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韵3_晋中王家大院(下)

古井无波

前篇提到,我从进入山西境的第二站,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景区,前往晋中市灵石县的王家大院,两地相距80余公里。按照习惯,我选择了国道行驶。事先就有长沙朋友告诉,国道上大货车超多,果如其所言,途中走走停停,夹挤在大货车之间吃着灰前行。 尽管如此,行程还算顺利,上午11点左右抵达王家大院景区高家崖入口停车场。整理好摄影器材,带上干粮和饮用水后,办理了免票手续,通过写有“王家大院”四个大字的照壁旁的验票处进入景区。在山西八月烈日下,我在景区内游览了5个小时。出核心景区将恒贞门外的王氏宗祠(孝义祠)与静升文庙看过,漫步静升镇街上已经是下午3点。 王家大院民居建筑群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远远超过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 范围内,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和五座堡。 根据王家的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这五个堡群时,分别采用了象征“龙、凤、虎、龟、麟”的五种吉祥形象,以期顺应天意。其中,红门堡位于中央,象征“龙”;高家崖堡位于东方,象征“凤”;西堡子位于西方,象征“虎”。这三个堡群横卧在高坡上,排列成一线,气势雄伟。东南堡象征“龟”,下南堡象征“麟”,这两个堡群寓意辟邪祈福,具有稳定家族、传承事业的美好象征。 目前开放给游客参观的红门堡和高家崖堡,仅占整个大院的四分之一,寓意为“龙凤呈祥”或“龙游凤翔”。这两座堡以及同期修复并开放的王氏宗祠(即孝义祠),均建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共有123个院落和1118间房屋,是王家大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精华。尽管未能重现王家当年五种瑞兽雄踞的盛况,但保存至今,仍堪称国内的一大奇迹。 视履堡,又称高家崖,由静升王氏第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于嘉庆元年开始修建,完工于嘉庆十六年。进入视履堡的东堡门后,可以看到一条宽阔的马道街贯穿东西。主要院落呈南北向排列,东西对称分布。从东到西依次为:管家院、敦厚宅、凝瑞居、桂馨书院和花园。其中,敦厚宅和凝瑞居是两座主要院落。这两座主院布局相似,均为三进四合院,院门前设有高大的照壁。 “敦厚宅(乐善堂)”是哥哥王汝聪居住的地方。而弟弟王汝成则居住于“凝瑞居(敬业堂)”,包括桂馨书院、兰芳居花院。古人讲究“以东为首,以西为次”,所以老大王汝聪的院子在东,且门楼高;老二王汝成的院子在西,门楼低。然而,老二官位是四品比哥哥的五品高,所以老二的宅门要比老大的阔,老二家门前挂着四个红灯笼,老大家门前只挂了两个。这就是所谓的“兄让第阔,弟让兄高,兄友弟悌”的道理。 凝瑞居后院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王家大院的精华部分,是由正窑和厢窑基座上的10块规格一致的墙基石构成。这些石雕高达1.6米,宽0.6米,厚0.3米。每块墙基石上都雕刻着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寄托了吉祥的愿望,如“五子夺魁”、“指日高升”、“凤凰童子”、“麒麟送子”、“飞马报喜”、“吴牛喘月”、“海马流云”、“行佣供母”、“乳姑奉亲”等。这些雕刻如同明清木版小说插图,线条自然流畅,立体感强,人物和祥物栩栩如生。 王家大院的雕刻,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间特色。反映在题材上,有石雕、砖雕、木雕等各种雕刻题材。有民间熟悉的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还有寓意吉祥的谐音图案,如四季花卉、岁寒三友、石雕麒麟、石雕貔貅、麒麟送子等。从技法看,王家大院的砖雕可以说是纤细繁密风格的典范。 建筑群落的各个部位,墀头,盘头、剑墙、牌坊斗拱、牌楼雀替、挂落、照壁等,都有砖雕和石雕等组成。而且表现的手法也是应有尽有,圆雕、高浮雕、薄内雕、镂雕,简底平砂、剔地起凸、平面阴线刻等,无所不包。 乐善堂大门前的“狮子滚绣球”砖雕照壁,是王家大院最有气势的砖雕之一。照壁上三只狮子,两大一小,披着彩带,围着绣球,正嬉戏玩耍。狮子是兽中之王,可威服百兽,镇宅辟邪,是权威势力的象征。