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举办的“时空和鸣丨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特展中,《老妇人的脸》是唯一一件展出的达•芬奇手稿真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老妇人的脸》:手稿残片原件(尺寸:7.2*7.2厘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份创作于1490—1510年间的手稿残片,是达•芬奇用金属尖笔与棕褐色墨水在直纹纸上勾勒的一位侧脸老妇人(梅加拉)肖像。手稿是在一本罕见的1651年版《绘画论》的暗袋中发现的——该书是这部著作的首个印刷版本,出版于达•芬奇逝世后。虽然手稿残片被后人裱在古纸上,但其年代早于这本书,很可能是后来被人添加进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手稿残片呈不规则八边形,这种形状符合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收藏家庞培•菜奥尼的裁剪装裱习惯。达•芬奇去世后,菜奥尼曾负责整理其大量散落的手稿,并习惯将小型肖像残片裁成特殊形状,编入不同的收藏集中。如今,许多这样的残片都散落在各大博物馆与私人收藏家手中。</span></p> <p class="ql-block">手稿残片的线条采用了从右下至左上的斜向排线风格,这是达•芬奇手笔的标志性特征。其阴影技法配合细腻的蛋彩点染,与艺术家在众多夸张怪诞面孔速写中使用的技巧如出一辙。这些作品展现了达•芬奇对捕捉夸张人类表情和独特面部特征的痴迷。与《蒙娜丽莎》等歌颂理想美的经典肖像不同,此类手稿描绘的可能是达•芬奇在米兰街头邂逅的真实人物面容。</p> <p class="ql-block">达•芬奇终其一生都在虔诚探寻自然的真理,他的作品蕴含着超越时代的生态智慧。在他的哲思图景中,人类既是大自然最精妙的造物,亦是宇宙法则的具象化载体——他孜孜不倦地破译着微观生命与宏观寰宇之间那隐秘的内在和谐。</p><p class="ql-block">这种将“人类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相互映照的美学哲思,在《维特鲁威人》的完美比例与《蒙娜丽莎》的神秘笑容中得到了极致的诠释。达•芬奇在“人类—自然—宇宙”三位一体的认知维度上,构建起一种融合科学理性与艺术超越性的世界观。这种深邃的洞见,至今仍叩击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命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维特鲁威人》人体比例模型</b></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甚至被镌刻在意大利的一欧元硬币上。其创作灵感源自维特鲁威(Vitruvius)在《建筑十书》(成书于公元前80年)中关于人体完美比例的论述——这些比例法则在当时也被视为建筑设计的参考基准。</p><p class="ql-block">达•芬奇描绘了一个处于双重几何框架中的人体形象:他同时内接于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之中,而圆心恰好精准地位于人体的肚脐。画作边缘图沿圆弧排列着详尽的注释文字,记录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使整幅作品构成一个图文并茂的完整理论图解。</p><p class="ql-block">达•芬奇的这幅画作已成为人体比例研究的标志性象征,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原作者维特鲁威作为“完美比例”概念提出者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达·芬奇《维特鲁威人》中的人体比例描述</p><p class="ql-block">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构建了一套系统的人体比例理论。这套理论以人体身高为基本基准,设定了一系列精准的比例关系。</p><p class="ql-block">基础换算:如4指宽等于1掌宽,4 掌宽等于1英尺。准备姿势与比例:当人双腿分开站立时,身高会降低 1/14。双臂向上完全举起时,指尖应达头顶高度。四肢末端(指尖与脚尖)的中心点、肚脐以及双腿之间中心点,共同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双臂向两侧水平张开时,两首中指指尖之间的距离(即臂展)等于身高等。</p><p class="ql-block">维特鲁威将人体的这些完美比例与几何形态(特别是圆形和方形)紧密结合,将其视为蕴含宇宙和谐的自然法则。这一理论体系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建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黄金比例,也被称为“神圣比例”或“黄金分割”。指将整体一分为二后,较大部分与整体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恒定为 (√5 - 1)/2 ≈ 0.618,通常用希腊字母Ф(Phi,读作“斐”)表示。