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致辞﹣</p><p class="ql-block">宁夏固原地处中原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的交汇地带,又是丝绸之路重镇,周秦汉唐以来,以中原文化为底色的多元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竞放异彩。</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汇集了300余件来自宁夏固原地区西周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精品,不仅示出古代固原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壮阔图景,更是以丰富的文物类型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和突出的包容性特征。</p><p class="ql-block">数千年间,中华文明以丝绸之路为廊,纳四方文明于怀中。西周到隋唐时期的固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切片,以其文化交融之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察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窗户。今日,这些精品文物跨越千里,从六盘山麓集聚到黄浦江畔,以上海博物馆为窗,既向世界展现出一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智慧长卷,亦向世界呈现出文明对话的中国方案。</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馆长</p><p class="ql-block">褚晓波</p> <p class="ql-block">踏入上海博物馆东馆“华彩六盘”的展厅,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f六盘山地区的历史在眼前徐徐铺展,西周青铜器的古朴庄重,诉说着中原礼制的深远影响;南北朝异域珍品的璀璨,彰显着丝路贸易的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这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胸怀。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信使,它们跨越岁月,将六盘山地区的故事娓娓道来。此次参观,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更让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了更深的认识,内心满是震撼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六盘山麓的固原,是农耕与游牧文明交汇地、丝路重镇。孙家庄等西周遗址青铜器见证中原礼制发展,春秋战国动物纹饰件体现草原艺术传播。南北朝时,李贤墓既有中原规制文物,也有异域珍品。隋唐粟特人融入中原,其墓地兼具华夏与故土元素。固原是多元文化枢纽,此次展出文物折射出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及民族共同体形成轨迹。</p> <p class="ql-block">彩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先民在土与火之间创造了早期社会标志性的文化成就﹣﹣彩陶。固原地区彩陶文化类型丰富,是与周边地区频繁交流、相互融合的结果。固原彩陶主要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类型,宁夏南部山区亦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菜园文化类型。彩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流畅的线条与器型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先民对美的追求,也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礼制</p><p class="ql-block">国原地区出土的玉琮、铜簋等礼器,说明该地深受中原礼制的影响。古代中国围绕礼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礼仪意义的物质载体,礼制从宗教、政治到日常生活多个方面形成完整体系,奠定了华夏礼乐文明的根基。</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玉琮、玉璧与姚河塬西周玉器,共同体现了国原地区玉礼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新石器时期卜骨残存的钻孔、烧灼痕迹,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改制成骨铲的"稼稷"卜骨,皆是先民使用甲骨占卜的实证。孙家庄西周墓地出土铜簋是西周青铜礼器的典型器物,常与鼎搭配使用。西周"重食",强调饮食在礼制中的仪式化、等级化功能,青铜食器正是重要的物质载体。</p> <p class="ql-block">兵器</p><p class="ql-block">孙家庄西周墓地出土兽首纹铜戈正、背面皆铸有一侧面兽头,兽耳圆雕,线条简洁生动。戟是戈、矛的组合体,作为中原车战的核心长兵器,是周王朝的军事力量在此地的反映。</p><p class="ql-block">固原地区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戈,受到了流行于中原地区的长胡、中胡、三穿戈的影响,与中原形制一脉相承。"