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行(二十一)宁夏(1)2025年8月31日到9月5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下黄河富宁夏”,我是进入宁夏后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宁夏因黄河而富饶。河套地区这个名字听上去很熟悉,很多历史书籍都提起过河套地区这个名字。这在历史上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到了宁夏后我才知道河套地区就包括宁夏平原。黄河在宁夏绕了一个大弯,却给宁夏留下一大片平原并从秦始皇开始2000多年来灌溉着宁夏平原,使得宁夏在荒芜的西北大地上不但自给自足,还能有余粮供给其他地区,成为中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天行程:从兰州坐高铁到银川,历时3个小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银川高铁站,银川高铁站比西宁和兰州高铁站相比小多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们在宁夏的司机兼导游。山东姑娘,和我们儿子一般大,嫁了个当地人就跟着到银川了。人非常实在,一路上对我们照顾有加,每到景点随便我们自己掌握时间游玩,从不催促我们。期间还带我们品赏宁夏美食。她在旅游旺季时和旅行社合作带游客,淡季时经营自己的花店。因为我们到银川时已属于旺季尾声,客人不多了,就我们两口子,没别人了,所以就由这个山东姑娘开着一辆小车带着我们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本来应该开始走行程了。可是我在兰州高铁站吃了碗油泼面后拉起了肚子。晚上连续拉了好几次。第二天走不了,只能推迟一天行程,在酒店休息一天。早上吃完药后有好转,下午我们就自己到银川市中心转了一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银川鼓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银川鼓楼又称“十字鼓楼”“四牌楼”,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地标建筑 。 坐落在银川市兴庆区解放东街和鼓楼步行街交叉处。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宁夏知府赵宜喧主持建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宁夏地方绅商捐资在台基上建二层楼梁架,后因资金不足停建。民国6年(1917年),宁夏县知事余鼎铭接续重建,并在四角增盖了券棚顶角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楼总高26.4米,占地595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4米,高8.4米,夯土筑成,外包青砖,中部辟有十字形门洞,四面洞额有石刻题字,东曰“迎恩”,南曰“来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极”。台基中心建有十字歇山顶重檐二层楼阁,四面各带一歇山卷棚顶抱厦,二层楼面带平座围廊,楼阁顶脊饰以龙首,中置连珠,呈二龙戏珠之势,台基四角各建有一歇山卷棚顶角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宁夏解放,9月26日,时任十九兵团司令员及政委的杨得志、李志民与地方人士一同在鼓楼上检阅了人民解放军的入城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皇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银川玉皇阁是银川市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位于兴庆区解放东街和玉皇阁北街的交汇处 。 始建年代不详,有观点认为其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中即以“旧谯楼”出现,说明至迟在明中期以前就已存在。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乾隆五年重建,民国时期逐渐演变为“玉皇阁”或“玉皇楼”之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皇阁是一座建在长方形台基上的建筑群体,由台基、大殿、西配殿及钟鼓楼组成,通高22米。台基夯土筑成,外包青砖,下面有南北向拱形券洞,门额上方石刻题字南曰“帝鉴”,北曰“天□”。台基中央是两层重檐歇山顶大殿,一层朝南接出卷棚顶抱厦五间,抱厦明间向南又接出一小抱厦,向北又接出一殿一卷抱厦各三间。大殿东西两侧为对称的三重檐十字脊亭式钟、鼓楼,东侧建有硬山卷棚顶厢房3间,西侧建有一殿一卷配殿三间。建筑主体采用北方抬梁式结构,翼角采用南方老戗和嫩戗结构,兼具南北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被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门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银川南门楼又称南薰门,是银川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为西夏时期建造,明洪武年间重修宁夏卫城时已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楼”的记载。清乾隆三年(1739年)因地震坍塌,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毁于战火,1917年由宁夏地方政府再次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门楼坐北朝南,通高27.5米。其下为高7米的长方形券门洞台基,东西长37米,南北宽28.1米,台基正中辟有一南北向拱形门洞,北面门洞两侧筑有对称台阶。高大台座上是歇山顶的二层重檐楼阁,高20.5米,四面花窗,廊檐彩画,绚丽夺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代时“南楼秋色”即为宁夏八景之一,它是银川古城六大城门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城门楼,见证了银川的历史变迁。1949年宁夏解放、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等重大庆典集会都曾在此举行,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和文化象征意义。