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近百年的期盼

闲人雅趣

<p class="ql-block">  题记:最近翻阅《村里那些事儿》,在演礼篇看到《演礼国民学校基金记》的图片,拍摄的很专业,清晰的可以看清碑上的每一个字,细致研读之后,写了如下文字:</p><p class="ql-block"> 在演礼村白龙王庙西房的墙上,镶嵌着一块历经近百年风雨的石碑。它静静地伫立于此,仿佛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阅尽人间沧桑,无声地诉说着一份深沉而虔诚的期盼。此碑立于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题名为《演礼国民学校基金记》,由时任村长陈文敏老先生与闾长、学董等七人共同立碑。碑文虽然只是一位偏远乡村的老人所撰写,却立意高远,见识非凡。碑文开篇写道:“盖闻教育之进化为国家兴盛之基础,不能争胜于学界即不能争存于世界。”短短数语,道出了一种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远见卓识。</p><p class="ql-block"> 碑文第一部分从世界格局的变迁谈起,指出东西各国皆以教育为富强之本,德国胜法国、法国败于普鲁士,皆归功于教育之兴。作者以泰西历史为镜,强调教育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彼时中国正值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而身在穷困乡村的演礼村的主事者却能从世界风云中洞察教育之重,实属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记述了村里的一项重要决策:将历年村费积余大洋一百余元,提作国民学校基本金,按二分五厘行息,每年约得子金三十余元,以补学校修金之不足。此举旨在“务使贫寒子弟便利上学,即富者亦负担稍轻矣”。在那个动荡年代,能将村费垒积用于教育,实为罕见之举,足见陈文敏老先生等人对教育的重视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则直抒胸臆,表达了立碑者的殷切期望:“有志之士诚能砥学历行,郑重教育,永久保存,则数十年后,读学成风,人才倍出,上不负国家设学之苦心,下可慰中丞教材之盛意。”这不仅是一份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一种对教育信仰的坚守。他们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振兴乡村的根本之道。</p><p class="ql-block"> 这篇碑记诞生于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份——1927年。那时,国家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困苦,尤其在演礼村这样的偏远乡村,贫苦子弟连温饱尚难维持,更谈不上读书识字。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文敏老先生等人却能高瞻远瞩,从世界大势中看到教育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这种超越时代的远见,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碑文中毫不掩饰地写道:“我乡僻处一隅,风气薄弱,贫寒子弟苦不堪读。”这不仅是演礼村的现实,更是当时广大农村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文盲遍地、识字者寥寥的时代,能有如此清醒的认知,实属罕见。陈文敏老先生作为村长,曾在村中设私塾,深知教育对于贫苦子弟的意义,因此才有了将村费积余转为教育基金的果敢之举。</p><p class="ql-block"> 那一百余元大洋,或许在今人眼中微不足道,但在九十多年前,却是一笔不菲的积蓄。尤其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背景下,能主动将村费用于教育,实为难能可贵。他们不仅看到了教育对个人命运的改变,更看到了其对国家未来的深远意义。这份远见与担当,超越了时代的局限,闪耀着智慧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碑文的最后,陈文敏老先生等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深切期盼:“有志之士诚能砥学厉行,郑重教育,永久保存,则数十年后,读学成风,人才辈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也是一份永不磨灭的信念。演礼村自古重礼,村名便与礼仪教化息息相关,而设立教育基金,正是这种“知礼明礼”精神的延续与升华。</p><p class="ql-block"> 尽管由于历史原因,陈文敏老先生等人的愿望在当时未能完全实现,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演礼村也逐步建立起小学、完小、初中、农中乃至高中,真正实现了“读学成风,人才辈出”的愿景。如果陈文敏老先生等人地下有知,一定会倍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演礼村的这块教育基金碑,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它不仅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乡村教育史,更镌刻着一群普通人对教育的执着与信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以一个农村人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做了一件很有远见的事情,点燃了演礼人兴学育人、尊师重教的火种。这份期盼,穿越近百年时光,至今依旧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