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扶”中尽显最美本色

南山闲人

<p class="ql-block">  8月18日上午9时许,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周晓东因肾结石困扰,正准备前往武警辽宁总队医院做化验。当他从家中走出时,发现小区院内有几名保安正围着一位坐在地上的老人,老人呕吐不止,甚至想要躺下,情况看起来十分紧急。有着丰富救护经验的周晓东见状,立即返回家里开车。随后,他和两名保安一起将老人小心抬上车,紧急送往武警辽宁总队医院救治。经检查,老人是低血糖发作,医生表示,若再耽误一段时间,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医院挂号的时候,才知道老人名叫李志芬,今年87岁。安顿好老人后,周晓东第一时间联系了老人的儿子。直到老人的儿子赶到医院,周晓东才放心地与保安一同离开,随后才去处理自己的化验事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周晓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7月13日救助摔倒的85岁老人李淑梅,到8月18日援手87岁低血糖老人李志芬,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周晓东一月内的“两扶”,绝非偶然的善举,而是一束穿透日常的光,照见了“最美”二字最本真的模样——它不仅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一种能唤醒善意、凝聚力量的精神感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月13日,周晓东救助85岁的李淑梅老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两扶”扶出的是刻入骨髓的担当。8月18日的那个清晨,周晓东正被肾结石折腾得疲惫不堪,本是去医院化验的患者,却在撞见老人危难时,瞬间切换成“救护者”角色。回家开车、召集保安、紧急送医、联系家属……一系列动作流畅而坚定,仿佛演练过千百遍。这份从容,源于他作为退役军人的本能:脱下军装,不改的是“人民需要就上前”的使命;身有不适,不褪色的是“他人安危重千钧”的担当。病痛在侧,他却让“救人”优先于“求医”,这种把他人生命放在首位的抉择,正是“最美”最硬核的注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8月18日,周晓东救助87岁的李志芬老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两扶”更扶起了一群人的善意。最初围在老人身边的保安,或许有过片刻的犹豫——这是现实中不少人面对类似场景时的常态。但周晓东的出现,像一粒投入水中的石子,瞬间打破了那份迟疑。他用行动示范了“该做什么”,更用气场传递了“不必怕什么”,让保安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这正是榜样的力量:一个人的勇敢,能驱散一群人的怯懦;一个人的坚定,能点燃一群人的热忱。当周晓东与保安合力抬动老人的那一刻,“最美”已不再是某个人的标签,而成了一群人共同书写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这份温暖正在持续扩散。当代雷锋郭明义、雷锋战友乔安山、沈阳市副市长刘克斌在朋友圈的转发,让周晓东的事迹从小区院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精神的接力——当不同身份、不同领域的人都为同一份善举点赞、转发时,其实是在集体确认:向善,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担当,是我们应有的社会姿态。辽沈大地上涌动的反响,证明“最美”从不是孤光,而是能形成燎原之势的星火。</p><p class="ql-block"> 回望这“两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两次成功的救助,更是一种精神的循环:退役军人的本色,催生了挺身而出的善举;善举的感染力,唤醒了更多人的善意;而善意的扩散,又让“最美”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这恰是“最美”最动人的逻辑:它从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却能让每个普通人在榜样的映照下,看见自己心中的光,然后勇敢地让这束光亮起来。</p><p class="ql-block"> 周晓东的“两扶”,扶的是危难中的老人,更是世道人心。当“最美”从个人的坚守变成群体的行动,当“敢扶”从少数人的选择变成更多人的自觉,我们的社会便会充满向上的力量。这,正是“最美退役军人”称号背后最深沉的意义——它不仅是对一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呼唤:愿我们都能在他人需要时,像周晓东那样,毫不犹豫地伸出手,让“最美”的本色,在一次次温暖的传递中,愈发鲜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