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二十余载班主任的育人故事

无为而乐

<p class="ql-block">昵称:无为而乐</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636951</p><p class="ql-block">拍摄:无为而乐</p> <p class="ql-block">  走上讲台已经有三十多年,当一名班主任,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这二十多年里,我像一颗默默扎根教育土壤的树,用勤恳与负责,守护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日常或许没有豪言壮语的激荡,也缺少轰轰烈烈的高光,但与学生相处的点滴里,却藏着不少斗智斗勇的巧思、迂回曲折的磨合,偶尔更有跌宕起伏的插曲。而学生们的每一步成长,便是班主任心底最踏实的慰藉,也是支撑这份工作不断向前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班级,是我和学生们共同的家。为了让这个家有良好的氛围,我全心投入班级管理与建设。我始终坚信“爱心是根,育人为本”,带着这份爱,去关注每个学生。同时,“家校联系”也是我工作的重要部分,电访、谈话成了家常便饭,就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在他们迷茫、困惑时,送去耐心细致的疏导,助力他们积极学习、乐观生活、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  在培育学生的路上,培优和转化后进生,我都用心去做。看着孙小灿、陆子毅、傅来清等同学,从青涩少年成长为品学兼优的模样,我打心底里高兴。还记得2015届高三(4)班的陈少毅,刚入学时成绩平平,可经过努力,高考总分达到527分,成功考上本科,那消息传来,我和他一样激动。</p> <p class="ql-block">  后进生的转化,更需要多一份耐心与方法。我秉持“爱、严、勤、正、细、实”的原则,为他们建立家校联系档案,长期跟踪教育。2017届高一(3)班的王小川,曾是个让我操心的孩子。他叛逆,和父母关系紧张,在学校也态度散漫、无心学习,整日萎靡不振。我多次找他谈心,又电访家长,终于找到了根源——他觉得父母只关心优秀的妹妹,对学习困难的自己毫不在意。</p> <p class="ql-block">  了解情况后,我试着和他讲道理、谈感情,还总留意他的“闪光点”。发现他动手能力强、书法好,我便让他负责班里的宣传栏,出版黑板报、写宣传标语。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同学们关注、夸赞,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也找到了成就感和自我价值。之后,我帮他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看着他严格执行,还安排优秀同学去帮助他,看着他在纪律和学习上都有了巨大进步,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像林梓成、郑万豪、翁小纯、陈旭生等同学,也在我的帮助下,一点点改变、进步。</p> <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我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还获得过县市“优秀班主任”的荣誉,带的班级也常常被评为“先进班集体”。这些认可,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让我更坚定了在教育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用爱与责任,陪伴更多孩子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