因其建筑与北京天安门有些相似,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小天安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天寺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兴庆区进宁南街西侧,是我国现存古塔中唯一有文献记载其始建年代的西夏古塔 。 始建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1055年建成,是西夏皇太后没藏氏为珍藏宋朝所赐《大藏经》,并为其子谅祚登基祈求佛佑而建。元明时期,遭兵火和地震危害,明初仅“一塔独存”,庆靖王朱栴等对其重修增建。清乾隆三年(1739年)因地震毁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西夏古塔的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筑特色为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塔体建在高二点六米、边长二十六米的方形台基上。塔门面东,塔室呈方形,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一至二层各面设券门窗式壁龛,三、五、七、九层设南北券门式明窗,四、六、八、十层设东西向多门式明窗,十一层设四明四暗圆窗。各层檐角挂有铁铃,十一层以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锥形风格,古朴简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承天寺塔是宁夏现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砖塔,曾以“梵刹钟声”闻名,为明代宁夏八景之一。塔寺建成后,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与当时凉州护国寺、甘州卧佛寺齐名,并称西夏三大佛教胜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为这天是周一,所有景点都休息,只能在外面打卡,不能入内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天行程:镇北堡西部影城—-沙坡头—-腾格里沙漠营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北堡西部影城是位于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弘治年间始建,为明清边防要塞,清乾隆五年因地震被毁后重建镇南堡。1969年,著名作家张贤亮发现此地,1980年他将其介绍给《一个和八个》摄制组,此后众多剧组来此取景。1993年9月21日,张贤亮创办了镇北堡西部影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筑特格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依托明清时期的边防城堡遗址镇北堡和镇南堡而建,占地面积0.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主要景观包括清城、明城和老银川一条街。清城建于清乾隆五年,外形似大龟,内部以民间、民俗工艺表演为主,有幸运之门、牛魔王宫等景点。明城建于明弘治年间,体现原始、粗犷的自然面貌,是主拍摄场景,有月亮门、龙门客栈等景点。老银川一条街于2012年兴建,以解放前银川市最繁华的“柳树巷”为蓝本,再现了当年的老商铺、老街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自1981年以来共拍摄影视剧208部,如《牧马人》《红高粱》《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成就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导演和影视明星,享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部影城大门</b></p> 清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贤亮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贤亮家族介绍</b></p> <h1><b>张贤亮书房</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城</b></p> 老银川一条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影视城出来我们驱车前往腾格里沙漠营地。路上经过明长城遗址,下车打个卡。明朝时这里曾经是国界,为了抵御蒙古人骚扰在此修建了明长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腾格里沙漠里银川近200公里,要穿过大片的戈壁滩。开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达腾格里沙漠。先去参观沙坡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城区西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保护区东起二道沙沟南护林房,西至头道墩,北接腾格里沙漠,南临黄河,长约38公里,宽约5公里,海拔在1300-1500米,总面积14043.09公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沙丘纵横,多为垄状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等风沙地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保证包兰铁路畅通,科研人员创造出以麦草方格为核心的“五带一体”治沙模式,成功治理流沙。1994年,沙坡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其治沙经验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沙害治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区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 。有中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可体验滑沙听钟;有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索”飞黄腾达;还有黄河文化代表古老水车、羊皮筏子等 。