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印象主义点彩派创始人修拉

孙根浩(临风浩歌)

<h3>乔治·修拉(1859-1891)(摩纳哥)</h3> <h3>  新印象主义是将印象主义的光色理论推向深化、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一个极端的画派。乔治·修拉(1859-1891)(题图,图1)是其初始的发明者和当之无愧的领袖。这种画派摒弃将各种色彩在调色板上混合,然后作画的传统方法,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以细腻缤纷的原色小点来处理色彩,从而呈现出颜色、色调并列产生的混合效果。这种点彩画远看有立体感,近看则是密密麻麻的色点,因而人们称之为新印象主义,也称点彩派。</h3> <h3>《修拉肖像与他的画作》(尼日尔)</h3> <h3>  修拉的点彩画法,不仅为绘画带来了新的视觉效果,也标志着开启了新的艺术流派。同时,这种独特的手法还使他成为了事实上的图像数字化的先驱。这种基于光学和色彩学理论而产生的绘画技法的革新,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赋予了其作品前所未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也体现了对科学的探索和思考。修拉的作品十分注重色彩、光影和构图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画面视觉效果和谐统一,彰显了他严谨的画风。修拉坚信艺术应该是理性表达和感性体验的结合,应该通过科学方法创造更加美好的画面。他的理念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修拉对于绘画技法的创新,在其后的现代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了现代艺术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h3> <h3>《艺术家的母亲》</h3> <h3>  乔治·修拉于1859年12月2日生于巴黎,父亲是一名干练的执政官,家境殷实,早年生活平静而自在。受业余画家舅舅的影响,修拉从小就对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他16岁时便进入巴黎一所素描学校,学习传统的绘画技法和美术知识。 19岁时,修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巴黎顶级美术学校--国立美术学校,在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弟子亨利·莱曼的门下学习,他接受了正规系统的美术训练,这些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也使他日后成为了印象派画家中唯一真正科班出身的伟大艺术家。</h3> <h3>《裸体小孩》</h3> <h3>《阿曼·让的肖像》</h3> <h3>《阿曼·让肖像与站立的女人》<br>(圣多美和普林西比)</h3> <h3>  当时的巴黎美术界正处在以古典主义为时尚,印象主义刚显示实力的时期。修拉在校期间,除了认真学习素描、解剖学等基础知识外,主要是对传统古典主义作品进行研究,同时还涉猎了古埃及壁画、古希腊雕塑,以及对普桑、安格尔等大师的油画作品进行大量的临摹和深入分析,他画了大量素描,也尝试创作了一些自己的画作。如:《艺术家的母亲》(图2)、《裸体小孩》(图3)体现他掌握的明暗平衡,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地步,并且形成了由学院派发展而来的独特的素描风格。《阿曼·让的肖像》(图4、5)是修拉首次公开展出的作品,入选了官方沙龙画展,其特色是在有纹路的纸上运用孔特笔作画,赋予了作品光度和色调上的和谐,画面上艺术家古典风格的侧姿,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不朽特质,使修拉的素描具有了古埃及作品的遗韵。《黑蝴蝶结》(图6)、《靠在栏杆上的人》(图7)延续了他素描的风格,体现了朦胧神秘的特色。《塞纳河畔》(图8)、《钓鱼者》(图9)则明显可见古典主义画风的痕迹。