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军博行

郝振亮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手机相册被一张张照片撑得鼓鼓的,指尖划过,定格的是昨日时光——2025年8月17日,一个晴朗得让人心无褶皱的星期天。为践行外孙学校暑假“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活动,我这个军人出身的老兵,携着老伴的手,领着一双清澈明亮眼睛的外孙,坐上了驶向北京的高铁。我们的目的地,是那个在心头矗立了四十多年的坐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重访军博,竟已是四十三载光阴荏苒之后。虽享有绿色通道的优待,入口处依然排起长龙,人流如一条执拗的河。外孙小小的身子挤在队伍中,汗珠子顺着他红扑扑的脸颊滑下来,却只踮起脚尖,满眼亮晶晶地眺望着前方大门——时光在老人与孩子身上刻下深浅不一的刻度,此刻却因前方那座殿堂,奇妙地重叠于一处。那扇大门,仿佛是个巨大的历史吸盘,吸住了几代人的目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踏入军博,首先扑入眼帘的是顶层高悬的各式战机,仿佛凝固了苍穹的呼啸,巨大的机翼无声地切割着光线;外孙仰起头,小嘴微张,他伸出小手,似乎想去触摸那遥不可及的银翼,却只抓住了一束从玻璃顶泻下的阳光。他忍不住拉着我的衣角,小声问道:“姥爷,这些大飞机真的能飞到云上面去吗?”——那童稚的疑问,像一粒投入深湖的石子,在我胸中荡开微澜:四十三年前,我也曾如此仰望,那时展翅的战机还带着初生的笨拙;如今,它们如银鹰列阵,已然是守卫长空的钢铁森林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人潮下行至负一层,真正的震撼才真正叩击心扉:钢铁巨兽组成的阵列沉默地踞伏在幽深空间里,仿佛随时会发出震彻大地的怒吼。外孙的兴奋瞬间涨到顶点,他挣脱我的手,在庞大的坦克和装甲车之间穿梭如小鱼,欢快地数着:“一辆、两辆、三辆……” 最后他停在一辆坦克前,小手轻轻抚过冰凉的履带,又回头望我:“姥爷,坦克的炮管为什么这么长?”我俯下身,对着他耳边低语:“因为它的眼睛要看得远,它的臂膀要伸得长,才能护住身后的家啊。”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却更紧地贴在那钢铁之上,仿佛想捂热一段冰冷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到二楼,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枪械世界。小家伙对一把陈列的手枪模型着了迷,学着旁边战士雕塑的样子,眯起一只眼,小手比划成枪的样子,“砰!砰!”他口中发出稚嫩的射击声,脸上满是认真。老伴笑着想拉他走,他却倔强地摇摇头,拉着我的手问:“姥爷,你当兵时也用过这样的枪吗?”那一刻,隔着玻璃展柜,我仿佛又触摸到了当年手中钢枪的温度——只是当年握枪的手,此刻正牵引着另一只小手,去触碰那坚硬的、关于守护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是三层抗美援朝展厅令人心魂悸动。昏暗的光线中,断壁残垣、皑皑白雪的布景,夹杂着炮火与呐喊的声效,瞬间将人拖回那段冰火交织的岁月。走到黄继光扑向枪眼的英雄群雕前,我指着那定格的身姿,对外孙说:“你看,这位叔叔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喷火的机枪。”孩子仰脸凝视着那不朽的身姿,小小的眉头微微蹙起,眼神里闪烁着困惑与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接着在邱少云烈火烧身却纹丝不动的画面前,他忽然用力捏紧了我的手指,低声问:“姥爷,火烧着,很疼吧?他为什么不动呢?” 我俯下身,几乎贴着他的耳朵:“因为一动,身边的战友们就会被敌人发现。他心里装着的,是比自己的疼重要千百倍的东西。”孩子不再发问,只是久久地、深深地凝望着画面里那张年轻的脸。那一刻,硝烟弥漫的时空隧道里,英雄的沉默与孩子的无言,在展馆幽微的光线中似乎有了一种无声的交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代强军展厅,巨幅屏幕上新型装备的恢弘画面如未来图景般展开,光影在外孙专注的脸上明明灭灭地流淌。