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第九站来安大刘郢新四军二师旧址纪念林、皖东烈士陵园及园中二师纪念馆</b>(1943年8月父亲来此参加二师师部整风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简历母亲1942年5月也参加过二师师部整风队,但那时师部应该还在黄花塘。</p><p class="ql-block"> 驱车来到来安大刘郢二师纪念林,看到原大门已拆,林内在重建施工,经园林负责人介绍,安徽省已立项批了5个多亿专款,分3期建设省内新四军红色资源点,1期正扩建,要将来安新四军二师纪念林,扩建为新四军二师纪念馆,还要重修大门。</p> 园外大门口处的绿化已经完成。 <p class="ql-block"> 此碑记载二师师部是1943年1月由黄花塘迁到来安大刘郢,原址让给军部。</p> 当年张劲夫题写的“新四军二师纪念林"碑还在。 <p class="ql-block"> 园内另有3处合葬墓在重修。1942年到1945年期间,都是因为当年医疗条件太简陋,数百名在二师野战医院中救治无效而牺牲的重伤员,真令人痛惜!合葬墓以前为水泥顶,将改植长青绿草,提高档次。 </p> <p class="ql-block"> 园林负责人说大刘郢才是1943年1月起二师师部旧址所在地,而不在皖东烈士陵园里的新四军二师纪念馆处。远处新建巨幅红旗雕像处即原二师师长罗炳辉住处及司令部驻地,附近还有政治部等机关旧址,但房子均已拆毁。</p> <p class="ql-block"> 纪念林2~3期要重新扩建为二师师部及各直属机关修旧如旧的旧址展览馆(皖东二师纪念馆中有二师师部沙盘照片),我们表示很期待早日建成。</p> 离纪念林十几公里处,是安徽滁州来安皖东烈士陵园。 在陵园纪念碑前,用鲜花拼成五星红旗映衬,纪念碑显得十分庄重。 烈士墓整齐肃穆,维护的很好。 时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总指挥张云逸亲自撰写的碑文。 皖东纪念馆简介。 园内设立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 1996年王光美还来参观并题词留言。 陵园内建有一座全国唯一冠以新四军第二师的纪念馆,但规模不大。 这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江北游击纵队在皖东根据地的活动轨迹,也记录了父母当年随指挥部、纵队机关电台活动的路线。 这张图驻地机关图示表明我们的追寻地点是正确的。 展板上有些珍贵的内容都尽量拍下留作资料。 看到当年曾任新四军二师参谋长周骏鸣老人端坐在烈士碑前凝思战友的照片,让人动容。 无名烈士墓区处,12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你的名字不详,你的事业不朽“,震憾着前来瞻仰烈士墓的人们。 找到该馆周馆长寻问得知,以前很少有二师后代和知情人来馆,史料收集困难,他欣闻我们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的人员,立刻沟通微信,非常希望二师后代到访,更希望提供参展资料以便扩大展室。<div> <br><div> </div></div> <p class="ql-block"><b>第十站江苏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b>(1943年1月10日至1945年2月28日军部所在地,1942年11月母亲、1944年11月父亲先后调军部电台)</p>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军部正式由山东盐城迁移到江苏盱眙黄花塘前,曾选择迁到皖中财政富裕的7师驻地附近,但最终因二师兵强马壮(兵力发展迅速达2万多人)、皖南群众基础好、且四周有多处大湖作屏障而决定迁入黄花塘,当时为保密对外只称黄河大队,当地百姓都不知这就是新四军军部,日伪军也自始至终没有找到。</p> <p class="ql-block"> 而1942年11月母亲在二师整风队因表现突出,直接从二师六旅先调到军部电台第一台任报务主任,直到1946年3月。父亲则是在1944年11月调入军部电训队任教育主任。</p><p class="ql-block"> 在黄花塘军部期间,父母都因在军部电台工作中突出表现,先后分别被评为军部的模范工作者。因此黄花塘军部时期是父母亲共同在军部电台生涯中的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 父母因电台工作的特殊性,与军部、二师及六旅首长们接触最频繁,首长们将电台及人员视为宝贝,无论行军和驻扎,都有警卫部队负责安全守卫,都分配好的房子。电台战友们团结互助、亲密无间。