在《雾中的大运河》(图10)里,修拉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光影处理,完美再现了大运河在弥天大雾中的神秘美感,展现了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象。而《花瓶》(图11)中背景斑驳的竖形色彩,《农场妇女在工作》(图12、13)中画面有规律性的粗犷笔触,《大营港的海景》(图14)中复盖青绿植被高耸突兀的海边礁岩,则彰显了印象派画作笔触明显而强调光色效果的基本特征。 </h3> <h3>《黑蝴蝶结》(法国)</h3> <h3>《靠在栏杆上的人》(吉布提)</h3> <h3>《塞纳河景》</h3> <h3>《钓鱼者》(吉布提)</h3> <h3>《雾中的大运河》</h3> <h3>《花瓶》(吉布提)</h3> <h3>《农场妇女在工作》(马尔代夫)</h3> <h3>《农场妇女在工作》(索马里)</h3> <h3>《大营港海景》(马尔代夫)</h3> <h3>  1879年,巴黎举办了第四届印象派画展,莫奈和德加等新兴画家的作品,从死板的学术规则中解放出来,令修拉倍感惊奇,并由此对印象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年11月,修拉已经无法忍受古板的传统课程,自行离开了国立美术学校,他应征入伍,在布列塔尼海岸的布列斯特服了一年兵役。退伍后的修拉回到巴黎,与朋友开了一间画室,他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地独立探索着自己的艺术实践。</h3> <h3>《阿尼埃尔浴场》(多哥)</h3> <h3>  优裕的家庭条件,使修拉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他喜欢的主题,不必为了作品的销路而去迎合流行的时尚。他在自己的画室努力地工作着,并对光学理论和色彩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884年,他把创新画法的《阿尼埃尔的浴场》(图15)带到巴黎沙龙。这是修拉第一愊主要作品,画作具有3×2米的非凡尺寸,而此时修拉年仅24岁。他以大量小型油画素描和人物研究为基础,描绘了一群工人在塞纳河边放松的情景。在创作的最初阶段,修拉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巴拉耶的十字交叉笔触绘制,后来又对某些区域用对比鲜明的色点进行了修改润色。画作非常重要,它的构图是对盛夏阳光和气氛的完美演绎,证明绘画色彩和表现形式可以用科学方法来表达,标志着修拉艺术之路上一个崭新的起点。然而,此画不但被官方拒绝展出,而且还受到一些批评家的抨击。他们始终认为修拉是一位游戏在画坛的纨绔子弟,修拉的新画法也被认为是“对传统画派的恶作剧”。修拉对此只是淡然一笑,仍然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修拉与其他几位艺术家成立了独立艺术家协会,使得他能够在1884年6月展出《阿尼埃尔的浴场》(图16、17)。修拉的作品在印象派画家中引起了反响,他的画作构图严格,画法既带有印象派的意味,又对印象派飞扬的笔触进行了改革;尤其是他崇尚反传统的前卫意识,赢得了一些印象派画家的好感。他与同行保罗·西涅克(图18 ,修拉素描)成了朋友。后来二人均被公认为点彩派的领军人物(图 19,西涅克作品《井边的女人》)。从此以后,修拉再也没有与官方沙龙有任何来往。</h3> <h3>《阿尼埃尔浴场》(几内亚)</h3> <h3>《阿尼埃尔浴场》(索马里)</h3> <h3>《保罗·西涅克》(修拉素描)</h3> <h3>《井边的女人》(西涅克作品)(几内亚比绍)</h3> <h3>  修拉继续着他对色彩科学理论的研究,他认为印象派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不够严谨和科学,他主张并实践不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是直接用画笔将原色小点排列和交错到画面上,让观众在一定距离内用自己的眼睛去起调色作用。因而,用这种方法作画被称为“点彩派”和“分割画派”。