皆因人性使然。古今大凡经过艰苦打拼而大富大贵者,大抵舔犊情深,有了万贯家产,不愿意再让后辈受罪吃苦,于是锦衣玉食,养尊处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声色犬马,尽享荣华富贵,这样的优渥家庭环境,大概率会培养出挥金如土的纨绔子弟,最终落个坐吃山空、家道败落的结局就不足为奇了。千百年来,世人有多少人总想着给后代留下多少家产财富,但有几个人能理解清代重臣林则徐之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裴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家运长盛不衰,从族史资料看,直至近、现、当代,裴氏家族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成就者数不胜数。裴氏家族的历史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要想家业兴旺长盛不衰,要紧的不是留给子女多少金银财宝,而是留给他们厚德载物的优良品格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备注:一年多前,因本人尚未开立自己的美篇,此文曾借美友"石头吉祥"的美篇宝地而交流。今天,此文算是回归了我的美篇"地盘”。特此说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