此外,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乘坐越野车沙海冲浪、登上王维观景台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等都是热门体验项目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人乘坐羊皮筏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么多羊皮筏子,可见旺季时游客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飞跃黄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河流到这里不再汹涌澎湃,而是趋于平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游览完沙坡头景区后换乘越野车进入沙漠营地。腾格里沙漠有很多营地。我们住在其中的一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腾格里沙漠营地是位于腾格里沙漠中的旅游住宿场所,为游客提供了体验沙漠生活的独特机会。以下是一些比较知名的腾格里沙漠营地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丝路骑士腾格里探索家营地 :位于中卫市迎水桥镇长流水村,以“骑行文化+骑士旅拍”为核心,打造了全地形越野车专业赛道,游客可在专业教练陪同下体验越野快感。同时提供沉浸式骑士旅拍服务,还有沙漠露营、星空观测、篝火晚宴等配套项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腾格里达来月亮湖探险营地 :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腾格里沙漠腹地,是中国距大都市距离最近、旅游成本较低的沙漠探险营地,也是国内接待设施豪华、服务功能齐全、娱乐项目丰富的沙漠探险营地。营地划分为民俗风情区、会所休闲区等五大模块,月亮湖形状酷似中国地图,湖水有天然药浴配方,湖边还有千万年黑沙滩,可进行黑沙泥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卫腾格里沙漠星空露营大本营 :位于中卫沙坡头区应理南街,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太阳湖畔。营地有沙漠骆驼、骑马、滑沙、越野冲浪等多种娱乐项目,2021年完成全面升级,配套完整的供电系统和水循环系统,帐篷内置舒适床垫和贴身布草,还提供自助早餐、自助烧烤、篝火晚会等服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腾格里沙漠满天星帐篷营地:位于腾格里沙漠,部分房间有淋浴间,屋顶有观星玻璃,躺在床上可看星河。营地有旅拍基地,提供异域服饰,还有篝火派对等活动,小朋友可以挖沙子、滑沙、坐秋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住在鸣沙星途营地里。这家营地设施很齐全。也很干净。</b></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帐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帐篷里还是非常宽敞,也很干净。就是晚上上厕所要走一小段路,不太方便。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一次体验。营地各项设施很齐全,卫生间和淋浴房都很干净。尤其是水很充足。我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他们是在沙漠里打井取水的。腾格里沙漠打井挖到十几米就有水了。所以这里建立了这么多营地。应该说如果人多,天再暖和些,应该还是很不错的。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属于旺季尾声,人少多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营地里有一座小沙丘,可以爬上去观赏大沙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篝火晚会,因为人少,没有嗨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沙漠烟花,在帐篷的衬托下还是别有一番风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一早再次爬上沙丘,沙漠和营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上才发现只有我们三个人,据说还有另外两个游客共5个人加上工作人员在营地过夜。昨天晚上在营地闹腾的那个团只是在营地玩,并不在营地过夜。虽然配备了大厚被子,在帐篷里还是有点冷。再加上要走到外面上洗手间,睡的不是太好。不过这一晚上沙漠帐篷经历也算是一次难得的体验。</b></p> 第四天行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往【西夏陵】,西夏陵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宁夏最重要的一处历史遗产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由于八九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地面建筑遭到破坏但遗迹尚存,尤其是9 座王陵陵台和已探明的140 多座陪葬墓交错有序、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贺兰山麓的冲积扇上,仍可见昔日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夏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及皇家陵墓 。西夏陵的建造大致从 1032 年以后不久开始,到 1211 年左右结束。1227 年,西夏被蒙古灭亡,西夏陵墓遭到严重破坏与盗掘。明代洪武年间,其被明朝政府发现并被推断为西夏王陵所在。1972 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决定挖掘西夏王陵。2025 年 7 月 11 日,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60 项世界遗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夏陵总面积约 50 平方公里,发现有 9 座帝王陵、271 座陪葬墓、1 处大型建筑遗址、32 处防洪工程遗址,以及多座砖瓦、石灰窑址。每座帝陵独立占地通常为 8 至 15 万平方米,初建时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等。