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主任给了我一个命题作文“急诊青年医生成长的方向?”如果从急诊医学的专业性来讲,不容置疑每一位急诊医生都应该在临床思维和专业技术的应用上打造的如火纯青。但这只是从急诊医学的科学属性为出发点,以单纯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进程为切入点,去谈年轻急诊医生成长的方向。显然急诊医学没有想象的那么纯粹,在科学和技术之外,急诊医学还有更广泛的内涵。如果不把真实的内涵搞明白,摸清楚,对急诊青年医生的成长会有很大的阻碍,甚至会因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中途与急诊医学这个专业划清界线,从此老死不相往来。</p> <p class="ql-block">要说急诊医学在专业性上和其他临床学科确有许多相似的一面,但特殊的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年轻的急诊医生来说。在我眼里从年轻急诊医生的角度来看急诊医学的特殊性包括:其一急诊医学面对的患者均是生死攸关,年轻急诊医生掌握再成熟的技术也是概率的成功,所以在治疗结束前,医生都没有绝对的把握给病人和家属吃一颗定心丸,永远是事后诸葛亮;其二面对疾病的诊治,常常需要年轻急诊医生独立决策,但时间有限,疾病复杂,经验不够,很难确保步步为营,故此,年轻急诊医生常常在挫败感里纠结;其三急诊工作是以团队协作为基调,光靠单打独斗,一己之力会处处碰壁,不会合作的急诊医生很难在急诊立足;其四年轻急诊医生的培养模式都是以技术为出发点,缺乏情绪的管理能力,年轻急诊医生也是人,遇到问题常会因为情绪不能掌控而使工作陷于被动,甚至产生职业倦怠;其五是年轻急诊医生总是忙于日常的临床工作,很少有余力对专业之外的知识,包括人文、哲学、伦理、文学进行涉猎。而医学不仅是疾病的医学,更是人的医学。搞不定人,疾病也很难搞定。要想和人确立好关系,就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没有专业之外的知识,视角就会过窄,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时就不会处理的井井有条;其六是急诊许多疾病靠技术是没有胜算的,如老年多器官衰竭,癌症晚期等,但年轻急诊医生在坚持不放弃,还是该放手时就放手的沟通能力上还不能做得游刃有余,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会时有发生。所以对于年轻急诊医生的成长有必要在技术之外,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做深思熟虑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一、树立正确的死亡观</p> <p class="ql-block">在急诊科急危重病人是主体,对于急危重症的救治只能用概率来说话,特别是对于错过救治时间,多器官衰竭,终末期的病人,救治成活的概率微乎其微。所以,急诊科是在医院所有临床科室中发生生死离别的比例是最高的。帮助年轻急诊医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是关乎其职业健康、患者临终尊严以及医疗质量的重要课题。</p> <p class="ql-block">许多时候病人死亡,在医生眼里是医疗的一种失败,心里都会有挫败感。对于年轻急诊医生直面生死,更会压力巨大。所以,理解医学的局限性,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医疗并非万能,学会处理悲伤,维持心理韧性,也许可以避免因疾病本身无力回天而让年轻急诊医生产生的过度自责、挫败感和麻木。同时在急救场景下,也能给予患者和家属必要的尊重、关怀和支持。在抢救无效时,能更从容地与家属沟通,尊重自然规律,避免无效医疗。</p> <p class="ql-block">托尔斯泰说过:“唯有直面死亡,我们才能学会真正地活着。”所以真正生命的智慧,是在认清死亡的轮廓后,依然能全情投入当下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拥抱、每一次日升日落。当死亡不再是我们逃避的阴影,而是生命的静默背景音时,年轻急诊医生才会与死亡的对决中保持一种尊重、敬畏、理性和客观。</p> <p class="ql-block">二、做管控情绪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作为年轻急诊医生,每天面对抢救失败后的无力感、被家属误解时的委屈、连续值班后的身心俱疲以及潜在的医疗纠纷困扰,年轻急诊医生常常像在情绪风暴中航行的小船。作为一名老的急诊医生我也感同身受。