晋上容大夫"戈题铭中的"晋",应指"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反映了周边国家在此地征战或交往的进程,是中原诸侯势力深入西北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地区以中原文化为底色,融合北方草原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一时期,北方草原地区的人们偏爱以动物纹样装饰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他们以草原动物形象为题材,采用金、银、铜等材质创作出造型多样的饰件,其图案生动、做工精细,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固原出土的各类动物纹饰牌、带钩、青铜短剑等器物,是对北方草原艺术风格的吸收,也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创新的特质。</p><p class="ql-block">此外,得益于固原当地发达的畜牧业,各类精美的骨制品层出不穷,主要有车马器、日用器和装饰品等,凸显出固原地区作为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交汇地带的区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动物艺术</p><p class="ql-block">北方草原地区的生活环境,使居民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在形态特别熟悉,他们常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表现题材,将其装饰于服饰及日常使用的器物上,体现出他们源于自然且富有张力的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固原作为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区,春秋战国时期,装饰有动物纹的金属饰件在该地区得到普遍使用。饰件类型主要有扣饰、带饰、杆头饰及各种饰牌等。扣饰、带饰及饰牌主要以浮雕、透雕的形式呈现,而杆头饰则多呈圆雕形式。饰件上的动物纹样以单体动物或动物间搏斗场景为主,这都是草原地区现实生活的反映。在表现动物形态时,单体动物多采用夸大局部特征的艺术化处理;多个动物搏斗场景,主要表现噬咬瞬间的张力;另外,动物的身体常作动态扭转,或蜷曲成团状,或后肢翻转上扬。这些动物纹饰件充分展现出草原艺术贴近自然又充满创造力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装饰艺术</p><p class="ql-block">固原彭阳县姚河塬西周遗址高等级墓葬区出土诸多精美器物,彰显了西周贵族的装饰艺术。象牙作为稀有资源,多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葬,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象牙制品表明了墓主的贵族身份。象牙梳正反面饰有商周青铜器中典型的兽面纹,显示出王权正统性。出土动物形玉器线条简洁,造型生动,中华传统纹样中的凤鸟纹在出土玉器中亦有体现。该地出土以蚌壳制成的饰件,与区域内部丰富的水系相关,极具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器物装饰</p><p class="ql-block">在固原出土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骨器出土量仅次于铜器,主要有车马器、日用器和装饰品。器物大多经过精雕细琢,有的还刻花、抛光,显示出较高的加工工艺。雕刻精细的涡纹、卷云纹和栩栩如生的兽头造型,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骨制品的存在,与发达的畜牧业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固原地区出土带钩、带扣,既有中原传统风格,又有北方草原文化喜好的动物纹装饰风格。青铜短剑、鹤嘴斧具有典型的游牧文化特征,既是日常工具,亦可作为武器使用。</p> <p class="ql-block">组玉佩</p><p class="ql-block">组玉佩是由多件玉器穿缀在一起的玉配饰,它不仅是贵族身份的标志,更是礼仪制度的直观体现。组玉佩盛行于西周时期,是服制与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到两汉时期的组玉佩日臻繁复精美,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组玉佩形制较为简洁、统一。田弘墓出土的这套组玉佩简练素雅,以玉环作为中心连接构件,展现了北周时期组玉佩的形制特征。</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俑群</p><p class="ql-block">西魏、北周时期的随葬陶俑群是构成该时期墓葬礼制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着墓主的身份等级。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彩绘陶俑200多件。两件镇墓兽造型基本一致,独角,昂首,怒目圆睁,面部以墨线勾勒,作伏卧状,沿袭了关中地区镇墓兽的造型传统。具装甲骑俑、吹奏骑俑、武官俑、文吏俑等仪仗俑身体为实心,背部扁平,衣服、甲胄多用红、黑、白等色绘制而成。陶俑造型丰壮,体现出西魏、北周的雕塑艺术特色。彩绘陶俑群在礼制上体现出对北魏的继承,在艺术造型上又表现出了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固原北魏漆棺画墓</p><p class="ql-block">1981年,固原文物工作站对位于清水河东岸雷祖庙村的北魏漆棺画墓进行了发掘。近年又在该墓葬墓室南壁下部发现了铭文砖,根据铭文内容可知,男性墓主是北魏使持节、镇西将军、高平镇督大将冯始公,其埋葬时间应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p><p class="ql-block">男性墓主的木棺外绘制有内容丰富的漆画。棺盖上绘制东王父、西王母及天河等图像,边缘以忍冬纹装饰,其间点缀飞鸟。前档描绘墓主宴饮场景画面。左右侧板画面分为上、中、下三栏,上栏绘有多个孝子故事场景,中栏绘制联珠龟背纹,下栏为狩猎图。固原北魏漆棺画的发现为北朝绘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图像内容及装饰纹样呈现出传统题材与域外元素相融合的面貌。</p><p class="ql-block">同墓出土的龟形铜灶巧妙地以具有祥瑞寓意的神龟为主体造型。龙首铜斗是一种造型独特的炊煮器,长柄设计便于持握,三足下方可置火源,用于加热食物,在行军与日常生活中皆可使用。