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代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立的“四大原生文明”。</p> <p class="ql-block">埃及诞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古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拥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金字塔和象形文字为代表的,尼罗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也有过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烈日炎炎下来到上海博物馆,赶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扑面而来的是遥远古埃及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今朝无需飞出国门,就能来一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越千年的错位</span>,在魔都与来自古埃及的众神相遇……</p> <p class="ql-block">据悉这次古埃及文明大展的很多展品,都是首次走出国门。这次展览也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p> <p class="ql-block">《美内普塔站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道“盛宴”是安置在博物馆门口的核心展品之一,《美内普塔站像》,他是古埃及第19王朝的第4任法老,据说是其首次在亚洲展出,也是上博首次将大型重量级文物置于室外展出,拉满了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雕像高2.4米,重约2吨,由黑色花岗岩雕刻而成,原位于埃及卢克索博物馆门口。</span></p> <p class="ql-block">来自埃及的788件珍贵文物,全面揭秘了古埃及文明和最新的考古发现。它们走出国门与同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来了一次穿越三千年的时光对话。</p> <p class="ql-block">上博古埃及文明特展人头攒动,火爆的气氛与今年的盛夏同燃。</p> <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p><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的雕像,是古埃及第12王朝法老,阿蒙涅姆赫特一世之子,当摄政王时就与父亲共同治理国家,后继承王位并统治埃及长达45年。 </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一部通史【法老的国度】、两个专题【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开独立叙事。</p> <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最主要的展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创世神话为起点,</span>讲述了从史前到希腊罗马时期3000年的故事,展现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涵盖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揭开了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丰富多彩的展品,将古埃及的文明史浓缩在一个展厅内。</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叫美尼斯,约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了下埃及,后北上统一了上埃及,通过军事征服将两个分裂的王国合并为一个国家,完成了上下埃及的统一,建立了埃及第一个王朝,定都孟菲斯城。</span></p> <p class="ql-block">《绘有上下埃及统一的石片》</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太阳东升西落,尼罗河泛滥又退去,这种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促生了古埃及人的宇宙观,他们将对大自然的认知度,演绎为上千个神衹的形象,以此形成了文化的归属感与凝聚力,推动了王权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三神像》</p><p class="ql-block">展区重要的展品。该雕像由石灰岩制成,展现了古王国时期的神祇形象。</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p><p class="ql-block">赛门凯特是古埃及第1王朝的法老,其统治时期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890年。他去世后,其陵墓东侧出土了刻有他名字的石碑,上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刻有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贴的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彩绘神龛上的鹰神像》</p><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化中的重要文物,这类神龛通常用于祭祀,鹰神形象常与荷鲁斯(索卡尔)相关联,象征着王权与宇宙秩序。 </p><p class="ql-block">鹰神在古埃及宗教体系中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冥界守护神,也是法老权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及萨卡拉考古遗址出土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发现了吗?上面有最早的比心图。</p> <p class="ql-block">《红陶香水瓶》</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迈赫普里的努恩碗</span>》</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的迈赫普里的努恩碗,该碗在帝王谷36号墓出土,是核心展品之一。</p><p class="ql-block">努恩碗装饰有羚羊、鱼和水纹图案,分别象征美丽、多产、肥沃和创世神话中的“努恩”(原始混沌之水)。</p><p class="ql-block">水纹代表世界起源的混沌状态,羚羊和鱼则体现古埃及人对生命循环与自然规律的认知。 </p> <p class="ql-block">《黑陶瓶、彩绘陶瓶》</p> <p class="ql-block">《壶、油灯、塞浦路斯式陶瓶》</p> <p class="ql-block">《河马图案的陶碗》</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一世碑》</p><p class="ql-block">古埃及第18王朝第2任法老,其父为雅赫摩斯一世。