但情绪一旦失衡,除了自己的崩溃,连带着是临床工作的无序和患者的遭殃。所以管控好情绪年轻急诊医生的必修课和专业素养。</p> <p class="ql-block">首先年轻急诊医生要认识到,在急诊高压环境下产生焦虑、紧张、愤怒、悲伤、挫败感、甚至麻木感是完全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你不是机器,是人。否认或压抑情绪只会让问题更严重。医生不可能诊断所有疾病,也不可能拯救所有生命。接受医学的局限性,理解尽力而为就是专业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当感到情绪难以承受时,不要硬扛,及时向信任的同事简短倾诉几句或请求短暂协助。时刻提醒自己,你不仅仅是一名医生,你也是朋友、家人、有自己爱好和追求的个体。要学会发展工作之外的爱好和兴趣(阅读、音乐、艺术、烹饪、户外、手工等),投入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p> <p class="ql-block">急诊科不仅考验年轻急诊医生的医术,更考验年轻急诊医生与情绪共处的能力。每一次情绪波动都是自我觉察的契机,每一次压力来袭都是心理韧性的锤炼。管控情绪不是追求绝对的平静,而是学会在风暴中保持内心的航向。</p> <p class="ql-block">三、加强对人性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急诊是人性在压力下的放大镜,脆弱与坚韧、恐惧与希望、爱与责任、社会不公与资源匮乏等,都会在医疗专业之外左右着年轻急诊医生的临床决策。医学不仅是疾病与技术的对垒,医学也是在人性的善与恶之间走独木桥。年轻急诊医生不要因此责备自己“不够专业”或“心肠变硬”,而是要努力在工作之外建立和维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参与其他能带来成就感和快乐的活动。丰富的人生阅历本身就能加深对人性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在急诊室的每一刻,你不仅是在对抗疾病,更是在见证人类最真实的生存状态。真正的医术,不只是治愈疾病的能力,更是陪伴他人穿越痛苦深渊的勇气和智慧。年轻急诊医生的每一次反思,都在悄悄改变那些躺在担架上、坐在候诊区的人们生命中的某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年轻急诊医生此刻的思考与行动,正在塑造你未来数十年的医者形象。这条路不易,但每一步都值得。</p> <p class="ql-block">四、用哲学的视角看待医学</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急诊医生站在医院最喧嚣的战场,面对的是生命的悬崖边。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紧迫性和高强度情感冲击的环境中,哲学的视角并非象牙塔中的玄思,而是能成为你理解医学本质、应对职业挑战、保持精神平衡的实用灯塔。</p> <p class="ql-block">面对多位危重症患者,如何优先?这迫使年轻急诊医生去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如何衡量?公平与效率如何权衡?哲学无法免除选择的痛苦,但能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其中的伦理困境,并在制度和个人层面寻求更公正的解决方案。</p> <p class="ql-block">急诊的核心是救命和稳定病情,但哲学让年轻急诊医生思考的更深: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延长寿命?还是减轻痛苦、恢复功能、维护尊严、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生活状态(即使带病生存)?在无法“治愈”的情况下(如晚期癌症、严重创伤后遗症),如何定义“成功”的治疗?是让患者平静离去,还是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生命体征?这种追问能帮助年轻急诊医生在面对复杂病例和家属期望时,找到更符合患者根本利益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哲学的视角,不是提供现成答案的处方笺,而是赋予年轻急诊医生一副更清晰、更深邃的眼镜。它能让年轻急诊医生在急诊室的喧嚣与混乱中,看到更复杂的人性图景,理解更深刻的医学本质,在压力下做出更审慎的决策,并在拯救生命的同时,守护自己内心的意义感和人文温度。</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急诊医生要谨记,哲学不是脱离实践的玄想,而是在你职业生涯最前线保持清醒、坚定和慈悲的智慧源泉。