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味道这个词,本来是指各种物质的气味,给味觉的刺激所带来的感觉。事物的气味给人的反映。但渐渐的引伸衍化开来。比方说某种特定时期的感觉,或事物个性特质,或特定环境给人的持殊感受。</p> <p class="ql-block"> 今秋一天,老姊妹几个赱亲戚回来,二妹知道我的口味,特意买了几个家乡特色烧饼,我们的土话叫黄(huo)菜饼(Bi)了,我十分感慨,芥菜醃制的酸菜调和馅加上适量的辣椒粉,色裹成圆形烧饼状,在铁板熬子烧烤出来。俨然童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当然,童年时光,牛车收割。柴火锅灶,吃几个黄莱饼子很幸福的事。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养成了非洲式的大肚皮,稀汤粗饭灌肚,刚吃完饭就又饿了。所以能吃上黄菜饼子的人家是家境不错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那个味道是特有的。不是现在的汉堡包和肯德基能替代的。这个味道是接近原始的,一辆吉普,一辆摩托车,一挂耕地拖拉机就是当时的现代化,乡村山村的烟火气是很浓的,我突然想到“未知婆滋味,先请小姑尝”的诗句来。又想起贺知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末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才是真正的童年快乐时光,那时候的生活是漫生活节奏的,辛弃疾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场景才是我们的童年时光,只不过辛弃疾是南方民居,我们在北方?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吃黄菜饼子,想起了童年的味道,坐砖排队,剔瓦进方,俯拾都是乐趣,物质㱮乏,精神头饱满。现在的孩子们手机玩的眼睛近视了,甜食多糖的东西把牙齿都掉了变黑了,独生子女个性多多,一有病舛,跳楼送命是经常的事儿。我们的生活确实改善了不少,但社会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最严重的问题,以前的大人们常说惯吃惯穿。但不惯孩子们懒惰,不讲理。不过一代人与一代人不同,解放前。三四十年代的人是打天下的人,开天辟地,五六十年代的人大都是艰苦创业的人是建设狂人,八九十年代的人是求知打拼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应该是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理念,我们已经被边缘化了,别担心,“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的生活,各有各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我特别欣赏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欢快激越的歌声把我们引向布达拉,进入天堂的路,无忧无虑,一路髙歌。这就是生活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人能阅历练达,就是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时代活出各自的味道。怀念是一杯酒,味道是对生活的积极感受,对生活没有对味道的感受是可悲的,活的就会失去滋味,没有信心。有句唱的叫不白活一回,李白“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时候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时候也有,还是学习“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境界,世人少有,陆游至死也放不下国家一统的大业,“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杜甫一生穷困潦倒。但他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啊。生前以诗史般的笔法,描写现实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半匹红纱一丈凌,系向牛斗充炭直”。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一个气哼哼倚杖老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小康生活愿望。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或少有了天下寒士,当年生活的味道,窥一斑而知,他们的生活各有味道,细细品来,现在生活,倍足珍惜。生活的如意不如意,无论苦尽甘来,还是忆苦思甜都是生活味道的咀嚼。因为黄菜饼子引起了对味道的诠释,希望朋友们能多品一品生活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