他即位后击退了利比亚的入侵,并远征努比亚扩大了埃及的领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在卡纳克神庙,出土了7尊雕刻风格和身体特征相仿、刻有王名的雕像,被认为都属于这位国王。阿蒙涅姆赫特是古埃及第12王朝第6位法老,统治埃及长达45年,在正式即位前与父亲辛努塞尔特共治约20年。在他们的统治下古埃及了进入中王国的“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水利工程和矿物开采规模扩大,商船队活动范围延伸至塞浦路斯。</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以写实风格著称,面容“忧国忧民”,身体部分遵循古埃及艺术传统,展现中王国时期王权与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坐像》</p><p class="ql-block">雕像呈现双手抱于胸前,握持连枷和权杖,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第18王朝的第6位法老,是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埃及帝国的缔造者。</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而图特摩斯三世则是这个王朝的集大成者。他在位期间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征服了地中海东岸的迦南和叙利亚地区。通常认为是图特摩斯三世,使埃及完成了从一个地域性王国向洲际大帝国的质变,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被称为“古代世界之拿破仑”。</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间建造的纪念碑,用于纪念其军事胜利与统治成就。</p><p class="ql-block">*埃及谢赫村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跪像》</p><p class="ql-block">她是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阿莫斯唯一的女儿。她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埃及第18王朝的女王,执政了21年,</span>成为埃及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法老之一,成功的女性统治者之一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埃及大展中的核心展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唯一女性男装法老》</p><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在执政期间为了巩固统治,她女扮男装称“太阳神阿蒙之女”,并下令雕刻和文献改用男性代称。其雕像常展现威严的男性形象,手持权杖,束胸宽衣,戴假胡须,成为古埃及唯一的女性法老象征。</p><p class="ql-block">在位期间她停止对外战争,转而发展商贸,使埃及经济繁荣。她大规模修建神庙,包括底比斯停灵庙,并推动与邻国的商贸往来,强化了埃及的富庶与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在临终前,被继子图特摩斯三世夺权,刻有她名字的雕塑和统治痕迹被大量销毁,以削弱其历史影响力,不过这位女法老的经历,依然在古埃及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王朝第3位法老,在位67年。他以军事成就、建筑才能和政治智慧著称,被称为“拉美西斯大帝”。</span></p><p class="ql-block">在人与神的关系中,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是古埃及人民信仰的突出特点,国王被尊称为法老,在大型纪念物上记载功绩,塑造巨像,其中以拉美西斯二世最为著名,他是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设者。在当时平均寿命40岁的古埃及,他活到了90岁,并在埃及的土地上和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p><p class="ql-block">该雕像原为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神明形象,后被拉美西斯二世刻上自己的名字并挪用,成为其神化自身统治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雕像为花岗闪长岩材质,高约20米,坐姿双手握权杖,面部表情庄重。</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像》</p><p class="ql-block">实为拉美西斯二世挪用前代法老雕像,后刻上自己名字制成。这类雕像通常展现法老与神祇的关联,突出其统治的神权合法性。</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是唯一拥有护照的古埃及法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于1881年在埃及王后谷被发现,1974年考古学家注意到,木乃伊状况在不断恶化,需送法国接受真菌感染的治疗。埃及政府为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办理了特别护照,职业栏注明“国王”(已故),</span>并举行盛大的军礼送行。法国则<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巴黎勒布尔热机场举行隆重仪式,以</span>元首待遇迎接其木乃伊,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p> <p class="ql-block">《带有贝斯神形象的王椅》</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军队指挥官像》</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的主人名叫马达,是古王国时期的军队指挥官。他头戴假发神态肃穆,肩膀宽厚有力,双手呈握拳状,反映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健康强壮的军人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头像》</p><p class="ql-block">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为“隐藏”或“不可见”。</p><p class="ql-block">阿蒙通常表现为戴着王冠的男性形象,至新王国时期阿蒙成为整个国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称为“众神之王”,埃及人为他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神庙。