母亲每当回忆往事,还笑称,当年规定新四军各部的团级以上干部才能结婚,而二师六旅和军部的电台女同志多,很多首长想找电台女同志处对像,女同志还都要征求她的意见才会答应。</p><p class="ql-block"> 这张军部迁移图简单明了,值得收藏。</p> <p class="ql-block">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在大规模扩建。感到江苏比安徽富裕得多,在红色纪念地建设上也舍得下本钱。</p> 在军部广场基础上扩建的背景墙很壮观。 在背景墙上,看到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的大幅铜铭牌。 在广场东侧,刘源代表军方赠送的军舰正在就位。 各军兵种赠送的兵器也整齐陈列供展示。 <p class="ql-block"> 在广场旁,我看到一座新四军女战士托女的雕像,不由自主上前抚摸,真像是母亲当年忍痛将刚出生1天的女儿托付老乡的真实写照,我不禁泪眼模糊。</p> 原馆址中,军部旧址房屋也都在重新翻建,有些展品已临时移走。 我们围着翻建工地转遍二师师部旧址的每一间房屋,找到陈毅军长的旧居。 新四军政治部旧址。 新四军卫生部旧址。 <p class="ql-block"> 在正在翻建的二师卫生部旧址中看到先后任二师、军部卫生部长宫乃泉的大幅照片,他在战争年代救治过我父亲的野狗咬伤。1965年他正从沈阳出差到北京(因受57年反右影响,他由总后卫生部长被贬任沈阳军区卫生部长。其子宫小吉是我在北大附中的同班同学,家就住我家楼上)。正值我母亲突发大动脉栓塞危病,他立刻下楼抢救。亲自打电话给救护站,对方不知电话来自何单位而不愿出车,他大声喝道:“我是少将宫乃泉,要求你们立即派车!”,最后才召来救护车,又亲自陪送到阜外医院并参与手术抢救,这样母亲才得以脱离病危。我们深深怀念他。</p> 虽未看到主馆展示内容,但眼见新四军军部改扩建的大场景,深感到在习主席亲自倡导和推动下,党中央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和红色宣传基地的建设。<div> 建议二师后代们都应该去看展,都要争取拿出压箱底的父母遗物手稿,极积捐献并建言献策,为在南方各地新四军红色纪念馆建设贡献力量。<div> 此次寻访看到军部旧址(黄花塘)、二师旧址(来安大刘郢)都在大规模扩建,江北指挥部旧址(芦江松家花园)早已建成,但江北游击纵队旅一级旧址仍为空白。如能完善新四军军、师、指挥部、纵队四层次指挥机构旧址(团以下没必要),抓住目前建党百年各地都在积极争上红色纪念地建设的有利机会,尽力促成北游击纵队旧址早日建设当是好事一件。<br><div> </div></div></div> <p class="ql-block"><b>第十一站江苏淮安市盱眙县陈砖井村无为地委淮南报社旧址</b>(1944年10月父亲在无为地委机关淮南报社任电台任队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后,在前往山东临沂的方向上,顺路拐到淮安市盱眙县的陈砖井村,去寻找原淮南报社旧址。没想到快到村时稻田中的路窄到只有一个车身宽,5米长车几次拐弯都差点掉到灌满水的稻田里。</p> <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父亲由二师师部整风队参加整风运动后,曾短暂到淮南报社电台当队长仅1个月,11月就调到军部电训队。报社旧址距离黄花塘二师师部不远仅几十公里,估计父亲是在整风后期待分配期间,临时支援报社电台的工作。淮南报社当时在淮南根据地的影响很大。</p> 经打听许多人都知道当年报社就在水田之中,根据他们的指点方向,找到一户房子,住着一对60岁左右的夫妻,他们告此处就是当年报社旧址。真难想像父亲当年能在这样偏僻艰苦环境中,为保障报社电台顺畅而辛勤工作。据他们讲,曾有准南日报人员来寻找旧址还立了碑,但早已不见踪影。 <p class="ql-block"> 当年报社旧址就在这个小水塘中和对面水稻田间,房屋早已夷为平地。返回主路时又几次差点掉下窄路边的水田里,幸亏老乡主动追上引路才脱离险境,临别时感激不尽!老区人民纯朴热心的本色让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b>第十二站山东临沂军部街新四军军部旧址、华东野战军及华东军政大学纪念馆</b>(1945年10月28日1947年1月21日军部所在地, 1945年11月、1946年3月父母亲分别由军部调华东军区通信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父母亲简历中解放战争的最后几个任职岗位和地点,11月4日我们来到山东临沂市。</p><p class="ql-block"> 因父亲是1945年在临沂参与组建华东军区司令部通信学校,母亲1946年3月也调入该校,通校驻地应在临沂附近。