</p><p class="ql-block">达•芬奇认为,这一比例及其蕴含的对称性,不仅是构成美的基本要素,更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根本法则。围绕这一“完美比例”在自然界中的体现(如植物生长、动物结构、星云形态等),学界展开了广泛研究。</p><p class="ql-block">许多学者认为,达•芬奇在其艺术创作中,很可能有意识地运用了这种融汇科学与艺术的规律,从而赋予作品一种内在的和谐感与令人舒适的美学平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鹦鹉螺</b></p> <p class="ql-block">鹦鹉螺及菊石的螺旋结构因视觉上近似黄金比例,常被视为经典范例。这种关联更侧重于象征性意义,而非严格的科学解读,它深刻折射出人类对自然造物之精妙与数学和谐之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旋菊</b><b style="color:rgb(1, 1, 1);">石</b></p> <p class="ql-block">在达•芬奇的作品深处,始终涌动着永恒的好奇心与永不餍足的探索激情。对科学与艺术融合共生之美的执着追求,驱使他以极具美感的方式将抽象的几何概念可视化,并借此揭示世界本质的深层关联。</p><p class="ql-block">对他而言,美早已超越了纯粹的视觉对称与和谐,升华为一曲多维度的宏大交响——在此乐章中,自然科学的严谨与人文艺术的直觉创造力完美契合,实证的真理之光与创造的灵感之翼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永恒对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立体几何研究:数字重建与修复手稿(尺寸:21*28厘米),原作品创作于1513年</b></p><p class="ql-block">这份手稿上布满了达•芬奇不同时期的笔记与绘图,其中展示了一个三维二十面体的设计。该设计正是达•芬奇后来为好友帕乔利的著作《神圣比例》所绘制的的几何插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蒙娜丽莎》的眼睛与笔记:数字重建与修复手稿(尺寸:30*40厘米),原作品创作于1506年</b></p><p class="ql-block">在达•芬奇的《大西洋古抄本》864r页中,隐藏着一幅倒置的画作。清除周边的笔记并将页面反转后,一幅草图显露出来——上面描绘着一只睫毛纤长的眼睛和一缕波浪状发丝,其轮廓与《蒙娜丽莎》中的对应部分惊人地完美重叠。</p><p class="ql-block">达•芬奇深知眼睛是人物肖像画的关键:它往往是观众最先注意并被吸引的部位。为此,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技法:精心调整人物的瞳孔方向。这使得画中人物即使侧转脸庞,其目光依然能直视观众。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画作,观者都会感觉画中人正凝视着自己。这种巧妙的视错觉技法,为达•芬奇的画作增添了非凡的神秘感与生动性。</p> <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的真实尺寸与悬挂高度,对于营造理想的观赏体验至关重要。画中人物背后风景的地平线被精心设计在稍低于眼睛的位置——这一细节暗示观者仿佛身处房屋或城堡的高层。这种设计一举两得:它既微妙地调整了人物的视线角度,又巧妙地将地平线与预设的观者视角对齐。</p><p class="ql-block">当观者的视线与画中人物眼睛处于同一水平线时,便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仿佛与《蒙娜丽莎》共处同一空间。达•芬奇凭借从韦罗基奥那里习得的技巧,价值他对自然科学的深入观察与研究,最终创造出这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成就了历史上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画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最后的晚餐》草图:手稿印刷品39*26厘米,原作品创作于1494年</b></p><p class="ql-block">此草图呈现了《最后的晚餐》中人物围桌共餐的经典场景构图,部分人物旁标注有身份姓名。值得注意的是,犹大的形象仍依遵循着宗教会画的传统处理方式——被单独绘画在桌子的另一侧,与其他是一位门徒相对而坐。</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晚餐》与透视法:达•芬奇1494—1498年作品的数字修复与重建模型</p> <p class="ql-block">在《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开创性地运用了单点线性透视法:所有构图的结构线条均精准地汇集于耶稣太阳穴位置的一个消失点。这一设计巧妙地引导了众门徒的视线沿此轨迹自然延伸,不仅清晰界定了画面的地平线,更在画面中构筑了无可争议的觉焦点,从而将观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引向到稣这一核心人物。