</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奥尼特女神坐像》</p><p class="ql-block">雕像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于阿蒙荷太普三世神庙的庭院中,是考古学家发现的首个伊奥尼特女神雕像。</p><p class="ql-block">伊奥尼特是古埃及底比斯地区的,一位地方女神,她的形象特征为头戴假发,上身赤裸,下身着长裙,右手握着生命之符安卡。</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p><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是阿蒙神的最高女祭司的头衔,形象通常带有阿蒙神的双羽冠和秃鹫或眼镜蛇组成的王冠。这一女性神职最早出现在新王国时期,当时的阿蒙祭司集团愈发强大,国王因而设置了阿蒙神妻这一职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担任,神妻也掌握着神庙中的一部分财权和人事任免权,这个职位的存在暗示着王室与祭司集团之间的权利博弈。</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舍本索普度特坐像》</p><p class="ql-block">这座花岗岩雕像是阿蒙第一祭司尼姆洛特之女、法老奥索尔孔二世的孙女地位显赫。</p><p class="ql-block">她头戴假发、手持莲花,下侧刻有神灵及王名圈装饰的坐像,是古埃及第22王朝时期(约公元前945—前715年)的珍贵文物,是上博埃及展重要展品之一。</p><p class="ql-block">*现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p><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是古埃及第22王朝的第2位法老。在他统治时期,正值古埃及宗教与政治融合的关键阶段,阿蒙神像是古埃及宗教信仰中的重要象征,这座雕像体现了法老对阿蒙神的虔敬,以及王权与神权的结合。</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普塔大祭司夫妻像》</p><p class="ql-block">普塔大祭司为世袭职务,被称为“工匠的伟大首领”。</p><p class="ql-block">这座夫妻像是古埃及第22王朝的普塔大祭司,<span style="font-size:18px;">谢苏·涅斐尔图姆与配偶的</span>花岗岩雕像。两人并肩端坐,丈夫以裸上身、短裙的祭司装束呈现,妻子则戴长假发、穿长裙,挽着丈夫左臂,展现亲密关系和古埃及宗教礼仪规范。</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夫妻坐像》</p> <p class="ql-block">《彩绘夫妻站像》</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p><p class="ql-block">“全家福”雕像,据说在古埃及贵族墓葬中,是不可少的存在,意味着家庭成员在来世依旧能够温馨幸福的生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这组三口之家彩绘雕像,夫妻二人并肩而坐,身居高位的丈夫头戴精致的假发正襟危坐,妻子则亲昵的用右臂揽住丈夫,表示对一家之主的支持和保护,儿子则立于父母之间,留有短发赤裸全身,吸吮食指,表现出古埃及儿童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男性、女性雕像》</p><p class="ql-block">这10个人形雕像群,是按照金字塔形摆放的,其中有男有女,有坐像、立像和头像。在制作中,是通过形象大小来表现人物的身份。从摆放位置中,也能看出这种等级差异的礼制,这是古埃及艺术的准则之一。</p> <p class="ql-block">面包与啤酒是古埃及人的主食,同时也是祭祀和葬礼中常见的贡品。</p> <p class="ql-block">《仆人耕地、磨谷物像》</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仆人烤面包像》</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仆人酿酒像》</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太阳船模型</p><p class="ql-block">太阳船是古埃及宗教与丧葬文化的重要象征,既是法老灵魂通往冥界的圣船,也是太阳神拉每日巡游天空的神圣载体。</p> <p class="ql-block">《胡夫太阳船》</p><p class="ql-block">现存最著名的实物为1954年,在胡夫金字塔南侧发现的胡夫太阳船,迄今已有4500年,造型的秘密在于其独特的,无钉卯隼结构设计与宗教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天平】</p><p class="ql-block">(修复品,称盘、秤杆为原物)</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萨布提俑像》</p><p class="ql-block">仆人和工匠们的雕像,被作为国王或主人的随葬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冥界</span>继续听从墓主的差遣,揉面、酿酒、耕种、放牧。它的存在体现了古埃及人对永生和死后世界秩序的信仰。</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绘萨布提匣》</p><p class="ql-block">古埃及用于葬礼的彩绘木匣,内含人俑(萨布提),用于替代墓主在阴间服劳役。</p> <p class="ql-block">《描绘雕像制作过程的浮雕》</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狮子雕像》</p><p class="ql-block">狮子是古埃及神圣的动物之一,象征着杀戮和守护。</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狮子石碑》</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尚未完工的狮子行走的石碑</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绘草图的石片》</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习惯用随处可见的石灰岩片做“草稿纸”</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象形文字》</p><p class="ql-block">“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描绘和建构客观世界的一种尝试。“圣书体象形文字”通常出现在神庙墙壁、纪念物上,成为有象形意义的符号。智慧之神图特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发明者,也是书吏们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三种文字书写的双语石碑》又称罗塞塔石碑</p><p class="ql-block">上面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三种文字版本和两种语言记录的,公元前196年3月27日,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的一份公告。