</h3> <h3>《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画作原图)</h3> <h3>  1886年,修拉首次把自己精心创作的《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图20)送去参加第八届印象主义画派展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西涅克说:“展览会人山人海,轰动一时,根本无法见到修拉的作品,因为在他的作品前挤满了人,我根本无法接近。”艺术评论家菲利克斯·费内翁说:“这幅作品是一面旗帜,新风尚的旗帜。”“这是印象派的送终曲,它开创了新印象主义的先河。”新印象主义一词由此诞生。之后,此画又参加了第二届独立艺术家协会画展和比利时前卫艺术家团体画展。这是修拉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也是新印象主义点彩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这幅308.1x207.5mm的巨大画作,描绘了巴黎人周日下午在塞纳河畔大碗岛度假的情景:阳光下的河滨树林间,人们在休息、散步、垂钓,河面上隐约可见有人在划船,午后的阳光拉长了人与树的阴影,充滿秩序感的画面绚烂艳丽而又宁静和谐。</h3> <h3>《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联合国邮票)</h3> <h3>  为创作这幅作品,修拉画了400多幅素描稿和60多幅油画草图,以追求形象的优雅和色彩的准确。几个月来他几乎每天去岛上画素描,然后在画室潜心创作,据说光是点色点就用了一年时间,这样总共耗时两年多才得以完成。画作突破了印象派的固有风格,强调的色彩与光,用点彩法体现。行笔冷静严谨,色彩圆点革命性地替代了印象派未经修饰的粗放笔触;明媚绚烂的自然光线,赋予了作品妩媚的意味。依据科学的色彩学和光学理论,创作出了生动而艳丽的画面,体现了新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精髓。</h3> <h3>《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卢旺达)</h3> <h3>  作品中的40个人物在大碗岛上流连忘返,他们被凝固在画面上,时光仿佛驻足,寂静成了作品的主宰。画中人物没有个性,均被作者简单处理,唯有衣服标明谁是男人,谁是女人。人物形体被画成了几何图形的组合,圆形的帽子和细长三角形的身体,让女人们楚楚动人。打着黑伞的女人身材性感,牵着的小猴子告诉观者,她是花花公子的玩偶而非妻子。静止的人物中,小女孩跳跃的身姿极为醒目,她张开的手臂和舞动的裙角,被作者像剪纸一般贴在了画面上。洒滿阳光的黄色河滩上,刻着人物与树木柔和的影子,下午的时间概念得到了充分的渲染。这幅惊世骇俗的作品连同它的作者,因其绘画技法的改革和发明,而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幅由583万多个约5毫米圆形色点组成的经典之作曾多次被搬上邮票,为方寸之地增添了光彩。如:联合国(图21)、卢旺达(图22)、摩纳哥(题图)、索马里(图23)、几内亚(图24)等。《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这幅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层面,在现代生活中,彩色打印、屏幕成像理论都受到画作中技术和理论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这幅杰作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增进了人类对色彩的认识,从而丰富和美化了人类的生活。</h3> <h3>《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索马里)</h3> <h3>《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几内亚)</h3> <h3>  修拉从小不善言辞,性格内向,但做事专注,绝不轻言放弃。他对绘画色彩艺术的探索也是如此。从他10年绘画生涯中留存不多的作品来看,可以窥见其绘画艺术演进发展的轨迹。如:《坐着的女人》(图25)、《园丁》(图26)、《割草人》(图27)、《破石工人》(图28)等,这些早期画作像是未完成的半成品,其所体现的印象派特征非常明显。