</p><p class="ql-block"> 为保险起见,在开车路上先与华东野战军纪念馆通电话,得知该馆有新四军军部旧址、华东野战军纪念馆,还有华东军政大学纪念馆也在馆区内建设且正在筹展之中。经联系讲解科袁科长,她表示欢迎参观并望得到新馆展出内容的修改意见。 </p> <p class="ql-block"> 位于临沂市河东区九曲镇前河湾村新四军军部旧址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驻地,是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纪念馆规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前广场就有当年的新四军军部旧址。为保护旧址原地不动,纪念馆及道路都是避开旧址规划建设的,可谓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庞大(原馆很小,只有军部旧址,为保留原址和扩建纪念馆,该村百姓整体迁走)。战争年代山东老区人民推着小车全力支援新四军、解放军,和平年代又舍故土支持红色纪念场馆建设,值得大赞!该馆规模在我们参访的各馆中首屈一指,不仅有军部旧址、纪念馆,还建成一座环境优美的公园。 </p> 公园中有陈毅军长的雕像。 粟裕雕像。 还有新四军许多重要将领的雕像。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有1945年10月起新四军军部旧址的纪念馆。</p> 陈毅旧居中有张全家的老照片,其中陈丹淮后来是我姐姐在哈军工的同班同学。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军部各司政机关的旧址都恢复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先引导我们进入华东野战军纪念馆,该馆展厅面积相当大,展出许多珍贵的史料。</p> 厅内挂满新四军出身的战将照片,熠熠生辉! <p class="ql-block"> 正在闭馆休息的纪念馆,自终至终仅有我们2人由佩戴着党徽的讲解员全程陪同讲解。</p> <p class="ql-block"> 边看展览边交流,我们希望能够增加新四军、华东野战军通信战线上的展览内容及展品。</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张1945年8月山东新四军驻军由陆上及渡海抢占东北的示意图,老伴的姥爷(时任滨海支队副参谋长)、母亲(滨海支队野战医院护士)当时就是随滨海支队渡海到达东北。</p> <p class="ql-block"> 老伴的母亲当年扮作山东大妞,乘坐这种小船,渡海时还曾遇到过敌人的巡逻艇,冒险渡过海峡。没想到我们新四军、八路军后代的父母在战争年代的足迹,在展览中有了交集。</p> 纪念馆讲解科袁科长开完会也一起赶来陪同参观还在布展的华东军政大学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她告纪念馆负责人让她一定要陪我们参观,她表示热切欢迎新四军后代们到馆参访,希望能够赠送展品发挥更大的红色宣传作用,还特告正筹划在适当时机(如军政大学纪念馆开馆之际)邀请新四军及华东野战军的后代们组团到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曹丹辉局长。曾任新四军军部无线电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是父母的直接上级。建国后任过军委通信部副部长、通信兵部副主任、五院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 在华东军政大学展板上发现了黄荣与父亲开办华东通校的简介,还有华东通校等5所学校整编为华东军政大学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黄荣在文革后期到广西当人大主任,还专程到过我家看望父母,他们促膝长谈一整天,我当时在家,记得他人很消瘦,但笑声爽朗、抽烟一支接一支。</p> <p class="ql-block"> 华东军区范围内5所学校合并建成华东军政大学。迁入南京后由刘伯承亲自担任校长,该校后来演变发展为国防大学。近年来国防大学常组织学员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在军政大学编制表中也显示1946年10月父亲担任过军政大学八大队副大队长。当时母亲在八大队三中队任队长,罗炳辉军长的夫人张明秀是教导员。母亲带领女学员们努力学习通信技术,事事争先,立了三等功。