</p><p class="ql-block">这块玄武岩罗塞塔石碑,为解读失传千年的,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钥匙,成为破译古埃及文明的关键。</p><p class="ql-block">*据说罗塞塔碑是1799年,法军在埃及罗塞塔城修筑工事时被发现,后因英法战争于1802年转入大英博物馆收藏。2022年埃及考古学界要求归还石碑,认为其应回归原生文化语境,但未获实质进展。</p> <p class="ql-block">《森奈穆特与内芙鲁拉(公主)方雕》</p><p class="ql-block">雕像的主人森奈穆特,是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忠臣兼陵墓建筑师。她以跪坐姿态怀抱内芙鲁拉公主的组合形象,显示了她特殊的身份以及与王室的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这是古埃及第18王朝时期典型的箱型雕像作品。</p><p class="ql-block">*现藏于柏林埃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梅米彩绘假门》</p><p class="ql-block">假门是一种特殊的祭祀建筑,不能真实开合,只是被雕刻为门的样式,为灵魂提供往返冥界与现世的通道。</p><p class="ql-block">祭祀假门上的象形文字非常精美,也叫圣书体,每个字都是一幅小图画,简化版僧侣体被用于日常事物的书写,晚期还发展出可以流畅书写的世俗体。</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门图霍特普拱顶彩绘碑》</p><p class="ql-block">这块拱顶石碑的顶部为供奉套话,中间和下部为墓主及家人的形象。墓主门图霍特普坐在供桌前,一只手伸向供桌上的面包,身后是他的妻子,面前是他的儿子,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位于下面的下半部分。</p> <p class="ql-block">《凯伊彩绘石碑》</p><p class="ql-block">埃及中王国时期的石碑有多人共用的,不仅包括石碑主人自己,也包含其亲朋好友。这件绘有近30人的供奉石碑正属于此类。石碑的画面分为四层,墓主夫妻的形象位于最上层,男主人凯伊坐于供桌旁的椅子上,他的妻子跪坐在供桌的另一侧,与他一样做出嗅闻莲花的动作,身旁是他们的子女。第2层是凯伊的父母,以及他们所生的子女和孙辈。最后两层则刻画了凯伊的同僚们,人物的大小和精致程度与其身份地位直接相关。</p> <p class="ql-block">《敏霍特佩姆哈特努彩绘石碑》</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中王国时期的丧葬石碑,用的装饰效仿神龛的样式,画面中的墓主坐在堆满供品的供桌前,向供品伸出一只手,有接受供奉之意,画面右侧为四排供奉者形象。墓主身着短裙,头戴假发,颈上戴有宽项圈,为贵族阶层的标准形象,他的面前还有插有莲花的香膏罐供其闻香。面包、啤酒、肉类、蔬果和香膏均为献给亡者的供品。</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圆顶石碑》</p><p class="ql-block">是第三王朝乔塞尔时期的石碑,石碑的主人是国王的两位女儿,她们的名字被一起刻在了碑上。</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伊蒙尼彩绘石碑》</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彩绘石碑》</p> <p class="ql-block">彩绘石碑</p> <p class="ql-block">《阿尼彩绘石碑》、《“巴”小雕像》</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书记官卡伊,是古埃及第5王朝的书吏,<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像刻画了他盘腿书写的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书吏在古埃及社会地位显赫,不仅负责记录税收、法律文书等,部分人还兼具行政职能,掌管中央和地方事务。其形象还频繁出现在墓葬壁画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代人对古埃及的了解也有许多源于书吏笔下的各种记录,采用书记官卡伊的雕像,作为埃及200镑纸币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埃及悠久的行政传统和文字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现藏于埃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高级书吏霍尔-马赫贾的方雕》</p><p class="ql-block">古埃及的花岗岩方雕艺术作品,重要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映了新王国时期高级书吏的社会地位与艺术审美。 </span>是研究古埃及官员阶层及宗教习俗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书吏卡的赛尼特棋盒与13颗棋子》</p><p class="ql-block">塞尼特棋(Senet)是古埃及流行的棋类游戏,其棋盘为3行10列的方格结构,每方拥有5枚棋子,通过掷骰子移动棋子至终点获胜。 </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守护国王的鹰神雕像》</p><p class="ql-block">鹰神荷鲁斯拥有人、鹰隼以及鹰首人身的形态,通常头戴“上埃及”的白冠,它的双爪之间是国王的形象,象征着王权之神对国王的庇护。</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狒狒形图特像》</p><p class="ql-block">图特是古埃及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为狒狒,<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为朱鹭</span>。图特被认为是众神的书吏,负责记录账目和各类文书,还被视作神庙里“生命之屋”的主人,管理藏书和档案。传说图特还掌握强大的魔法和秘传的知识,在古埃及的神话里常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p><p class="ql-block">*据说狒狒的眼睛,使用的是阿拉贡白石及黑曜石,后被人挖走。</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包金朱鹭像》</p><p class="ql-block">朱鹭像是古埃及文化中托特神(智慧之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在下埃及的孟菲斯地区,神庙附近的水域饲养着大批朱鹭,它们活着时是图特在人间的化身,死后则被制作成木乃伊放入朱鹭雕像或带盖陶罐,供奉在神庙的祭坛上,用于探问神谕、祈求保护或虔诚还愿。</p> <p class="ql-block">《头枕》</p><p class="ql-block">头枕下方的女性形象双膝跪地,做托举装,或与天空女神努特托举太阳相关。