</p><p class="ql-block">这种透视体系不仅营造出强烈的空间纵深感与身临其境之感,更在视觉上虚拟地拓展了修道院餐厅的物理空间边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透视研究:数字重建与修复手稿(尺寸: 22*15厘米),原作品创作于1490年</b></p><p class="ql-block">达•芬奇深入研究了透视理论,精确计算了人物形象随景深渐远而产生的形变规律与比例缩减。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最后的晚餐》这一不朽杰作才得以诞生。这些珍贵的笔记,后来均被收录进理论著作《绘画论》之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抱银貂的女子》:达•芬奇1490年画作(木板上修复和数字重建复制品,尺寸: 56*40厘米)</b></p><p class="ql-block">画中女子是米兰公爵斯福尔扎的情妇,其昵称“银貂”与怀中抱着的动物相同。值得注意的时,达•芬奇凭借记忆画下的这种动物,在他的《大西洋古抄本》画稿中也出现过。</p><p class="ql-block">深沉的黑色背景将女子明艳的面容与精致的五官衬托得尤为突出。达•芬奇运用精妙的颜料交融技法,使过渡不着痕迹。仔细观察女子下颌处,可见一处明亮的高光——这源于光线从她胸前的衣饰反射至面部肌肤所产生的效果。正是得益于达•芬奇对人体解剖学与光影原理的深入钻研,才得以捕捉并描绘出如此精微的光影细节,最终成就了这幅技法与美感兼具的完美杰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武器、建筑和图纸:数字重建与修复手稿(尺寸:20*30厘米),原作品创作于1485年</b></p><p class="ql-block">这张手稿上主要描绘了用于城堡攻防的武器机械与装置。值得注意的是,手稿上方还绘有一只动物,经考证应为白鼬——这正是达•芬奇为切奇利娅•加莱拉尼(即画名《抱银貂的女子》中的主角)所描绘的动物形象。</p><p class="ql-block">【重要说明】:在《抱银貂的女子》化作中,女子怀抱的动物实为白鼬(学名:Mustela erminea),而非银貂(学名:Martes zibellina)。二者在生物学分类与艺术象征意义上均有显著差异:白鼬,冬季毛色纯白,在欧洲文化传统中常象征纯洁(尤其与贵族身份关联。银貂,毛色通常偏棕,其价值更侧重于实用性的珍贵皮毛。</p><p class="ql-block">尽管存在这一科学及象征意义上的差别,“抱银貂的女子”这一译名在我国已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为避免公众认知混淆,此展览仍沿用此约定俗成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颜料粉末生产机器:达•芬奇手稿中模型重建</b></p><p class="ql-block">这是达•芬奇设计的一种用于制作绘画颜料的机器设备。其工作原理是:转动曲柄驱动机构,将彩色矿石会研磨成细粉,研磨完成的粉末随后落入底部容器进行收集。</p><p class="ql-block">达•芬奇年轻时在韦罗基奥工作室当学徒期间,经常被分配做制备颜料这样重复而枯燥的工作。在当时,无论是传统的蛋彩画还是新兴的油画技法,画作所需的颜料都必须预先研磨成粉末。先将彩色矿石和化学原料敲成碎块,然后使用杵和臼进行初步研磨,最后再研磨成精细的粉末。</p> <p class="ql-block">“时空和鸣”特展,是一场对达•芬奇宇宙的深度解码。他以其毕生实践证明:科学是艺术的基石,艺术是科学的翅膀。跨越学科藩篱,他在自然法则中寻找终极答案。这场展览,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启迪:真正的创造,源于对万物关联的深刻洞察与不懈探索。</p><p class="ql-block">达•芬奇的精神光辉,仍在时空长河中永恒闪耀……</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ci852g" target="_blank">真迹首展 巨著重现:一场颠覆认知的达•芬奇艺术科技之旅震撼来袭</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swpck6" target="_blank">神秘镜像丨达·芬奇手稿的倒影时空①</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2tqlim" target="_blank">神秘镜像丨达·芬奇手稿的倒影时空②</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87j6ns" target="_blank">神秘镜像丨达·芬奇手稿的倒影时空③·上</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aem4g1" target="_blank">神秘镜像丨达·芬奇手稿的倒影时空③·下</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fgh07p" target="_blank">神秘镜像丨达·芬奇手稿的倒影时空④</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