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哈哈,司马光熬了19年才悟透富人守财另三样,反正靠的不是钱!😋😋😋

郁郁青青

<p class="ql-block">说真的,我这把年纪了,见过不少人起高楼,也见过不少人楼塌了。老话讲“富不过三代”,这话听着丧气,可你真要是静下心来,翻翻司马光老爷子花了十九年心血捣鼓出来的那本<b><u>《资治通鉴》</u></b>,嘿,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p> <p class="ql-block">那本书,厚得能当枕头,里面密密麻麻全是人名和事儿,讲的是一千三百多年的王朝更迭、家族兴衰。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能把家业传下去,让富贵绵延不绝的家族,他们手里攥着的,压根就不是金山银山。</p><p class="ql-block">聊聊<b><i>范蠡</i></b>吧,这哥们儿是真神人。辅佐越王勾践,那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活,卧薪尝胆十几年,总算把吴国给灭了。勾践那叫一个意气风发,论功行赏,恨不得把半壁江山都分给功臣。</p> <p class="ql-block">就在所有人都眼巴巴盼着封侯拜相的时候,范蠡却悄悄地收拾了细软,带着家人,驾着一叶扁舟就溜了。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头,跑到齐国,后来又去了陶地,做起了生意,成了富甲一方的“陶朱公”。</p><p class="ql-block">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文种就没他这个脑子了。勾践让他当大官,他就乐呵呵地接着,总觉得自个儿劳苦功高,谁也动不了他。结果呢?勾践那句“<i><u>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u></i>”就像个催命符,最后一杯毒酒,送他上了西天。</p><p class="ql-block">你看,这差别在哪儿?就在于范蠡心里有条线,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功劳太大了,皇帝晚上都睡不着觉,这叫“功高震主”。欲望这东西,跟火苗子似的,你不给它画个圈,它能把整个草原都烧光。范蠡不是傻,他是太聪明了,放弃了眼前的权位,却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还有一辈子的安宁富贵。</p> <p class="ql-block"><b><i><u>这种“知止”的智慧</u></i></b>,放现在也一样。多少人干出点名堂,就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拼命加杠杆、铺摊子,结果资金链一断,直接从云端摔回泥里。钱是挣到了,可不懂得刹车,最后连人带车都得玩完。</p><p class="ql-block">范蠡后来经商,据说也是厉害得不行。他搞的那套理论,叫“计然之策”,讲究“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跟现在的经济周期理论差不多。他一辈子三次赚到富可敌国的财富,又三次把钱散给了穷人,然后再白手起家。他懂,钱是流动的,是工具,不是目的。守住钱的最好办法,就是别把它当成命根子。</p><p class="ql-block">光懂得收手还不够,人心这东西,比金山银山要紧得多。</p> <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里头有句话,叫“<b><i>德者,本也;财者,末也</i></b>”。啥意思?品德是树根,钱财是树叶。根要是烂了,叶子再茂盛,一阵风过来也就吹没了。</p><p class="ql-block">西汉的萧何,那可是刘邦的铁杆后勤部长。刘邦在前线打仗,他在后方管钱管粮管人,没出过一点岔子。等到天下太平了,分封田产,萧何专挑那些犄角旮旯、没人要的贫瘠地。</p><p class="ql-block">他家里人都想不通,说老爷子是不是糊涂了?放着肥得流油的好地不要,非得去那鸟不拉屎的地方。萧何就笑呵呵地解释:“我位高权重,再占好地,不是明摆着招人嫉恨吗?买了这些没人争的地,子孙后代才能安稳过日子。”</p> <p class="ql-block">就这份清醒和厚道,让萧家在汉朝那些政治风波里,稳稳当当地传了好几代。</p><p class="ql-block">反面教材也有的是。西晋有个叫石崇的富豪,那家伙有钱到什么地步?他家的厕所都修得跟皇宫似的,里面铺着锦缎,还有十几个丫鬟伺候着。他跟国舅爷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水刷锅,他就直接用蜡烛当柴烧。这种靠搜刮民脂民膏、穷奢极欲换来的富贵,能长久吗?最后因为得罪了人,被人随便找个借口就给灭了门,家产全成了别人的。</p><p class="ql-block"><i><u>德行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给你筑起一道最坚固的城墙。</u></i>你对人厚道,讲信用,落难的时候就有人愿意拉你一把。你对社会有贡献,乐善好施,无形中就积攒了福报。</p> <p class="ql-block">唐朝的郭子仪,那更是个中典范。他平定安史之乱,功劳大得没边,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皇帝都得敬他三分。可他活到了八十五岁,子孙满堂,家族兴盛了一百多年。</p><p class="ql-block">为啥?就是因为他德行好,懂规矩。他儿子郭暧娶了公主,小两口吵架,郭暧喝多了就口出狂言:“你别仗着你爹是皇帝!我爹还不稀罕当皇帝呢!”这话要是传出去,可是灭九族的大罪。郭子仪知道了,二话不说,把儿子捆起来,亲自押到皇宫门口,脱了官帽请罪。皇帝一看,不但没怪罪,反而更加信任他了。这种谦卑和忠诚,才是郭家真正的“不动产”。</p><p class="ql-block">有了德行做底子,还得有双能看透世事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b><u>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你要是看不清方向,逆着浪头走,船再大也得翻。</u></b></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那会儿,天下大乱。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顶级豪门,兵多将广,地盘也大,按理说最有希望统一天下。可他呢?优柔寡断,看不清形势,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p><p class="ql-block">再看曹操,出身没法跟袁绍比,但他脑子活络,看得明白。他知道汉朝那艘破船早就漏水了,再怎么裱糊也撑不住了。<i>他也知道,乱世里什么最重要?不是虚名,是饭碗!</i></p> <p class="ql-block">于是他搞了个“<b><i>挟天子以令诸侯</i></b>”,名义上是帮着汉献帝,实际上把政治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然后推行“屯田制”,让士兵和流民去开荒种地。这一招太高了,一下子解决了军粮和民心两大难题。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才有了后来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p><p class="ql-block"><i><u>看清大势,不是让你去投机取巧,而是让你懂得顺势而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这方面也是个高手。他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心里最怕的就是手下那帮骄兵悍将有样学样。</u></i></p><p class="ql-block">他怎么办的?没有搞大清洗,而是摆了一场酒席,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他跟石守信那帮老哥们儿喝着酒,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谁不想要富贵?我给你们钱,给你们地,你们回家享福去吧,别再领兵打仗了。”大家一听,吓出一身冷汗,第二天纷纷交出兵权。赵匡胤通过这种和平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顽疾,把国家的重心转移到了发展经济和文化上。这也是一种“明势”,看清了时代的核心矛盾,用最聪明的方法去解决。</p> <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司马光这本《资治通鉴》,哪是教人怎么发财的教科书。它就是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照出了人性的起起落落。</p><p class="ql-block">所谓的守财,守的根本不是银行里的那一串数字,守的是<b><i><u>①内心的清醒,②为人的厚道,③能看透局势的通透(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庅或者说识时务者为俊杰)</u></i></b>。这三样东西,才是真正能传家、能让你在任何时代都立于不败之地的宝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