</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信仰中,头枕与死亡和来世有关,因为死亡和睡眠相似,是暂时的无意识状态。随葬头枕寓意着死亡只是一场梦境,而死者终将醒来。</p> <p class="ql-block">《彩绘随葬模型床》</p><p class="ql-block">一位妇人闲适地躺在床上,她的侍女站在一旁,展现出古埃及人的家居生活。</p><p class="ql-block">出土的随葬床几乎都来自国王与贵族墓葬,在墓中放置这类模型不仅体现出墓主身前的财富与地位,也带有死亡如同入睡、终将重新醒来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铜镜》</p><p class="ql-block">古埃及语中的“镜子”一词与“生命”同音,圆形的镜面象征着日轮和太阳神的生命力,因此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镜子也是重要的随葬用品和仪式用品。</p> <p class="ql-block">《彩绘鸭形、牛犊形化妆盒》</p><p class="ql-block">鸭子等水禽是古埃及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捕猎和圈养鸭子的画面是古埃及艺术中重要的装饰主题之一,因此鸭子形状的容器也象征着来世生活的丰裕和平安。</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河马雕像》</p><p class="ql-block">《梳子残片》</p><p class="ql-block">河马的身体上绘有尼罗河两岸的动植物,费盎司材质的独特蓝色,意指尼罗河水的粼粼清波,动植物间的互动则体现了尼罗河充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在墓葬中放置河马小雕像,是希望这种凶猛的动物能在冥世之旅中,帮助亡者抵御其它有危害的生物,例如鳄鱼等,从而顺利抵达来世的乐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之眼》</p><p class="ql-block">是古埃及的重要符号,象征庇佑与君权。传说荷鲁斯在与赛特的战斗中失去一眼,后经托特神治愈,成为神圣护符,常用于驱邪与祈福。</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黄金手指套》</p><p class="ql-block">黄金手指套是重要展品之一。来自古埃及第21王朝,每根指套均按照人体指节的弧度精妙打造,用于包裹木乃伊手指,防止脱水时手指脆化脱落,寄托了冥神奥赛里斯神话的重生寓意。</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形碑》</p><p class="ql-block">金字塔锥最初是金字塔的塔尖石或方尖碑的顶石,与神话中的原始山丘“奔奔石”相关,属于王室纪念物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国王们将陵寝隐藏进底比斯西岸的群山之中(即帝王谷),以自然起伏的山丘作为陵墓在地表上的“金字塔”纪念碑。</p><p class="ql-block">金字塔锥则经历自上而下的变化,成为非王室的私人墓葬三层结构中的地上部分,也被一些学者称为金字塔形碑。</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镀金木乃伊装饰布》</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祭司的墓葬莎草纸》</p><p class="ql-block">莎草纸是古埃及人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载体。利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尼罗河三角洲常见的植物纸莎草茎,经多道工艺制成薄片</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类似于竹简的编织物,</span>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纸,据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干燥环境下可保存千年。</span></p><p class="ql-block">这类莎草纸主要用于记录亡灵书等宗教内容,常见于贵族墓葬中。</p><p class="ql-block">*该文物迄今约3295年(截至2025年)的历史,展示了古埃及文明的智慧和技术。该文物为核心展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及装饰配件》</p><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旨在保护木乃伊的头部和上部躯干,确保主人能恢复呼吸和进食等重要功能,最早出现于中王国时期。古埃及人认为灵魂能识别身体,所以面具也起到维持个人特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男孩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面具是代表“脸”这个词的象形文字符号,无论逝者去世时年纪有多大,面具的脸都是年轻充满生机的,表达了古埃及人对复活后恢复青春的期望。</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女性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并非逝者面容的再现,而是古埃及人对来世重生理想化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男性木乃伊面具》</p> <p class="ql-block">《女性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具女性面具呈现罗马风格,表</span>情活灵活现,头部有粉色花环装饰,体现了逝者对复活的期许,帮助灵魂识别身体,确保来世重生。</p> <p class="ql-block">【萨卡拉的秘密】</p><p class="ql-block">萨卡拉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的重要墓区。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乔塞尔梯形金字塔,以及3至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众多不同时期的贵族墓地。自2018年以来萨卡拉不断还有重大发现,是近年来举世瞩目的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展示了中埃联合考古队,近年在萨卡拉地区的最新发现,包含全球首展的彩绘木棺、动物木乃伊,揭示了古埃及神圣动物崇拜,猫 及猫神庙遗址等。</span></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有着悠久的“朝圣”传统,萨卡拉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埃及人打造文化记忆的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3000年的文明中,萨卡拉的造墓活动从没停歇,留下了各个时代的宗教实践和仪式庆典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猫形木乃伊真身》</p><p class="ql-block">这次埃及大展没有带人形木乃伊来上海,但是带来了很多猫形木乃伊,它们的全身被紧紧包裹,还有躺在木棺内的,并附有X光片,令参观者的眼睛和心,仿佛触碰到那神秘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神圣动物崇拜</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后期,国家的分裂、外族的入侵和社会的动荡,加剧了民间对魔法和巫术的信仰,神圣动物崇拜风靡一时。