</p> <p class="ql-block">固原地区以李贤夫妇合葬墓为代表的北周墓葬,其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体现了中原礼制典章在该地区的延续与发展,是我们观察北朝时期该地区文化面貌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李贤,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其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呈现出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从墓葬形制上看,中原传统的厚葬之风仍然存在,但也有了新的变化。如在墓道上开有多个天井,墓室采取土洞式。在出土文物方面,李贤墓出土镇墓兽怒目圆睁,作伏卧状,沿袭关中地区镇墓兽的造型传统;仪仗俑的配置沿袭北魏旧制,其造型丰壮,又体现出西魏、北周的雕塑艺术特色;墓葬壁画在表现方式上采用敦煌壁画中常见的晕染法,反映出北周时期固原地区与敦煌地区绘画艺术的交流情况。</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固原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重镇,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动在此发生。固原雷祖庙村北魏墓、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田弘夫妇合葬墓出土诸多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珍贵文物,是这一时期中西贸易往来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成书于北朝的《洛阳伽蓝记》这样描述当时中西交往的盛况:"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丝绸之路的兴旺畅通带来了许多异域奇珍。李贤墓出土鎏金银壶,是波斯萨珊系金银器在我国的重大发现,其图案内容与工艺水平在世界现存萨珊系金银器中都极为罕见;同墓出土的凸钉玻璃碗是萨珊玻璃器中的精品。固原雷祖庙村北魏墓出土透雕铜铺首,饰有神人控驭双龙图像,是西亚青铜文化与汉文化相融合的体现。田弘墓出土东罗马金币、雷祖庙村北魏墓出土萨珊银币,再现了这一时期频繁的贸易往来。</p> <p class="ql-block">东往西来</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固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国际都市。西方各国的商人、使节伴着驮载奇珍异宝的骆驼与马匹,或聚集于此,或在此停留后继续前往关中地区,有力地推动了中西之间的经贸往来与文明交融。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东罗马金币、萨珊银币大多出土于丝路沿线,绝大部分自陆上丝绸之路传入。金银器、绿松石饰品、玻璃器等各种异域奇珍,也随着丝绸之路进入我国境内。</p> <p class="ql-block">玻璃艺术</p><p class="ql-block">玻璃器是古代中国的高级舶来品。西晋时期潘尼《琉璃碗赋》言玻璃之美"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览方贡之彼珍,玮兹碗之独奇,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阻远",玻璃碗穿沙漠,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丝绸之路从西亚传来。</p><p class="ql-block">西汉至北宋期间,地中海沿岸及伊朗高原先后出现了几个世界性的玻璃生产中心,我国与这几个玻璃中心都有着一定的贸易往来。我国境内发现的西方玻璃器皿主要为罗马风格、萨珊风格及伊斯兰风格玻璃制品。</p><p class="ql-block">萨珊玻璃是萨珊王朝时期伊朗高原生产的玻璃器,喜用连续的圆形图案装饰,如凹球面磨花、凹面椭圆形磨花。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凸钉玻璃碗是典型的萨珊风格玻璃制品,其器皿外壁的圆形装饰是凸起的凹球面,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风化物,内壁光洁明亮,基本上保留了玻璃原有的色泽和亮度,实属萨珊玻璃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双兽铜饰</p><p class="ql-block">对兽造型及神人控驭对兽造型的青铜器,于公元前9、10世纪在伊朗高原西部的卢里斯坦地区盛行一时。与固原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对兽形铜杆头饰造型特征基本一致的青铜器,在伊朗的卢里斯坦和中国北方的鄂尔多斯地区均有发现。青铜铺首衔环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固原雷祖庙村北魏漆棺画墓出土透雕铜铺首衔环的铺首上方、衔环之中表现有神人控驭对龙形象,而西方神人控驭对兽造型器物中,并没有出现过对龙形象,这体现了当时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的原州地区,聚居着一大批史姓粟特人,他们参与当地的政治、经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建功立业,死后又以传统汉制安葬。这些世居原州的粟特人,充当着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使者。</p><p class="ql-block">固原南郊史氏家族墓地出土墓志均采用汉文书写,记载了墓主作为入华粟特人的身份背景。史射勿墓壁画保存较为完整,壁画中武士双手执刀而立,侍者白袍束带,手执笏板,侍女或手执如意,或垂袖于胸前。人物造型生动,服装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史道德墓出土彩绘陶镇墓武士俑,造型威武勇猛,形神兼备,展现了唐俑的艺术成就。金银饰件、白瓷器等珍贵文物揭示出史家的显赫地位。具有袄教因素的金覆面、东罗马金币仿制品,则体现了粟特人对其部分传统习俗的保留。