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怀旧之旅(小西湖,七十二道弯)

戴竺

<p class="ql-block">为参加2025年7月17日庆祝贵州工学院成立67周年的师生聚会,我们夫妻和大女儿一家决定顺势乘新买的长安Q7再次进行贵州怀旧游。7月14日出发,第一站是我幼儿时(1943年2月-1946年2月,约4岁半-7岁半)随父亲调任第41兵工厂枪械主管技术员时住过的桐梓县。</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的桐梓县。</p> <p class="ql-block">中午到达桐梓,午饭午休后,4:30我们驶向原是41兵工厂厂区的小西湖景区。该景区形成于1940年41兵工厂修筑石门河水电厂时,在其拦河坝上游形成的。41兵工厂是1938年抗战期间迁至桐梓,为解决生产电力不足,决定在桐梓县娄山关镇独石村上天门洞西侧,利用天门河水的落差,修建天门河水电厂。天门河水电厂地处大娄山脉支脉蒙山山脉的大山深处,距桐梓县城约3公里,是贵州第一个水利发电厂。41兵工厂就建在水电厂附近的山洞里,设有维修、铣车、动力、铸造、铆焊、木作、组装等8个制造所,有2000多名工人,连同家属子女及临工近7000人;厂中心距小西湖约1公里。</p> <p class="ql-block">喀斯特地貌的天门洞群。</p><p class="ql-block">图为上天门洞。天门河水电厂在上天门洞西侧。41兵工厂就在水电厂附近的山洞里。</p> <p class="ql-block">下天门洞。</p> <p class="ql-block">在水电厂拦河坝的上游,形成了小西湖。</p> <p class="ql-block">41兵工厂原来仅靠两台柴油机作为原动力发电,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充分供应前线武器弹药,故于1939年决定修建天门河水电厂,随即成立水电工程处,请清华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工业大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水电厂的设计以及发电机组的安装工作,1000多民工参与修建,並由兵工署向美订购一台水轮机(美国勒菲尔公司生产)和两台发电机组(美国通用公司生产),均为当时美国的最新产品,总重量达100余吨,由美国空军经过“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运至昆明,再经滇黔公路运抵桐梓,1944年天门河水电厂建成。为防日军空袭(也为了形成发电落差),水电厂通过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溶洞作为地下机房,暗渠(竖井)将天门河水引入机房推动水轮机运转,带动发电机发电;故除主控室建在地面,整个主体工程深入地下全在洞内;地下机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发电机房,安装有两台360千伏安的水轮发电机组,主控室内一半以上的仪表上是美国通用公司的商标。时至今日,两台发电机组至今仍然运转正常,水电厂栏河坝、水渠以及下层的地下通道等主体工程仍十分牢固;解放后几十年来,水电厂除保障附近部分企业用电外,电力还供城郊机关和当地居民使用。</p> <p class="ql-block">天门河水电厂仅有主控室(红色建筑)设在地面上。其它设施均在地面下的天然溶洞里。</p> <p class="ql-block">建于地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电厂主体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将天然溶洞作为机房。</p> <p class="ql-block">主机房(水轮机和发电机构成的水力发电机组)门额上刻有参于水电厂建设的五校校嶶。</p> <p class="ql-block">二台发电机组。</p> <p class="ql-block">水电厂的蓄水坝。</p> <p class="ql-block">水电厂地下通道里有水渠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建成后的水电厂,为第41兵工厂生产提供了保障,确保每天生产出200余支“七九”式步枪、100支仿制捷克轻机枪,有力地支援了前方抗战;且由于水电厂筑坝蓄水,在其上游形成水面一百多亩的人工湖。因湖光山色艳丽,41兵工厂的江浙人仿效杭州西湖设景,湖中安置三个石塔,名“三潭映月”;湖岸广栽杨柳,经常会听到浓荫深处呖呖莺啼,名“柳浪闻莺”;坝首建方形纪念塔,夕阳西下,塔景横斜,俨然如“雷峰夕照”,故被称为“小西湖”。2019年10月中旬,天门河水电厂旧址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通用公司获知40年代生产的发电机组还在工作,曾派人到桐梓.查看,并提出用重金回购机组,作为企业产品形象和文化象征,被文物部门婉拒。</p> <p class="ql-block">建在山洞里的41兵工厂。</p><p class="ql-block">41兵工𠂆抗战期间共生产“七九式”步枪约24万支,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此外,还生产捷克式轻机枪等武器,为前线提供重要装备。 ‌</p> <p class="ql-block">各制造所就是设在天然溶洞内。</p> <p class="ql-block">41兵工厂的江浙人仿效杭州西湖设景,湖中安置三个石塔,也取名“三潭映月”。</p> <p class="ql-block">2010年,我和大弟戴宏恩曾自驾来桐梓,在大弟女婿的当地战友带领下,看见相隔70年后的天门河水电厂两台发电机组还在发电,叹为惊奇!也看见水电厂的大坝和小西湖,小西湖的水已接近干涸,但也使我想起幼儿时站在41兵工厂山坡上的厂医院,俯瞰坡下水电站的水坝及冲下去的水流,以及去玩小西湖时,当时的感觉是景色好美!那是当年我最喜欢去玩去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次相隔15年再游桐梓,最大的收获是了解到41兵工厂就建在天门洞西侧水电厂附近的山洞里,而家属区就应在距桐梓县城3公里的娄山关镇独石村;另一大收获就是游玩了已于2024年12月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的小西湖,小西湖经过近几年的精心打造,在其紧邻的高地上修建了中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天门河水库,使近于干涸的小西湖又湖水满满、碧波荡漾(天门河水电厂现也以天门河水库作为发电水源);且除水体景观外,又连接了天门洞群,增添了张学良幽禁处、红一军团战斗遗址和天门河水电厂等人文遗迹,如今的小西湖已开发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发电为一体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娄山关镇独石村。