</p> <p class="ql-block">《牛犊卧像》</p><p class="ql-block">牛犊卧像是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的珍贵文物。该展品1962年2月在拉迪姆发掘出土。</p><p class="ql-block">*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猫神巴斯泰特》</p><p class="ql-block">巴斯泰特集狮子与猫的特性于一身,它有危险与温和两面。和其它母狮女神一样,巴斯泰特被看作是太阳神“拉”的女儿、“拉神之眼”的化身,也是与月亮相关的“月之眼”,它用手中的叉铃驱赶恶魔,保护人的生命健康。</p> <p class="ql-block">《绿脸人形棺》</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萨卡拉猫神庙遗址的“绿脸棺”,除了绿色皮肤和假胡须外,死者还佩戴了尼美斯头巾和宽项圈,刻画为奥赛里斯神,象征其死后成神的身份。</p><p class="ql-block">*此文物作为中埃联合考察队考察成果,首次赴海外展出。 </p> <p class="ql-block">《复活的奥赛里斯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赛里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王,</span>他掌管死后的审判,如著名的“称心仪式”把人的心与羽毛放在天平秤上,以平衡与否来决定亡灵能否获得永生。</p><p class="ql-block">他又是农业与丰饶之神:其绿色皮肤象征植物生长,传说他教会人类耕作,代表自然循环与丰收。</p><p class="ql-block">他又是复活之神:被弟弟赛特杀害后经木乃伊化复活,成为死亡与重生循环的化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彩绘普塔—索卡尔木雕》</p><p class="ql-block">该木雕融合了三位神祇:<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塔是孟斐斯的造物神与工艺之神,形象为木乃伊;索卡尔是鹰神。</span></p><p class="ql-block">*埃及萨卡拉考古遗址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用于存放木乃伊</p><p class="ql-block">在萨卡拉发现的大批人形彩绘木棺,是迄今为止埃及发现的最大窖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封存在地下深处,所以</span>从未被盗或破坏,<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像和铭文个性鲜明,</span>文物完整。</p><p class="ql-block">*埃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卡拉考古遗址出土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套娃》</p><p class="ql-block">套娃式人形棺是古埃及新王国晚期的典型葬具,<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层层嵌套设计,</span>由外棺、内棺和木乃伊盖板组成,图案均装饰有咒语和神灵形象。主要用于保护亡者木乃伊并承载来世信仰。</p><p class="ql-block">此次展出的彩绘人形棺套娃出土于萨卡拉遗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在亚洲的首次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我思故我在,世界是内心意识的投射”</p><p class="ql-block">大多数地球人对于生命的态度是喜悦的,对于死亡的态度是哀伤的,几乎所有人都有长生不老的梦想。古埃及人对于死亡却视为一件正常的自然过程,死亡并非终点,而是开启生命循环的过渡仪式。</p><p class="ql-block">他们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身体是灵魂的容器。意识“巴”每晚会离开自己的身体,早上会再回来。灵魂“卡”又会庇佑自己,用木乃伊的形式,保证自己完整的“复活”,通过考验后到达死后的神明世界……</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制金字塔锥》</p><p class="ql-block">金字塔锥是古埃及金字塔的顶石或方尖碑的最顶端,以红、绿、白相间的横纹作装饰,每一面都绘有一位木乃伊形态的神祗。</p> <p class="ql-block">《国王和王后的头像》</p><p class="ql-block">1916年出土,为新王朝时期的雕刻作品,艺术样式呈现出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的雕刻技艺已经图像化了</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时代】</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出生于王室近亲家族,(古埃及王室为保持血统的纯正,常实行近亲婚姻),父亲为埃赫那吞法老,母亲身份存疑(可能是其姐妹或近亲),因家族遗传病导致其部分身体呈现女性化特征。</p><p class="ql-block">他9岁登基君临天下,正是古埃及第18王朝宗教动荡与艺术创新的转折期,他颠覆了父亲埃赫那吞激进的宗教改革 ,完成了一个少年法老对传统信仰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泰普四世(埃赫那吞)巨像》</p><p class="ql-block">他是古埃及第18王朝的法老,<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坦卡蒙之父。在位期间废除了传统的多神信仰,特别是对阿蒙神的崇拜,转而推崇太阳神阿吞,视其唯一至高神,并迁都至阿马尔纳(今埃及中部沙漠地区),建立新都埃赫塔吞。</span>他在统治期间将名字改为埃赫那吞,以推动埃及宗教改革,强调对太阳神阿顿的崇拜。</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泰伊王后站像》</p><p class="ql-block">她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p><p class="ql-block">她出生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娶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p><p class="ql-block">该木箱出自古埃及第18王朝帝王谷,泰伊王后父母墓葬,是由王室工坊制造,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推测为国王夫妇赠予王后父母的礼物,用于存放贵重物品。