父亲则因教学有方、业绩突出,1950年9月被选为华东军区英模并参加了军区英模大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在新四军军部、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培养了大批通信人才,后来都成为军队、政府中通信战线上的骨干。在退休期间,经常有当年华东通校、军政大学学员到家中看望他们,文革期间还在家中接待过许多学员们的子女来京串联,常常是一来一大帮,吃饭时要分拨,晚上睡觉合并同类项,男孩一屋,女孩一屋,全打地铺躺一地,整个家就像招待所。对他们我母亲都热情照顾、痛爱有加。那时母亲月月工资花光,有时还要到处借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军政大学的展览内容显示了父母亲在解放战争中的岗位变换轨迹,从临沂新四军军部~华东军区通校~华东军政大学八大队,直到先后调离去南京组建解放军第三通信学校和第一所雷达学校,开始为全军培养通信和雷达人才。</p> <p class="ql-block"> 看到展览中山东老区人民没有忘记新四军和华东军区通信战线上先辈们的重要贡献,真让我们惊喜和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即表示願将父母有关的遗物、华东军区英模大会奖状(父亲为模范工作者代表),以及母亲在华东通校三等功奖状(华东军政大学的三等功奖状已丢失)及回忆录手稿在适当时候捐馆。</p><p class="ql-block"> 另建议在新四军旧址、华东野战军、华东军政大学展出中,多增加有关通信战线的人物、事迹内容。因为1941年10月10日毛泽东就曾为电台人员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可见他高度重视军队通信建设。没有王铮电台侦听,反围剿中的红军将几次夭折,没有军委二、三局的及时破译和通信保障,红军长征、抗日和解放战争也不会取得胜利,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份。</p><p class="ql-block"> 她们表示可在馆中正筹建的保密战线教育基地中吸收我们的意见。</p> <p class="ql-block"> 展览工作人员请我们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今后在华东军政大学纪念馆筹备展览内容上随时沟通信息。</p><p class="ql-block"> 此次沿途寻访十几处大中小型红色场馆,了解到很多展馆筹展前,展出史料没想到过要征求新四军研究会建议,大多是依赖展览专业承包团队和当地党史军史专家提供定板,是个缺憾。看来作为专门研究新四军史料的研究会,应更加主动向扩建、新建的展览单位提供新四军的史料,以扩大研究会的社会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最后2位工作人员一直送我们到远在馆外的车旁,挥手告别,站立良久目送我们离开!我们深为山东临沂老区人民的真诚而感动!</p><p class="ql-block"> 至此追寻父母战争年代红色足迹的旅途圆满收官!</p> <p class="ql-block"> 以前每当看到父母填写的简历,就萌发一次想跟随他们历任岗位地点走一走、看一看的心愿,如今已经梦想成真、遂我所愿。</p> <p class="ql-block"> 这两张父母亲的奖状是当年唯一留下的业绩痕迹。</p><p class="ql-block"> </p> 第二天,我们驱车狂奔约680公里,开了近8个小时直接返回北京,进京又堵车1个半小时接受各项防疫检查,深夜才到家。<br><br> 历经40天、近8千公里自驾车程的红色故地及父母战争年代足迹寻觅,虽劳累却收获满满。<br> 因为一路走来,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新四军先辈们在战争年代中如何行走艰难、生活困苦,身临他们战斗过的现场后,深切感受到他们面对生死险境的从容,亲眼看到许多生动的展览史料时,才领悟到他们的奋斗经历是如此的不平凡。<br> 新四军自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涅磐重生,到1947年1月整编为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其辉煌的发展壮大过程,是用无数英烈牺牲和革命先辈的殊死奋斗换来的,也有父母一步一个脚印的艰难跟随、一字一句电码的准确收发所作出的贡献!<br><br> 岁月已逝,怀念难平。我们重走过你们的足迹,以此告慰九泉之下的先烈和父母先辈:如今山河无恙,红旗高扬,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br><br> 2021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