</p> <p class="ql-block">4A级景区的小西湖。</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小西湖景区后,先在观景台上瞭望湖中风光,其核心湖区水域面积约50亩,湖中“三潭映月”最引人注目;湖岸线广栽杨柳、浓荫处呖呖莺啼的“柳浪闻莺”给人清凉的感觉;还有游船可供游客在湖水碧波中荡漾。由于太阳晒人,故我们捨去游船,而顺着林荫的观光道走去:先经过小动物喂养互动区;再次是看见张学良塑像,张学良1944-1947年被幽禁于此,现在尚可见到三处遗迹:由原水电厂专家楼改建成的学良将军夫妇起居室;张将军垂钓的钓鱼台以及内有刻录幽禁时期大事记碑刻的望湖亭;然后经过别墅区,湖畔的山坡上建起了几层的度假别墅,其中还有著名的梅花鹿庄园酒店;转过弯后见到颇为壮观的天门河水库的闸坝。</p> <p class="ql-block">在观景台上拍照。</p> <p class="ql-block">小动物喂养互动区。</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塑像。</p> <p class="ql-block">望湖亭。</p> <p class="ql-block">钓鱼台,张学良及赵四小姐在幽禁期间常在这儿钓鱼。</p> <p class="ql-block">湖岸留影。</p> <p class="ql-block">湖岸旁的山坡上,已经修起了几层的度假别墅房,</p> <p class="ql-block">小红书上介绍的很有档次的梅花鹿莊园酒店。</p> <p class="ql-block">游客可和酒店的梅花鹿互动。</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贵重艺术品旁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当天太阳大,我们在酒店内休闲品刻,享受免费酸梅汤解渴。</p> <p class="ql-block">天门河水库向小西湖放水的闸坝。</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上坡即去到要收费的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天门洞群、高空玻璃栈道以及保留完整的引水隧洞、发电机组基座及陈祖东《歌石工》石刻的抗战工业遗址天门河水电站旧址;上天门洞岩壁上还留有1935年红一军团石刻"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的战斗遗迹。由于太阳大、同时时间也晚了,我们就没有去游玩这些景点。在从另一条路返回县城宾馆时,我们在小西湖水的源头-天门河水库短暂仃留,拍了几张照。</p> <p class="ql-block">去天门洞之栈道。</p> <p class="ql-block">玻璃栈道。</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我们游玩了桐梓的另一个4A级景区—杉坪黔北花海,它属于四季花海。花海沿着山坡种植,占地面积1500余亩,主要有映山红、四季樱花、薰衣草、向日葵、波斯菊、最百合、紫薇、马鞭草等花种;还设置五彩滑草等娱乐项目。从坡下往上看,只见满坡一片红,还有紫色,我们乘观光车先至山顶再返回半山最密花海处,约有20来分钟,我们在那儿游玩了1个多小时,拍了不少照,然后又坐观光车返回山下售票处。</p> <p class="ql-block">杉坪黔北花海。</p> <p class="ql-block">虽然太阳晒人,我们仍然拍了许多照。</p> <p class="ql-block">万难和子尧父子还各玩了一把五彩滑草。</p> <p class="ql-block">下午休息后,4:30我们去给我儿时留下很深印象的七十二道弯景区游玩,车先驶至山顶凉风垭,从这儿开始向重庆方向下坡,坡陡拐多,抗战时期在这儿修建了一条抗战公路,最高处海拔1450米,最低处海拔800米,路窄弯急又弯多,共有七十二个弯俗称七十二道拐,车行此处十分危险,常常翻车,被称为“魔鬼路”,最易出事故的地方被称为“吊死崖”。1946年初,父亲奉令从41兵工厂调至重庆第20兵工厂分厂(原25兵工厂,解放后称451厂或嘉陵机器厂)任第三制造所所长,我们和另一家人坐大卡车从桐梓去重庆,大人心情都很紧张!车到凉风垭,父亲从驾驶室下来,和驾驶员一起前往探路,回来后大人们又围着商量一阵,然后卡车才慢慢前行,车到吊死崖等一些险点时,父亲又下车在路上指挥,和驾驶员相互配合,汽车极慢行驶,过了险点父亲才又回到驾驶室,折腾了近2个多小时总算过了全长4.8公里的七十二道弯,下午5点车到海棠溪,天黑之前我们终于到达20兵工厂分厂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凉风垭山顶。</p> <p class="ql-block">凉风垭七十二道拐抗战公路石碑。</p> <p class="ql-block">在凉风垭山台上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凉风垭七十二道拐示意固。</p> <p class="ql-block">现在,七十二道拐已成风景区,路加宽了,成了来回水泥双车道,路旁全部加上了护栏或水泥堤,十分安全,从凉风垭由上向下看,道路弯弯曲曲、树林茂密,满山青翠,沿途修了好多装修漂亮的农家乐,风景十分优美!凉风垭石壁上刻着九个大字“开车必到七十二道弯”,我们既已到此,豈有不过之理!於是万难开车,我们全坐在车上,先从山顶往下开,安全地过了七十二道拐,开到山下再沿七十二道拐向上,沿途观赏路上风景,直至返回山顶凉风垭。心中不由感叹:“昔日魔鬼路,如今风光道!凉风垭是一个垭口,当天33度,但凉风很大,一点不感觉热。我们在山顶照了很多像。</p> <p class="ql-block">加宽的双行道且有护栏的七十二道弯公路。</p> <p class="ql-block">7月16、17日,我们又去我工作过13年的贵州工学院怀旧游,见美篇《参加贵工成立67周年师生聚会有感》。</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