制作工艺考究,装饰材料珍贵,体现了古埃及贵族,对材质的极致追求。 </p><p class="ql-block">*该文物是古埃及文明大展中的重要展品之一</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巨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法老。原名图坦卡吞(意为“阿顿的形象”),后因恢复传统宗教,崇拜阿蒙神而改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18岁暴亡英年早逝,</span>死因长期争议,包括:遗传疾病、意外或谋杀。他的身世一直处在神秘色彩的笼罩之中。</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陵墓的发现</p><p class="ql-block">特别“埃及”的小男孩与法老的“千年诅咒”</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陵墓被苦苦搜寻了百多年未果,后来居然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1922年,一名负责给在帝王谷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霍华德·卡特</span>考古队送水的小男孩,有一天在现场的工棚旁,不慎打破了水罐,水竟顺着一个隐形的台阶流了下去,出现了一道奇怪的水印,经考古发掘意外地发现,图坦卡蒙已有3300年的墓室入口,竟然隐藏在拉美西斯六世陵墓的下方,更令众人惊喜的是,图坦卡蒙陵墓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唯一没有被盗墓者“光临”,并且保存完整的法老陵墓。从此一个有史以来,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图坦卡蒙的陵墓,掀开了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在墓室外的一个匣子上,人们发现豁然写着令人生畏的诅咒:“谁扰乱了这位法老的安宁,死亡之翼将在他头上降临。”</p><p class="ql-block">后来果然“显灵”,当年参与考古挖掘的成员中,先后有20多人在不长的时间内纷纷死于意外,特别是考古队的资助人卡纳冯勋爵,在进墓后不久,由于弄破蚊子叮咬的肿包,感染败血症去世,据传他当初被蚊子叮咬的面部位置,与图坦卡蒙脸上的伤痕一致,法老的千年诅咒成为了现世报应的依据。</p><p class="ql-block">那个12岁小男孩儿,后来一直在给来参观的人担任“导游”,他没有像一些参与发掘者那样短时间去世,而是罕见地活到了100岁。</p><p class="ql-block">他虽然逃脱了“法老的诅咒”,却没能实现“阶级的跃迁”,尽管他为发现人类历史上迄今最重要、也是价值最高的考古成果立了头功,却没有因此改变命运,只是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靠每天向来往的游客,讨要一点小小的赏钱维持生计,他的故事也因此表现得特别“埃及”。</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考古队,在图坦卡蒙的陵墓中出土了,达5000余件奢华壮观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墓室内,就像一个收藏丰富的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珠宝、家具、衣物、化妆品以及各种兵器,奢华壮观,改写了人们对古埃及文明的认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引发了全世界的“埃及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金棺</p><p class="ql-block">长187厘米,重111公斤,整个棺身由釉面陶瓷制成,分内外两层,内棺为人形,用赤金镶裹表面,配嵌以琉璃质石块和贵重的蓝宝石,是人类历史上最精致的金制品,显示了古埃及人在制造工艺上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黄金面》</p><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折射的,是一个少年帝王未竟的永恒之梦……</p><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重达10.23公斤,饰有鹰蛇神像(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统治权),用高纯度金箔和宝石制成,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埃及工艺和文明的巅峰之作,最著名的文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精美的文物之一、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span></p><p class="ql-block">目前是埃及博物馆镇馆之宝。因其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脆弱性,极少进行国际巡展。</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的原件未在此次出境展之列。</p><p class="ql-block">*上博展出的是等比例复刻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也是大展中的重要展品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黄金宝座》</p><p class="ql-block">宝座高约104厘米,上面镶嵌着黄金、琉璃、银和宝石,椅子两边装饰有羚羊的图案,扶手上雕有护卫神狮子头像。宝座靠背是法老与王后的浮雕像,两人都头戴华冠,表现得十分恩爱。</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黄金宝座的靠面,是法老与王后的浮雕像,两人都头戴华冠,表现得十分恩爱。</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于信仰的永恒追求——阿蒙荷泰普四世(埃赫那吞)、王后“纳芙蒂蒂”?、图坦卡蒙公主形象草图“全家福”。</span></p><p class="ql-block"> *图坦卡蒙母亲身份存在学术争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其生母,是被称为‘年轻女士’的神秘女性,而非此前认为的王后纳芙蒂蒂。</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吞神就是光芒四射的太阳</p><p class="ql-block">他们一家人沐浴在阳光之下,暖和而温馨。可是独享这份光芒的荣耀,需要毅力坚定者的维持。阿蒙荷泰普四世(埃赫那吞),扶持新的信仰,在其统治的10多年里能够被创造出来,加上纳芙蒂蒂3年短暂统治的延续。</p><p class="ql-block">但整个民族的信仰转向,需要更长的时间,一个天然的太阳形象,简单线条组成的抽象概念,无法抵挡已经孕育、发展几百年并已幻化为人形的阿蒙神,以及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复辟。