9 座帝陵组成类似北斗星的图案,陪葬墓按星象布局排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夏陵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继承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每座帝陵由月城和陵城相连组成,平面呈“凸”字形状,由角台、阙台、碑亭、献殿、陵塔等单体建筑构成。其最具特色之处是,在整体中轴对称布局基础上,以献殿、墓道及封土、陵塔构成的连线偏置于中轴线西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发掘过程出土了诸多珍贵文物,像 1977 年在陪葬墓 MIII-107 中出土的鎏金铜牛,其造型逼真,工艺精湛,是西夏文物的代表性器物。此外,还出土有可助力解读西夏文字的西夏文、汉文对照石碑,以及琉璃鸱吻、瓦当等色彩艳丽、融合多地区风格的精美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参观了西夏国开国皇帝李元昊的三号陵墓。也是最大的陵墓。</b></p> <h1><b>陵墓复原示意图</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号陵墓(网上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德国飞行员在20世纪30年代航拍的3号陵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夏陵的棺椁和尸体遗物基本没有留存下来。西夏灭亡后,西夏陵墓被蒙古军队彻底盗掘破坏,陵区墓葬几无幸免 。以唯一经正式发掘的 6 号帝陵为例,考古人员发现其为三室土洞墓,墓室包括中室和东西侧室,内用木材构建四壁和顶部,但均未发现葬具 。并且墓室内有大量盗掘痕迹,只在甬道内发现了零散的尸骨,这些尸骨大概率属于墓主人,表明当年被盗掘时墓主人尸骨被直接拖出了墓室 。蒙古人对西夏的仇恨源自成吉思汗曾经在与西夏的作战中中箭受伤,其死亡据说与箭伤有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夏陵地下宫虽遭严重盗掘,但仍有一些重要的遗迹及文物被留存下来,具体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面建筑遗迹:西夏陵现存有9座帝王陵、271座陪葬墓、1处大型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以及多座砖瓦、石灰窑址等,其整体在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上,既继承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字遗迹:考古人员曾在一些墓室内发现墙壁上刻有的方块西夏文字,这为研究西夏的文字文化及确认陵墓性质提供了依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物遗存:1977年,宁夏考古工作者在西夏陵第177号陪葬墓发掘出了鎏金铜牛和大石马,其中鎏金铜牛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完整的西夏鎏金工艺品,堪称西夏青铜铸造的扛鼎之作,此外考古人员还在该墓碑亭残基上,收集到了349块有字碑残块 。</b></p> 第五天行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宁夏枸杞博物馆--沙湖景区--贺兰山岩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宁夏枸杞博物馆即宁夏百瑞源枸杞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以枸杞元素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其位于银川德胜工业园区,由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并投资兴建,2009年筹划,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总投资约3000万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馆内分为杞福馆、文化馆、养生馆三大部分及公共服务区,采用大量历史文献、文物、图片、雕塑,以及现代高科技声、光、电等表现手法,全面展示宁夏和中国枸杞的历史文化、产业现状、科研成果等,还原了枸杞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获评“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宁夏回族自治区研学基地”,并荣获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实际上就是一个挂着博物馆牌子卖产品的大型商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一站是沙湖景区。在看惯了大西北戈壁滩后看到这样一个湖景还是挺难得的,而且还是5A级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沙湖景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境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总面积80.10平方公里,20余平方公里沙漠与40余平方公里水域毗邻而居,湖傍金沙,沙环碧水,沙水相依。烟波浩淼的湖水,金黄如画的沙漠,加上婀娜多姿的芦苇、百万余只候鸟、品种繁多的游鱼,金沙、碧水、翠苇、飞鸟、游鱼、远山、彩荷七大资源天然组合,使其成为沙的海洋、水的世界、鱼的乐园、鸟的天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沙湖国际沙雕园、鸟岛(百鸟乐园)、湖东湿地(鸟类观测站)等景点。沙湖国际沙雕园是历届沙湖国际沙雕大赛的比赛场地,可欣赏各国沙雕大师作品;鸟岛是全国观鸟景点中距离鸟类最近、鸟类种类和数量最多的观鸟地之一,每年4月和10月鸟类最多;湖东湿地是鸟类栖息繁衍的优良境地和沙湖景区最具优势的观鸟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娱乐项目 :娱乐项目丰富多样,有动力飞伞、古道驼铃、激情滑沙、冲浪越野等体验项目,还有摩托艇、飞伞、冲浪等水上运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乘坐游船前往湖对面的沙漠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船驶过可以看到岸边的芦苇生长得很茂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乘船二十多分钟到达湖对岸的景区。