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探讨冷兵器时代战争决胜因素时,湘军与太平天国的长期对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历史样本。许多未深入研究原始湘军史的学者,往往误读了湘军的真实战法,认为其以“结硬寨,打呆仗”为核心战术,骑兵作用被严重低估。然而,自笔者于2015年后深入研读1859年之后的湘军战史细节可见,骑兵在关键时刻屡建奇功,其机动性、突击力与震慑力,使其在冷兵器时期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决胜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湘军骑兵虽非主力兵种,却始终是战场上的关键力量。早期骑兵多装备马刀、长矛与弓箭,在战场侦察、敌后袭扰中屡建奇功。他们如幽灵般游走于战线之外,探敌虚实、断敌粮道,为湘军主力提供关键情报与战略优势。而在敌军溃退之际,骑兵则如猎豹般追击,扩大战果、斩草除根。曾国荃在天京围城战中,更曾以骑兵迅速填补防线缺口,展现其在战场上的灵活应变与关键支撑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战争逐步迈入火器时代,湘军骑兵的战术角色也悄然转变。1866年湘军剿捻时,曾国藩采纳骑兵创兵创始人马德顺的建议,开始为骑兵部队配备半数洋枪,使火力与机动性结合,提升其战场威胁。他们不仅承担传统的侦察与追击任务,更开始牵引轻型火炮,如劈山炮,灵活调动,增强火力覆盖。在面对敌方骑兵冲击时,湘军骑兵亦能依托步兵火器支援,实施反冲锋或侧翼包抄,成为战场上的多面手,展现出骑兵在火器时代更大的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骑兵的决胜作用,在某些关键战役中尤为突出。1864年天京之战中,湘军骑兵在曾国荃指挥下,配合步兵迅速突破太平军外围防线,为天京陷落奠定基础。在追击战中,骑兵更是屡次切断敌军退路,如三河镇湘军因无骑兵而太平军有骑兵驰援而全军覆灭。然而自1859年洛阳人马德顺、马德中兄弟训练骑兵成军后,湘军骑兵在小池驿、太湖、乐平、景德镇等战役中屡次冲锋,其带来的心理震慑,往往能在敌军阵型动摇之际,促成全面溃败,其战术价值远超其他兵种。特别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时,骑兵千里奔袭,决胜千里,正是火器时代背景下骑兵冲锋的典范,更显骑兵在战争中的决胜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湘军骑兵在冷兵器与火器并存的时代中,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力量,却在关键时刻屡次扭转战局。其机动性、突击力与心理震慑作用,使其在特定战役中成为决胜关键。湘军骑兵的战术配合与战场灵活性,亦不可忽视。骑兵在冷兵器时期和火器配备后闪耀着决胜的光芒,成为敌我决胜的关键力量。</p><p class="ql-block">洛阳湘军骑兵研究会2025.8.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