</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中央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县,即今天的固原。自秦汉以来,中原制度在此已成气候,这一时期当地的政治、经济制度乃至社会风俗都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固原出土汉魏时期文物,生动印证了这一历史进程。汉代"朝那"铭文铜鼎见证了当地西汉初年的行政建制;"魏率善羌佰长"铜印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为加强羌人部落管理而颁授的官印;"一刀平五千"铜币和"货泉"钱范体现与中原同步更迭的货币制度。此外,固原汉墓出土博山炉、铜镜等生活器物的形制、工艺与关中地区高度一致,展现出该地区与汉文化核心区的文化共性。</p> <p class="ql-block">史道德墓出土金跨、金带扣反映了唐代官员的装饰喜好,这一时期金银饰件加工采取锤揲、錾刻、掐丝等工艺,饰以花草、龙纹等纹样,细节精湛,不仅是实用物件,更是权力与审美的双重载体。史铁棒墓出土鎏金铜勺,亦反映了其日常生活用具的考究。史射勿墓出土白瓷器莹润典雅,展现了唐代贵族生活的艺术化追求与这一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胡旋</p><p class="ql-block">汉唐时期,西域乐舞随着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原。胡旋舞是粟特人喜爱的乐舞形式,舞者常常站立在小型舞筵之上快速旋转,周围多有琵琶、箜篌等胡乐相伴,其节奏鲜明,奔腾欢快,属于唐代的"健舞",合于开放包容的大唐气象,一时间风靡宫廷与民间。</p><p class="ql-block">固原出土乐舞绿釉陶扁壶描绘了主舞、伴舞、乐伎共七人的舞蹈场面,画面正中一人立于圆形台上舞,左右二人鼓掌击拍,左右共四个乐伎跪坐于莲花台上伴奏,弹琵琶、吹笛、吹排箫、拨箜篌。人物皆深目高鼻,头戴蕃帽,身着胡服,纵情歌舞。</p><p class="ql-block">源自粟特的疾转之舞,随着丝路驼铃踏入长安,掀起一阵胡风潮流,最终升腾为盛唐气象的鲜活注脚。这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更彰显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深厚底蕴﹣﹣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将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熔铸为自身肌理,在兼容并蓄中延续着多元一体的文明品格。</p> <p class="ql-block">隋(581 - 618年)狩猎图金方奇,2006年出土于宁夏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现藏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博物馆,长18厘米、宽14厘米、厚1厘米。其一面镂刻丰富狩猎图与蔓草纹边框,另一面刻82字隶书铭文,自名“方奇”,意为珍奇物品。正面图案四重结构:中心是戴羽冠骑马人控弦射兽,左右有勇士;次重以钉状物规为矩形;三重为兽面、龙纹与卷草纹;最外饰钉状物。背面铭文为魏碑体隶书骈体文,内容赞其珍贵。学界对其来源有争议,一说为隋大业九年向海明政权遗物,一说为十六国晚期内迁南匈奴一支建元白乌时所造。</p> <p class="ql-block">佩饰</p><p class="ql-block">史氏家族墓地出土蓝宝石印章、金饰件等佩饰,是唐代装饰艺术兼收并蓄的体现。史诃耽夫妇合葬墓出土蓝色宝石印章,运用西亚传统凹雕技法,西亚先民将这种印章作为护身符,后逐渐演变为财富的象征。金饰制作加工采用锤揲、錾刻、绿松石镶嵌等精湛工艺,又融入联珠纹等装饰元素,不仅体现出唐代对域外工艺及艺术元素的吸收,更折射出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间的审美互鉴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1983年宁夏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了高37.5厘米、最大腹径12.8厘米的鎏金银壶,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它是萨珊金银器重要发现,工艺水准与图案内容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神话及艺术传入西亚、中亚,萨珊王朝金银器融合二者元素。南北朝时,固原是丝路东段枢纽,李贤镇守丝路要塞,易获此类珍宝。银壶颈部棱状凹槽似古希腊廊柱,联珠纹是波斯元素,壶身三组人物浮雕具希腊化风格,或表现“帕里斯裁判”和“特洛伊战争”故事。它先打压出构件形状与图案,再焊接、鎏金,可能由中亚巴克特里亚工匠制作。此壶串联起希腊、波斯和中华文明,以实物展现文明交流融合,反映丝路是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华彩六盘,丝路通衢。</p><p class="ql-block">固原是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西域文明的汇融之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通衢之地。自公元前一千年开始,在约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固原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固原的精品文物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特征。象征中原礼制的马车、凸显草原文化的动物纹饰件、中亚制作的鎏金银壶、西亚萨珊风格的玻璃碗、不同时期绘法各异的墓葬壁画、装饰着胡人乐舞画面的绿釉陶扁壶……正是中华民族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四方智慧才得以融汇,华夏大地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气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