</b></p> 湖边芦苇景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区内的一栋大房子内建有很多鱼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岸边的沙漠地带也是游客玩沙之处。这里有很多沙雕作品。</b></p> <h1><b>沙雕</b></h1> <h1><b>这里也可以骑骆驼</b></h1> <h1><b>大雁蛋,10元一个,我们买了两个,回到大门价格就变成了6元一个。又买了两个。</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司机山东姑娘带我们去吃当地美食“冰煮羊”。实际上就是羊肉火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斤羊羔肉。198一斤。价格不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配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特制的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种锅号称潮汐锅。汤在锅里鼓起落下,就像潮汐一样。据老板说这种锅价格2000多元。不知是噱头还是确有特殊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冰煮羊的羊肉和配料都是冰鲜的,然后和冰块一起倒入锅内,加入农夫山泉水,煮开后即可食。味道还是很不错的。第一道的汤味道非常鲜美。羊羔肉入口即化,非常美味。羊肉没有丝毫膻味。最奇妙的是我本来拉肚子,不敢吃大肉。头天晚上我还拉了两次,当天上午还拉了一次,吃完冰煮羊后拉肚子一下子就好了。不知是否因为羊肉暖胃的缘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吃完冰煮羊后我们继续驱车前往贺兰山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贺兰山岩画是远古先民在岩石上刻制的文化艺术瑰宝,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山东麓 。 在绵延250公里的贺兰山上,分布着2万余幅岩画,其中最为集中、内容最为丰富的岩画分布于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口,数量达6000余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贺兰山岩画距今约1万年到3000年,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创作的。题材涉及人面像、动物、植物、手印、符号等上百种自然物象图案,以及远古先民放牧、狩猎、祭祀、战争等生活场景。其中,“太阳神”岩画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原始氏族部落对太阳的崇拜。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制作方法一般采用敲凿、磨刻、划刻三种方法制作图像,其中又以敲凿法为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贺兰山岩画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和古人类历史的文化宝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银川世界岩画馆在贺兰山岩画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一座岩画专题博物馆。2015年,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在贺兰山岩画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集中展示了韩美林先生以岩画为题材的艺术精品。</b></p> <h1><b>贺兰山</b></h1> <h1><b>岩画博物馆大厅</b></h1> <h1><b>贺兰山岩画发现者李祥石</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贺兰山岩画是李祥石在下乡期间偶然发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9 年,当时在宁夏贺兰县工作的李祥石到贺兰口生产队下乡,工作完成后,他独自前往贺兰山口游玩,在一块巨石上,他看到了刻画着的牛、马、羊等多种动物的图案 。顺着山沟深入,李祥石又发现了更多刻画在石头上的图像 。他向村干部和当地一位八旬老人打听这些图案的来历,但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8 年,李祥石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阴山岩画的文章,他惊讶地发现阴山岩画与自己此前在贺兰山见到的图案十分相似 。1979 年,李祥石坐着弟弟拉石头的车再次来到贺兰山口进行考察,并用相机拍摄了两个胶卷的岩画照片,这些资料成为其后续岩画研究的基础 。最终在 1983 年 9 月,李祥石完成了《宁夏贺兰山贺兰口岩画调查报告》,使得贺兰山岩画引起了文物考古界的关注 。</b></p> <h1><b>在贺兰山口也有明长城遗址</b></h1>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贺兰山口打个卡</b></p> 大眼睛人面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贺兰山口全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贺兰山口全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猿观天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视频:贺兰山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号称贺兰山镇山之宝的太阳神岩画就在半山腰处(红色箭头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太阳神岩画拉近了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下出口处是韩美林艺术馆</b></p> <h1><b>一个仅上过三年学就脱颖而出的天才画家,且非常多产。