</p> <p class="ql-block">五、与文学有更亲密的接触</p> <p class="ql-block">急诊医生这份职业充满高强度、快节奏和情感冲击,而文学恰恰能提供慰藉、反思和另一种视角的生命洞察。年轻急诊医生可以让文学成为“专业反思”与“情感出口”的桥梁,寻找与医疗、生死、人性相关的文学作品。这能让你在别人的文字里找到共鸣,反思自己的职业体验。例如:契诃夫(本身就是医生)的短篇小说(如《第六病室》);加缪的《鼠疫》(关于瘟疫、责任与人性的寓言);鲁迅的《药》、《明天》等(对国民性和医疗的深刻剖析);当代作品: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非虚构,探讨衰老与死亡)、保罗·卡拉尼什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医生视角的生死思考)等。</p> <p class="ql-block">年轻急诊医生要将文学视为“氧气”而非“任务”,它是年轻急诊医生高压工作下的喘息,是理解复杂人性的窗口,是保持内心柔软的养分。急诊室的灯光永不熄灭,生命的戏剧时刻上演。年轻急诊医生站在风暴中心,指尖沾满汗水与希望,每一次抉择都重如千钧。</p> <p class="ql-block">文学不是逃离现实的避风港,而是为年轻急诊医生的心灵提供一方镜子——在契诃夫的诊所里照见职业的初心,在加缪的瘟疫城中读懂责任的重量,在年轻急诊医生自己笔下的急诊手记里,那些未及言说的疲惫与感动终将找到出口。</p> <p class="ql-block">六、让沟通能力与技术能力并驾齐驱</p> <p class="ql-block">在急诊科这个生死时速的战场上,既要快速精准地判断病情、实施抢救,又要安抚焦虑的患者和家属,确实让人时常感到分身乏术。在急诊科,每一次心跳都是倒计时,每一次呼吸都是无声的呼唤——而年轻急诊医生正是在这时间的夹缝中,既要学会用双手缝合伤口,更要掌握用语言缝合恐惧。</p> <p class="ql-block">光有技术的急诊常常让病人感到恐惧,感到浑身冰冷,因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年轻急诊医生深化专业技术,构筑坚实根基无可厚非,也是必须要做的。但锤炼沟通能力,搭建信任桥梁却是一切技术可以游刃有余发挥的前提。沟通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良好的沟通能极大缓解患者焦虑,增加依从性,减少误解和纠纷。一句及时的安慰和解释,有时比药物更能安抚人心。</p> <p class="ql-block">在急诊科的每一刻,你都在同时进行两场战斗:一场对抗威胁生命的疾病,一场对抗患者心中的恐惧。当年轻急诊医生的专业技术和沟通能力真正融为一体时,医学不再是冰冷的器械与数据,而是承载着温度与希望的生命之舟。</p> <p class="ql-block">七、用兴趣对待工作而不是被压力所裹挟</p> <p class="ql-block">急诊室里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为生命的火种续命;而每一次在压力中找回兴趣,都是在为自己的医者之心充电。 急诊医学涉及面极广,今天可能是心梗,明天是中毒,后天是复杂外伤。这种永不重复带来的新鲜感本身就是一种刺激。</p> <p class="ql-block">对急危重症的处置是急诊科的底色,它需要年轻急诊医生那种肾上腺素激增和高度专注的状态。享受在高压下快速决策、精准操作、力挽狂澜所带来的巨大职业满足感和价值感。这是急诊独有的“高光时刻”。当然急诊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年轻急诊医生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乐趣,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和直觉(基于经验的判断)。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急诊工作的高压力是客观存在的,目标是“不被裹挟”(即不被它主宰情绪和状态,甚至产生耗竭),而不是完全消除它。与压力共存是急诊医生的必修课。在高压环境下,兴趣不会自动保鲜,需要你像维护精密仪器一样,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挖掘、培养和强化。</p> <p class="ql-block">急诊科如同生命的潮汐,年轻急诊医生既是观察者,也是摆渡人。当压力如浪涌来,不妨想象自己不是被冲击的礁石,而是善于借力的冲浪者——每一次惊险病例都是新浪潮,每项精进技能都是更稳的冲浪板。