他看得那样入神,小拳头不自觉地微微攥着,仿佛小小的身体里,也蓄起一股无形的力量——那些呼啸的战鹰、劈波斩浪的巨舰,此刻都化作一粒粒无声的种子,落进了他心田最柔软的土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沉浸在强军征途的壮阔图景中,心头那份激荡尚未平息,我们又循着历史的脉络,走向了那些点燃星火、奠定基业的伟大身影所在——革命前辈事迹展区。这里的氛围格外庄重肃穆。柔和的灯光下,泛黄的史料、珍贵的照片、朴素的实物静静诉说着峥嵘岁月。我们在一幅幅展板前驻足。李大钊同志那戴着圆框眼镜、目光深邃而坚定的肖像,以及陈列的《新青年》等早期刊物,仿佛无声地传递着“铁肩担道义”的千钧之重。我弯下腰,指着展柜里那些承载着思想火花的文字,对外孙说:“看,这位李大钊爷爷,他就像在黑暗里第一个点亮火把的人,告诉人们真理的方向。” 孩子似懂非懂,但眼神里充满了对“点灯人”的敬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移步向前,毛泽东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和事迹史料铺展开来。从橘子洲头的风华正茂,到延安窑洞的运筹帷幄,再到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每一帧影像都是一段波澜壮阔史诗的缩影。老伴感慨道:“没有他们当年的披荆斩棘,哪有我们今天的和平日子啊。” 外孙仰着小脸,仔细辨认着照片上主席的面容,又看看展厅里悬挂的巨幅画像,小声问我:“姥爷,毛主席就是那个带领大家打坏人,让中国站起来的人,对吗?” 我用力点点头,心中涌起暖流:“对,他是我们的大救星,是领路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紧接着,我们步入一个开阔的展厅。一排排开国元勋和元帅们的青铜塑像巍然矗立。朱德总司令的敦厚坚毅,周恩来总理的睿智儒雅,彭德怀元帅的刚烈勇猛,刘伯承元帅的儒将风范……每一尊塑像都栩栩如生,气度非凡。他们或凝神远望,或指挥若定,仿佛依然在守护着这片用鲜血和信念换来的土地。外孙在这些高大的塑像前显得格外渺小,他好奇地一个个辨认着底座上的名字,学着姥爷的样子,对着塑像认真地行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历史的光辉仿佛穿越时空,洒落在祖孙三代人的身上,无声地诉说着信仰与忠诚的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我们在陈列着军事革命历史文件和文物的展柜前流连。那些纸张或许已泛黄变脆,字迹或许已略显模糊,但它们承载的分量却重逾千斤。有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电文手稿,有记录着战斗部署的军事地图,有战士们珍藏的立功证书和家书,甚至还有在艰苦岁月里使用过的简陋文具和生活用品……一件件实物,无声胜有声。我指着玻璃柜里一封字迹工整、却因岁月侵蚀而边角磨损的信笺对外孙说:“这些纸片,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是无数像黄继光、邱少云那样的英雄,还有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革命先辈们,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 孩子的小脸紧贴着展柜玻璃,看得格外专注,仿佛想透过这些静止的物件,触摸到那个风雷激荡年代的温度和心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太阳西下,我们踏上返津的高铁,窗外流动的树林像一条绿色的城墙。外孙靠在座椅上,还在回味着前辈、英雄、飞机、大炮、各种各样的枪……我与外孙搭讪着,心头也是温热涌动。四十多年时光流转,军博这钢铁殿堂里陈列的,从不是冰冷的器物。这钢铁殿堂所承载的,是民族脊骨锻造的刻度,是无数生命熔铸的星河,是滚烫信念凝成的史诗。今日我携着外孙小小的手,触碰这记忆的刻度,便是将一颗赤诚的种子轻轻放进未来岁月的土壤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