</b></h1> <h1><b>岩画壁</b></h1> <h1><b>艺术馆远景</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六天行程:参观宁夏博物馆,然后前往青铜峡黄河大峡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宁夏博物馆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其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宁夏地志博物馆筹备处,1973年正式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馆址位于银川市承天寺院内。2006年11月新馆破土动工,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新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6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馆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共四层,高21.2米。从顶上俯瞰平面呈“回”字型,纵向看像古代的烽火台,外墙装饰运用了力士志文支座等构件形象和迦陵频伽等装饰图案,2010年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馆藏文物51557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551件,包含一级文物157件/套。有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等国宝级文物,还有数量和质量可观的西夏文物、北方青铜器等。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秦字的西夏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赵字的西夏文</b></p> 镇馆之宝鎏金铜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午山东姑娘带我们去吃正宗的手抓羊肉。国强手抓,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登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味道还不错,不过肉有些老,味道还是比不上我们在兰州吃的大胡子。价格也贵不少,一斤要108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午饭后我们前往青铜峡黄河大峡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 。是黄河中上游最后一道峡谷,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而成,全长十余里。景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处于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域的交汇地带,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传说大禹治水时,用青铜神斧劈开石山造就峡谷,因晚霞与河水互映在峭壁呈青铜色而得名。这里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核心区,自秦、汉以来,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干渠之首汇集于此,2017年被国际灌排委评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一五”计划重点工程,也是黄河上第一座灌溉、发电、防洪、防凌综合利用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百零八塔是宁夏河套地区西夏时期重要的古塔建筑群,为世上稀有的大型塔阵,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禹文化园位于黄河大峡谷东岸,建筑为汉代殿宇风格,全方位展现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还有宁夏水利博览馆、青铜峡黄河铁桥、青铜古镇等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2023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名单,2024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区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九龙戏水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了水利工程博物馆后我才真正明白了“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句话的含义了。从秦始皇修秦渠开始,历朝历代都在青铜峡这里修建了多条渠道。通过这些渠道黄河水被广泛用于灌溉整个宁夏平原,才造就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秦渠是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核心干渠之一,其核心作用是引黄河水灌溉农田,为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奠定了关键水利基础。秦渠自秦朝开凿(一说汉代疏浚扩建),通过人工渠道将黄河水引入干旱的宁夏平原腹地,有效解决了当地农业灌溉缺水问题,使得大片荒地变为良田,长期保障了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稳定生长,是宁夏农业生产和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作为宁夏引黄灌溉历史的早期代表工程之一,秦渠见证了中国古代北方干旱地区水利技术的发展,其水利布局理念和工程技术为后续汉渠、唐徕渠等其他干渠的修建提供了经验,共同构成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先民改造自然、利用水资源的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秦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相传秦渠始创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遣蒙恬屯垦戍边时动工修建,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我国最早的重点水利工程。