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一面会“思考”的镜子——中西方哲学观比对。作者:贾新民

贾新民

<p class="ql-block">辩证法:一面会“思考”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清晨站在咖啡与奶茶之间犹豫不决时,你或许未曾察觉,自己正悄然运用着辩证法的思维。它如同一面会“思考”的镜子,映照出事物的两面性——在“甜”中看见“苦”,于“利”中察觉“弊”。比如面对加班,它让你既看到薪资的增长,也警觉健康的透支。这正是辩证法最真实、也最深刻的“副作用”:它赋予人清醒的判断,却也可能因反复权衡而陷入内耗。</p> <p class="ql-block">它是否算得上“普世哲学”?或许更像一棵根深叶茂的树,结出风格迥异的果实。在西方,黑格尔的辩证法如精密的齿轮,以“正题—反题—合题”的逻辑层层推进,像拆解一台复杂的机器,厘清思想的脉络;而在中国,古人的“中庸之道”“阴阳相生”同样是辩证的智慧,如《易经》所言“刚柔相济”,更像是揉面团,讲究的是在矛盾中求得平衡。</p> <p class="ql-block">尽管形式不同,其内核却殊途同归:皆为跳出极端、走向通达的思维方式。只是,西方的辩证法裹着理性与逻辑的外衣,而东方的辩证思维则浸润着人情与变通的温度。它们如同两种语言,讲述着同一个真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坚持某一面,而在于看见全貌。</p> <p class="ql-block">面对中西方的哲学差异,判断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不必强求统一,也不必非此即彼。当我们用西方的辩证法剖析社会问题时,不应忽视中国文化中“人情世故”的温度;而当我们以“中庸”之道处世时,也应警惕落入“和稀泥”的窠臼。真正的辩证思维,不是纸上谈兵的教条,而是能融入生活、应对现实的“工具箱”。</p> <p class="ql-block">辩证法,一面会“思考”的镜子,映照出世界的复杂与人性的多面。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教我们如何提问;它不急于下结论,却鼓励我们多角度审视。无论是东方的“执两用中”,还是西方的“对立统一”,它们共同指向一种更成熟、更包容的思维方式——这,或许就是哲学最贴近生活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剧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导,职业军人,前军队舞蹈演员,编导、导演。编剧、书画家,中国歌舞艺术装具收藏馆创始人。原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特约舞蹈编导,首次将杂技艺术融合舞蹈艺术创意人之一,所编创的《柔术转毯》、双顶碗》、《手技》等分别获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国际杂技比赛金奖及国际杂技艺术节特别奖。代表作有:大型音乐舞蹈时装史诗,《世纪回声》、《霓彩之夜》,歌舞剧.藏歌乐舞《圆梦》、小舞剧《猛志凌霄》《水恋青花》、《赏鱼图》、《梁祝》、《红楼随想》、京剧舞蹈《巾帼红》、《云裙水袖》,服装剧《聚光灯下的八一军魂》、沉浸式博物馆展演剧目《胜利号角》……等。改革开放后创建民营舞蹈团至今达35年。连续五届开办校企联合办学,既在职演员本科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