具象的神会比抽象的神更有生命力。</p><p class="ql-block">阿蒙荷泰普四世(埃赫那吞)的陵墓被打开时,墙壁上写有“我见过昨日,我知道明天。”</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王后纳芙蒂蒂》</p><p class="ql-block">——“迎面而来的美人”</p><p class="ql-block">她是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阿肯纳顿(埃赫那吞)的王后。在古埃及的历史上,是最具权力与影响力的女性统治者之一,与丈夫埃赫那吞共同推行宗教改革,频繁出现在神庙壁画和公共仪式中,甚至驾驶战车参与政治活动。</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曾受到女神般的崇敬,她的名字和画像在很多神庙和壁画中出现过,在她30多岁时突然销声匿迹成为历史之谜。1912年,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纳芙蒂蒂的七彩半身像,她也随即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封面女郎,并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头像》</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这个雕像,面部特征与神态气质结合完美,历经千年好像还端坐在你面前。据说1916年出土时,曾被误认是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来被确认为纳芙蒂蒂。</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因为埃及炎热的沙漠气候,古埃及人无论男女都是不留头发的,男士戴假发,女士戴头巾,或者戴帽。</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半身像收藏在德国柏林新博物馆。该文物于1912年由德国考古队在埃及阿马尔奈遗址发现,后被运回德国收藏。</p><p class="ql-block">*上博埃及展中纳芙蒂蒂头像没有标注是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埃及大展,共展出788件珍贵文物,包括图坦卡蒙、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及萨卡拉地区新发现的彩绘木棺等,纳芙蒂蒂雕像是作为核心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埃及人对灵魂不灭、回归现世深信不疑,就像图坦卡蒙墓室墙壁上刻的墓志铭:我看见了昨天,我知道明天。显示他们对于复活的自信及掌握未来的把握。</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乐器和首饰》</p><p class="ql-block">手型响板是古埃及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瓦赛赫项圈》</p><p class="ql-block">此项圈属于公主努布霍泰菩提·赫来得,被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颈处。出土时珠子已经散落,后经修复复原。</p><p class="ql-block">“瓦塞赫”在古埃及语中为“宽”的意思,形象体现了项圈的外型特征,是当时流行的宽领首饰,兼具装饰与宗教象征功能,材质以黄金、红玉髓等制成,两端以鹰隼头装饰固定,由于项圈体积大、质量重,所以背后常有配套的门赫特平衡坠作为配重。</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瓦赛赫项圈也被视为护身符,多见于王室成员墓葬。</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习作》</p><p class="ql-block">带有埃耶王名的费盎司砖、国王头像习作、串珠项链。</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首饰在古埃及具有全民性的影响力。从早王朝时期到希腊罗马时代,无论性别、年龄或阶层,古埃及人都乐于佩戴、展示、交换以及陪葬。</p><p class="ql-block">饰品包括戒指、耳环、手镯、胸饰、项链、冠冕、腰带和护身符等。</p><p class="ql-block">在中王国时期首饰的工艺出现了新的突破,镂空、雕花、凸纹、镶嵌等工艺被大量应用。</p> <p class="ql-block">《塔沃瑟端特王后的黄金串珠项圈》</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门纳特项链》</p><p class="ql-block">门纳特是一种由多排珠子和护身符组成的项链,被视为哈托尔女神的象征物之一。</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黄金花冠》</p><p class="ql-block">花冠由一个金圈和16个玫瑰花饰组成,花瓣上刻有塞提二世和塔沃塞瑞特王后的王名,可能是二人所生的一位小公主的随葬品。</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黄金舍布伊项圈》</p><p class="ql-block">埃赫那吞国王以黄金作为给有功之臣的赏赐,也称为“荣耀之金” ,用黄金珠串组成的舍布伊项圈,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国王自己也佩戴这种首饰。</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个夏天,比38℃天气更火热的绝对是——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古埃及文明,再也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和图片,令人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的文化中,“人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死也是一刹那的事”,“都是一场生命的轮回”,而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人们追求的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长命百岁!在上博古埃及文明大展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两种文明的碰撞!</p><p class="ql-block">纵观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唯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没有断代,在不断融合发展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了5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一切渺小的生灵,宏大的艺术,都沉淀在了历史的长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