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黄埔 军魂不朽

长空飞十五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这里是所有有军人情结的人心中神圣的殿堂。虽然曾到过、路过广州多次,但各种原因未能达成所愿,这次出国旅游归来,在广州停留数日,终于实现了到黄埔军校参观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冒着酷暑高温,打车二十多公里,又步行一段路,一直走到军校路的尽头,终于来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国内惟一以保护黄埔军校历史文化建筑,展示黄埔军校发展历程为核心内容的纪念馆。自198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革命遗址、文物资料的收藏保护、展览展示、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被有关部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等。</p><p class="ql-block"> 现存黄埔军校历史遗迹二十余处,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遗迹:1996年重建的校本部、孙总理纪念室、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教思亭、北伐纪念碑等。</p> 创建黄埔军校 <p class="ql-block"> 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却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为挽教革命,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屡遭挫折。1923年后,为寻求新的革命力量和出路,孙中山开始与苏联及中国共产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启。这时,以广州为中心,革命力量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形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1924年,在国共两党和各界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创办。</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中国共产党、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全新的军校。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次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此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为造就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在共产党人的建议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校址设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俗称黄埔军校。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英勇奋战。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黄埔军校:“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亲自担任黄埔军校总理,是黄埔军校最高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  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创立。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校训为“亲爱精诚”。孙中山任军校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图为孙中山出席军校开学典礼。</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5次視察黄墙埔军校,多次检阅学生军,宣讲革命思想,亲自为黄埔军校招揽人才,筹措资金、武器。图为孙中山(前排白帽者)视察黄埔军校留影。</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培养革命军人、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军校迅速发展成为体制健全、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军事、政治院校。中国共产党在参与创建黄埔军校过程中,懂得了军事的重要性。这为日后发动南昌起义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p> <p class="ql-block">  苏联在援助大量物资的同时,派遣各兵种专家到黄埔军校担任顾问,为军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图为孙中山宴请苏联顾问团。</p> <p class="ql-block"> 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后,在南方革命声势的感召下“到黄埔去”成为一代有志青年的热切期盼,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士怀抱救国救民的理想报考黄埔军校。</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被分配到广州革命政府所辖军队充任见习军官,起任时通常被授予少尉军街。图为1925年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1926年3月,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增设政治科,以培养军队政治工作干部。政治科(第四期)招收学生将近500人,相当于在校内增设一所政治学院,政治部职员多达70多人,政治教育的分量大大加重。</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第二期军事教官合影</p> <p class="ql-block"> 苏联红军军团长,黄埔军校军事总顾问兼军事顾问团团长巴甫洛夫1924年7月在石龙考察时不幸溺水身亡。图为孙中山、廖仲恺等出席巴甫洛夫葬礼。</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教导团官佐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3月30日,东征军在兴宁举行隆重的追悼孙中山先生和阵亡将士大会。手持祭文者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爆发后,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尽快形成,1936年12月29日,红军将领徐向前、林彪、左权、罗瑞卿、袁国平、陈赓、曾希圣、倪志亮等黄埔同学发出《致国民革命军黄埔同学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延安黄埔同学会亦在他们的倡导下于1941年成立。图为《致国民革命军黄埔同学书》。</p> <p class="ql-block">  1938年,侵华日军轰炸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被炸毁。 1963年12月6日,周恩来(左四)在张治中(左二)、陶铸(左五)的陪同下视察黄埔军校旧址。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努力下,黄埔军校旧址逐步得到恢复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黄埔军校校友。图为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前排左一)在北京会见黄埔军校校友。</p> <p class="ql-block">  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图为1984年6月部分黄埔军校校友参观黄埔军校旧址时的合影。</p> 黄埔精英辈出 <p class="ql-block">  湖南长沙人,黄埔军校五期生、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许光达听课笔记中,详细记载了炸桥、阻击等学习内容。</p> 党代表制开先河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教导团、党军第一旅、第一师、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并在中国军队中首次创立了旨在坚持、维护军队革命化的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p> <p class="ql-block"> 党代表为所属军队之长官,其所发命令,与指挥官同。所属人员须一律执行之。</p><p class="ql-block"> 党代表有会同指挥官审查军队行政之权。</p><p class="ql-block"> 党代表不干涉指挥官之行政命令,但须副署之。</p><p class="ql-block"> 党代表于认为指挥官之命令有危害国民革命时,应即报告上级党代表,但于发现指挥官分明变乱或叛党时,党代表得以自己的意见,自动的设法使其命令不得执行,同时应该报告上级党代表、政治训练部、及军事委员会主席。