秦渠名称历经更迭,唐大历八年称“七级渠”,西夏后称“秦家渠”,元大德七年正式见载于文献,秦渠全长60千米,砌护率89%,进口设计流量6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27.8万亩,惠及3个县(市、区)14个乡(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7年,秦渠随宁夏引黄古灌区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渠畔“长渠流润”“汉渠春涨”等明清八景是宁夏重要的文化景观,“闸分秦汉水,渠灌米粮川”等诗句传唱至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b></p> <h1><b>秦渠</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峡的渠道数量较多,其中作为宁夏引黄古灌区核心区域,有 9 条古渠的渠口汇聚于此,分别是秦渠、汉渠、唐徕渠、汉延渠、大清渠、惠农渠、西干渠、东干渠、泰民渠 。另外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还布置了秦汉渠、东高干渠等渠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目前仍在发挥作用且源于不同朝代的渠主要有以下一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秦朝:秦渠相传始建于秦代,是青铜峡河东灌区较早的干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汉代:汉渠、汉延渠都始于汉代,至今还在发挥灌溉效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代:唐徕渠的历史能追溯到汉代,唐代大规模疏浚后得名并沿用至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夏:西夏时期开凿了昊王渠,如今西干渠部分渠段是利用昊王渠的废渠修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元代:元代对唐徕渠、汉延渠等旧渠进行了修复和整治,这些渠道在当代依然在使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代:大清渠是于清康熙四十七年由水利官员王全臣主持开凿的,目前也是青铜峡灌区的核心工程之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唐徕渠</b></p> <h1><p class="ql-block"><b>从古至今在青铜峡挖渠,核心是其不可替代的自然条件与灌溉需求匹配;而保留多条渠而非一条,是由地理、农业、工程逻辑共同决定的,具体原因如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为什么从古至今都在青铜峡挖渠?—— 自然条件“天生适合”</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青铜峡是黄河流经宁夏平原的关键节点,具备挖渠引水的“天然优势”,这是其他区域难以替代的:</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 地势落差刚好:黄河出青铜峡后,河道由峡谷进入平原,此处西岸(贺兰山东麓)、东岸(鄂尔多斯台地边缘)地势均高于下游宁夏平原(整体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无需筑坝或仅需简单设施,就能利用重力实现“自流引水”,成本低、效率高。</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2. 水源稳定可靠:青铜峡以上黄河流域降水、融雪补给稳定,水量充足,且河道在此处相对顺直、泥沙淤积较缓,能长期保证渠口引水的稳定性,避免因水源不足或淤塞导致渠道废弃。</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3. 灌溉需求核心区:青铜峡下游是宁夏平原最富庶的“塞上江南”核心区,自古就是农业主产区,人口密集、耕地集中,对灌溉的需求贯穿古今,驱动了历代对渠道的开挖、修复与扩建。</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为什么必须要多条渠,而非一条?—— 功能无法替代,需求无法覆盖</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 地理限制:覆盖不同灌溉区域</b></p><p class="ql-block"><b>宁夏平原虽整体平坦,但存在东西分异(以黄河为界,分河东、河西灌区),且南北跨度大(从青铜峡到石嘴山约200公里)。一条渠道的输水距离、覆盖范围有限:</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比如唐徕渠在河西,主要灌溉银川平原西部;秦渠、汉渠在河东,灌溉东部区域,二者分别服务黄河两岸,无法互通;</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 南北方向上,除了主渠(如唐徕渠),还需汉延渠、惠农渠等补充,覆盖北部平罗、惠农等地的耕地,避免因距离过远导致末端水量不足、输水效率下降。</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2. 农业需求:适配不同作物与耕地</b></p><p class="ql-block"><b>不同区域的耕地类型(水浇地、旱地改良)、作物种类(水稻、小麦、玉米、蔬菜)对水量、输水时间的需求不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比如种水稻需水量大,需专用渠道保证汛期供水;种小麦需“按需控量”,需配套小型支渠、斗渠调节。多条渠可实现“分区域、分作物”精准供水,避免一条渠“一刀切”导致部分区域缺水或涝灾。</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3. 工程安全:分散风险,保障稳定</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若依赖一条主渠,一旦发生淤塞、决堤或渠首故障,整个灌区会陷入“无水可用”的绝境;多条渠可相互备份,比如某条渠维修时,其他渠可临时补充供水,降低灌溉风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同时,黄河水量存在季节性波动(汛期水量大、枯水期水量小),多条渠可通过“分时引水、分量调配”(比如汛期多渠同时引水存蓄,枯水期集中供给核心区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4. 历史延续:古渠基础上的优化,而非推倒重建</b></p><p class="ql-block"><b>现存多条渠多是“历代沿用、逐步扩建”的结果(如秦渠、汉渠始于秦汉,唐徕渠唐代疏浚,清代增开大清渠)。