又因“狮”、“嗣”谐音,故有子嗣兴旺之寓意,飘扬的彩带则表示好事不断,这便是“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这是我进入红门堡寅宾门,在道旁墙上见过“特定经典介绍”展板后,“按图索骥”特意找到的照壁石雕之一。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供王家第十四代至第二十一代八代人居住。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几乎无一雷同。 在这些院落中,有三个特别值得细细观赏:司马院、绿门院和顶甲花园。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 绿门院位于红门堡三甲东巷,是十六世孙王中极的宅院,为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庭院装饰华丽,雕刻讲究,尤以木雕挂落“满床笏”,石雕“四爱图”为最。 顶甲花园是红门堡共用的花园,为前园后院布局。前面四座花园,连环紧套,主人茶余饭后可在此观景赏花,布棋对弈。后院环境幽雅,是主人著书立说的好地方。 除了雄伟壮观的总体气势,王家大院“规圆矩方、与人为善”的家风也令人格外赞赏。在红门堡的一处匾额上,有“规圆矩方”四个大字。特别之处在于“矩”字多了一个点。据介绍,这不是笔误,而是寓意在王家做事做人要更加注重规矩。 参观过高家崖和红门堡的古建筑群后,我特意登上城墙游览一圈,为的是远能眺望风景如画的绵山,看“山天一色”;近可俯瞰整座王家大院,看各式的屋檐绵延一片的景象,想象曾经显赫的王氏家族在这里的生活。 历史上,这个家族演绎了长达七百年的兴衰故事。尽管前人曾在院内写下许多治家处世的至理名言,如高家崖堡敬业堂(凝瑞居)院祖训牌匾上的“规圆矩方”;西门瞻月台上楹联:“静以修身,俭以养性,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以及恒贞堡(红门堡)缥缃居中厅门上的“澡身浴德”横匾……等等,但这些都无法阻止后代因鸦片毒害,在抗战时期将庞大产业卖给他人,带着巨资逃往四川,仅留下一户在静升镇留守,最终落幕。 从恒贞堡(红门堡)的恒贞门向东走,到达红门堡和高家崖两大建筑群南坡的临街处,便是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宗祠。宗祠外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石雕牌坊,雕刻十分精美。王氏宗祠是在孝义坊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为表彰王氏第十五世孙王梦鹏的孝行义举,下令修建孝义坊,乾隆五十一年牌坊竣工,后于嘉庆元年扩建为孝义祠。 王氏宗祠坐北向南,分楼上楼下两院,总面积428平方米。院内一层有正窑三间,可见有关王梦鹏的雕塑,还有宗祠、坟莹的模型陈列,楼上正厅五间,为供奉祖先的牌位之地,受后人祭祀和缅怀。前面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歇山顶,四角挑檐,平面呈“凸”字型,有元代戏台遗风。 参观完王氏宗祠后,我在街边发现了一家传统的理发店。店主非常热情,表示可以帮我修剪已经很久没打理的长发和胡子。起初,曾有思想准备,景区附近的理发肯定价格贵,没料收费时,老板只收了10元,感觉没拿我当外地游客。更出乎意料的是,整个理发过程只用了冷水加暖水瓶热水的半盆水量,就处理完所有过程。这时,我才看到,理发店里无自来水管,冷水是从一个半人高的大水缸里取用的。虽然当时心里有些不适应,或不习惯,却也释然,当地的用水条件大约就是如此。 再次前行,我特意前往静升文庙。事先就知这座具有北方特色、堪同州县文庙媲美的乡村文庙,最著名的是双面镂空石雕“鲤鱼跃龙门”影壁,雕刻极为细腻,是当今国内罕见的元代珍品。影壁长10米、高7米,由23块巨大的镂雕石块垒砌而成,壁心图案即为“鱼跃龙门”。 影壁上,黄河水波涛翻滚于重重山间,巍巍龙门直插河心,图中共现三龙,两条巨龙高踞云中,露头藏尾,其中一龙张口吐水直冲龙门,另一龙在云中窥视,还有一龙正在变化之中,头已成龙、尾还是鱼,水中七条鲤鱼逐浪追波跃跃欲试。影壁整体画面构图合理紧凑,图纹线条流畅、层次分明。镂雕工艺使得作品颇具立体效果,有呼之欲出之感。 图中云、水、龙、鱼动态各异,云团翻腾,波涛汹涌,龙显神威,鱼势跃动。龙门为画面中心,所有动物都围绕着它运动。这种动与静的和谐统一,将画面气氛烘托得既气势磅礴,又中心突出,实为一幅石雕佳作。 静升文庙始建于元朝,至今有700年的历史,康熙年间,王家后人曾经捐资重新修葺,使得以保存至今。静升文庙院落四进,由大成殿、崇圣殿、尊经阁、魁星楼等共同组成,遗憾的是文庙尚未对外开放,只能在庙外看到“鲤鱼跃龙门”影壁的一面。 最终,我在静升镇的街子上一家面馆点了份山西刀削面,品尝了山西境内的第一顿当地特色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