</p> 东征北伐威名扬 <p class="ql-block">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打倒列强,除军阀 ”的雄壮口号中正式开始北伐。北伐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直接打击的对象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p><p class="ql-block"> 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北伐军将士奇勇向前,英勇作战,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功。黄埔军校师生在北伐军中担当骨干,为北伐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欢送国民革命军第十師陈真如師长率队北伐纪念</p> 群星闪耀将帅摇篮 <p class="ql-block">  时势造就英雄。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黄埔军人牢记救国救民的誓言,把热血洒满祖国每一片河山。在为民族和国家立下功勋的英雄谱中,一个个黄埔校友的名字像繁星一样闪耀其间,他们的英勇事迹是黄埔军校“爱国、革命”精神最生动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共和国将帅</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中的300多位黄埔师生,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洗礼和考验,锻炼和造就出一批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走出了共和国的3位元帅、2位大将、3位上将、3位中将、4位少将。</p> 南昌起义里的黄埔生 <p class="ql-block">  在南昌起义队伍中,300多位从黄埔军校走出的优秀师生,奋斗在起义的各个岗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志在救国图强,心系山河家园;他们用生命之火直击血雨腥风,用热血之躯谱写壮丽诗篇。黄埔师生,当年风华,依旧熠耀今朝。</p> <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下旬开始,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胡毓秀、谭勤先、杨庆兰、王鸣皋等30余名学员陆续来到南昌参加起义,成为人民军队中的第一批女兵。她们在部队中参与宣传救护、通讯联络等工作。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近200人。图为1927年3月5日黄埔军校武双分校人伍生总队女生大队合影。</p> 黄埔烈士家书 <p class="ql-block"> 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参加者共计2万余人,目前为止找到姓名的有1186人。他们当中有黄埔军校经历,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烈士有183人,其中在南昌起义期间牺牲的烈士有36人。</p> <p class="ql-block">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的枪声已逝,但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南昌起义将士的业绩将永载史册。</p> 铭记黄埔精神 <p class="ql-block">黄埔群英 军魂永驻</p> 黄埔军校内部设施 <p class="ql-block"> 总理室</p><p class="ql-block"> 校总理孙中山常到军校视察和演讲,有时太晚了便在军校过夜,翌晨才返回广州。这是他办公和小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校长室</p><p class="ql-block"> 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蒋中正为校长,此为校长办公和小憩之处。</p> <p class="ql-block"> 秘书处</p><p class="ql-block"> 秘书处为校长办公厅科室之一,负责全校教育训练的考察、审核,部队编制组织及调遣、演习、校阅作战计划,以及人员升降、任免、调补、铨衔、考绩及人事、典守印信、保管机密文件等事项。校长的中文秘书张家瑞、英文秘书王登云也在此办公。</p> <p class="ql-block"> 校本部办公厅</p><p class="ql-block"> 军校建校伊始,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中正任校长,廖仲恺任驻校国民党代表,组织校本部。校长负责统辖全校人员,总理一切事宜,有关政治训练事,要与党代表协力进行。校党代表负责监察校行政,指导军校事务,主持政治训练。1924年12月起增设教育长,教育长禀承校长或副校长督率各部,整理校务。1925年任命李济深为副校长。同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校本部成为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处事机关,内设秘书长、顾问、随从副官等职及总务、人事、军法三科和秘书处,下辖教授、政治、管理、军需、军医等部,以后设置略有变动。</p> <p class="ql-block"> 校长会客厅『官长集合室』</p><p class="ql-block"> 校长会客厅既是作为官长集合举行会议的场所,也是接待来宾的场所。黄埔军校自成立以后,接待了大量的外来参观团体,除安排参观校园设施外,还安排教官在此对访客进行教育宣讲活动。</p> <p class="ql-block"> 官长饭厅、大会议厅</p><p class="ql-block"> 官长饭厅是军校教职员、官长、教官、指挥官用膳的地方。校长也在此与大家一起用餐,每餐有学生轮流在此与官长会餐。由于办学经费欠缺,这里也是军校的会议室,许多重要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p> <p class="ql-block"> 教授部</p><p class="ql-block"> 教授部专司教授学生事宜,设学科及各课主任教官若干名,负责计划教育、审订教案、课程编审、教材征集、教授实施、成绩考核等。第一任主任为王柏龄,副主任为叶剑英。1925年1月,教授、教练二部合并为教育部,由教育长主持。1926年5月,教育部分为教授、训练两部。</p> <p class="ql-block"> 入伍生部</p><p class="ql-block"> 1925年7月,第四期入伍生开始招考,因招生规模扩大,为专门训练本期入伍生起见,特创设入伍生部,统辖入伍生各团、营及附属部队,入伍生部分秘书、总务、军事、政治、外语等科,每科职员三五人至十余人或几十人不等。因学生程度不齐,特设普通科学课。</p> <p class="ql-block"> 战术总教官室</p><p class="ql-block"> 军校成立之初设战术总教官一名,独立于六部之外,但与教授、教练二部关系密切,不仅与教授、教练二部主任同负责军事方面的学科、术科教育训练,并监督实施,分任全校勤务。</p> <p class="ql-block"> 课室</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的课室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桌抽屉内的物品摆放有严格规定,不得乱放。教官到课室时,学生要全体起立敬礼,由值日生报告到场人数。上课时,学生必须坐姿端正,聚精会神,不得稍有倦容。教学内容包括军事课程和政治课程,除教官在台上讲授外,学生经过教官允许也可以上台发表见解,实现教学相长。</p> <p class="ql-block"> 学生宿舍</p><p class="ql-block"> 军校校舍是利用原广东陆军学堂和海军学校旧址,因军校职员和学生数量众多,校舍不敷使用。除一部分学生住原有建筑内宿舍外,又于大操场附近搭建葵棚作为宿舍来安置学生。宿舍内多采用木制双层床,部分为单层床铺。</p> <p class="ql-block"> 禁闭室</p><p class="ql-block"> 军校纪律严明,成立之初便颁布法令规范师生行为,并设禁闭室关押罪情较轻不入刑法范围的师生。最初还没有正规的禁闭室,只是利用楼梯底下角落做临时禁闭室。</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制式教练,即严格按条令、教范规定的标准训练内容和制式动作所进行的教练。黄埔军校制式训练最初采用徒手教练,待徒手操作熟练后,即施以持枪教练。由单人以至班排连营,关于托枪、下枪、举枪、装退子弹、上下刺刀、射击与各种行进,密集、疏开、散开等队形以及各种战斗教练,均按程序一一施行。以此规范军事动作,养成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习惯和良好的军人姿态,培养士兵良好的单兵及团体作战能力。</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创建的黄埔军校,为人民军队建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弘扬黄埔精神,继承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努力做出新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记住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嘱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