古渠已形成成熟的输水网络,且与当地村落、耕地布局深度绑定,若拆旧建新修一条“超级渠道”,不仅工程成本极高,还会破坏现有农业格局,得不偿失。</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简言之,青铜峡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适合挖渠”,而宁夏平原的地理差异、农业需求和工程安全需求,决定了“必须用多条渠”—— 多条渠不是“重复建设”,而是构成了一套覆盖全面、风险可控、适配需求的灌溉系统。</b></p></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峡黄河大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峡水电站不是一个单纯的发电站,它还兼着分流灌溉的功能。这是东干渠,黄河水在这里分流出去。同时因为青铜峡大坝提高了水位,秦渠等老渠进水也简单多了,这就是说,这些千年水渠能发挥更大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干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乘船逆流而上直达黄河大峡谷口然后再返回到大禹文化园。</b></p> <h1><b>途径108塔</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河两岸的芦苇景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船尾的黄河景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峡的碑原来在半山腰,建了青铜峡水电站后水面上升24米,石碑就变成在水面上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禹雕像</b></p> <h1><b>大禹文化园</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岸参观大禹文化园。这个文化园还是很不错的。气势宏大。做工精细,投资不小。可是几乎没有游客。看来投资是很难收得回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钟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楼</b></p> <h1><b>大殿</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禹座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祭拜大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烽火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站在文化园上俯瞰黄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大禹文化园出来,再乘船到一百零八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铜峡108塔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佛教喇嘛塔群,位于宁夏青铜峡黄河大峡谷AAAA级景区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08塔由108座覆钵塔组成,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之一。塔群依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分十二阶梯式平台,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呈等腰三角形状。所有塔均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有十字折角和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两种,塔身有覆钵式、葫芦形、圆筒状和折腹式四种,塔刹通为相轮伞盖宝珠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据文献记载,一百零八塔在明朝以前就已存在。清顺治五年曾进行大维修,中华民国时期也有专门维护。1958年修建青铜峡水库时,因在塔中发掘出西夏文的千佛图帛画和佛经残页,迁移计划作罢。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佛教认为人生有烦恼与苦难108种,建108塔意在消除烦恼,当地有拜塔祈福、消除烦恼的传统。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和丰富的文物遗存,对研究西夏时期以及明清的佛教塔式建筑形制有着十分珍贵的参考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宁夏黄河第一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黄河大峡谷出来前往银川机场途中我们几乎是沿着黄河边上开的,一路上可看到黄河边上建起了公园和河边散步小道,把整个黄河河岸变成了可漫步的公园。这完全改变了我们对黄河凶险的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宁夏之行还是非常圆满的。没有青海甘肃那个行程那么累。景点也都很不错。宁夏过去在我心目中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宁夏之行后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使得我对这个中国最小的内陆省刮目相看。银川这个城市也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非常整齐,干净,整洁程度甚至超过西宁,比兰州更是强太多了。银川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下黄河富宁夏。整个宁夏似乎都和黄河脱不开干系。宁夏的生存离不开黄河,没有黄河就没有这富饶的宁夏。人说宁夏是黄河的亲儿子,一点也不假!我也没有想到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就修了秦渠,而且秦渠居然与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齐名,并列秦始皇时代的四大工程。2000多年的工程现在依然在使用并造福于当地人民,可见秦始皇的功绩。宁夏平原在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的竞争之地,也是两种文明共生共荣的地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