</p> <p class="ql-block">八、吃苦是成功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急诊是“实战”医学。无数个夜班、连续不断的接诊、争分夺秒的抢救,是年轻急诊医生积累临床经验、锻炼快速决策能力、提升操作熟练度的唯一途径。没有海量的病例积累和高压下的实践,无法锤炼出真正的急诊思维和过硬技术。这种“苦”,是成为合格甚至优秀急诊医生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当然吃苦本身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吃苦”学到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是机械重复的苦,还是能带来能力跃迁的苦?年轻急诊医生更关注“苦”背后的收获感和意义感。如果吃苦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技能提升或经验积累,只是消耗,那么这种“苦”就失去了作为“成功底色”的正当性。</p> <p class="ql-block">在急诊室这片特殊的土壤上,“吃苦”如同生命体征监测仪上的那条基础线,它确实存在,时刻提醒着生命的重量与责任的深度。对于年轻急诊医生,真正的成功不是在这条线上无止境地挣扎,而是当你能在目睹生死后依然对下一位患者保持温暖的眼神,当你在无数夜班后依然能感受到职业带来的那份深沉满足——那一刻,你会明白,吃苦只是底色的一部分,而你在其中描绘出的专业、坚韧与人文关怀,才是真正闪耀的成功画卷。</p> <p class="ql-block">九、要树立自信的韧性</p> <p class="ql-block">急诊环境本身就充满不可预测性和挑战。要求年轻急诊医生“永远自信”是不切实际且可能带来额外压力的。目标应该是建立韧性——在遭遇挫折、不确定性或错误后,能够快速恢复、学习和重新站稳脚跟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能力、经验和谦逊之上,它允许你承认未知、寻求帮助。 所以对于自信终生学习是基石。在急诊科,“成功”不仅仅是救活每一个病人。它还包括:在混乱中保持冷静和条理;快速识别出危重患者并启动正确干预;为患者减轻痛苦(即使诊断不明);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了有效、富有同理心的沟通;在不确定时明智地寻求帮助。这些都离不开年轻急诊医生的自信。</p> <p class="ql-block">年轻急诊医生的自信也如同树木一样生长的,而非一蹴而就。每一次夜班后的疲惫不堪,每一次抢救后的汗水浸透,每一次成功判断后的短暂喜悦,都是你专业自信成长的养分。真正的自信不是永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后都更清楚如何站立起来。</p> <p class="ql-block">十、谦虚是自我成长的助力器</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谦虚并非自我贬低,而是对医学的敬畏、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知,以及向他人学习的开放姿态。急诊医学千变万化,年轻急诊医生不可能什么都懂,遇到不熟悉的疾病、药物或操作时,坦然承认“这个我不太清楚/没处理过”,而不是不懂装懂或蒙混过关。 将“为什么?”作为常用语,好的问题往往比答案更能体现思考深度。</p> <p class="ql-block">是人就会犯错,年轻急诊医生也不例外,真诚接受批评,勇于承认错误,不推诿、不掩饰,将批评视为成长的养分而非对自我的攻击,这也是谦虚的核心。谦虚 ≠ 缺乏自信/魄力,在需要果断决策和行动的紧急时刻(如心肺复苏、大出血控制),必须展现出基于专业训练的自信和领导力。谦虚是在决策前充分准备、决策后反思,而不是关键时刻犹豫不决。</p> <p class="ql-block">对年轻急诊医生而言,谦虚是成长的加速引擎而非制动器。它让你看清知识的边界,珍视他人的智慧,拥抱反馈的力量,从错误中淬炼真知,并始终保持对医学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以上这十条彼此并不孤立,是我眼中有你,你眼中有我,互相借力。作为年轻急诊医生的发展方向,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也不是一个口诀就可以涵盖。因为医学面对的是人,急诊医学更是面对命悬一线的生命,这些都使得年轻急诊医生不仅是治病,还要在变化莫测的医学中让病人的内心得到更好的疗愈。同时也能使年轻急诊医生在这份职业中获得认同感,成就感,满足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