</h3> <h3>《修拉肖像与坐着的女人》(多哥)</h3> <h3>《园丁》(马尔代夫)</h3> <h3>《破石工人》</h3> <h3>《割草人》</h3> <h3> 从《塞纳河景》(图29)、《萨姆森堡景观》(图30)、《霍夫勒灯塔》(图31)、《岸边的帆船》(图32)、《翁弗勒尔的夜晚》(图33)、《霍夫勒港的一角》(图34)、《霍夫勒的码头》(图35)、《霍尔夫沃桥》(图36)、《春天,塞纳河上的大碗岛》(图37)、《埃菲尔铁塔》(图38)等描绘室外风景的作品,到《模特背影》(图39)、《站立的模特》(图40)等人物画,可以看出修拉继续自觉地深入进行点彩画法的实验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h3> <h3>《塞纳河景》</h3> <h3>《萨姆森堡景观》(索马里)</h3> <h3>《霍夫勒灯塔》(索马里)</h3> <h3>《岸边的帆船》(刚果)</h3> <h3>《翁弗勒的夜晚》</h3> <h3>《霍夫勒港的一角》(吉布提)</h3> <h3>《霍夫勒的码头》(刚果)</h3> <h3>《库尔夫沃桥》(刚果)</h3> <h3>《春天,塞纳河上的大碗岛》</h3> <h3>《埃菲尔铁塔》(吉布提)</h3> <h3>《模特背影》</h3> <h3>《站立的模特》</h3> <h3>  在标志性的杰作成功之后,修拉还创作了大量的海景画,有正午的、夕阳西下的、晚上的,如:《格拉夫林海峡·菲利浦堡》(图41)、《格拉夫林海峡·朝大海方向》(图42)、《格拉夫林海峡·晚上》(图43)、《春天的拉格兰德贾特塞纳河》(图44)、《本弗勒港入口》(图45)等,这些画作大量运用近似现代像素主义的色点,营造了一种天地辽阔的悲怆意境,迷蒙的画面中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味,给人一种宁静苍茫、悠远梦幻的感觉。</h3> <h3>《格拉夫林海峡·菲利浦堡》(马尔代夫)</h3> <h3>《格拉夫林海峡·朝大海方向》(刚果)</h3> <h3>《格拉夫林海峡·晚上》(刚果)</h3> <h3>《春天的拉格兰德贾特塞纳河》(索马里)</h3> <h3>《春天的拉格兰德贾特塞纳河》(马尔代夫)</h3> <h3>《本弗勒港入口》</h3> <h3>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展出的轰动效应,使修拉声名大振。但面对潮水般的肯定和赞誉,修拉依旧保持了沉默,依旧在自己的画室里潜心创作。修拉后期的杰作,有不少也非常值得关注。如:《摆姿势的女人》(图46、47),画中描绘了三位姿态各异的女模特,似乎呼应了美惠三女神的传统绘画主题。修拉以点彩手法消解人物轮廓和细节,使形体呈现出特殊的光色,模糊的形体与室内环境形成空间的整体性,细小的点彩笔触产生了一种闪烁振荡的色彩效果,体现了他对光色分立和视觉混合技法的深入探索。赞赏者称它是“一幅让美术馆里裸体画像黯然失色的作品。”</h3> <h3>《摆姿势的女人》(几内亚比绍)</h3> <h3>《摆姿势的女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h3> <h3>  又如:《马戏团杂耍》(图48)描绘了马戏团帐篷外吸引路人买票的杂耍表演。画面最右边观众正排队买票;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方,九盏煤气灯一字排开,强化了画面的装饰效果。在朦胧的灯光下, 几个乐手正在伴奏,一个驯兽师(图49,头部)和一个小丑正在表演。戴着各式帽子的围观人群在画面下方,为整个有些严肃的构图带来了几分诙谐意味和节奏感。修拉描绘了一个黑暗笼罩的夜晚,有观众和表演者的喧闹场景,同时又呈现了一种类似古老仪式的庄重氛围。</h3> <h3>《马戏团杂耍》(索马里)</h3> <h3>《训兽师头部与坐着的女人》<br>(圣多美和普林西比)</h3> <h3>  再如:作于1890年的《喧嚣舞》(图50、51),描绘的是一种具有挑逗性和杂耍性的舞蹈,当年流行于巴黎的咖啡厅等娱乐场所。修拉将它的优美协调融入一系列具有装饰性的节奏之中。修拉在表现欢乐时所用的线条都是往上翘的,包括舞者的腿、大提琴、帽子、灯,甚至观众之间形成的结构,全是v字形,形成了一种欢乐的曲线。他认为黄色和红色能给人以快乐,营造出一种喧嚣的气氛。于是他便以此为主色调,哄托了画面既柔和又协调、同时对比还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h3> <h3>《喧嚣舞》(刚果)</h3> <h3>《修拉与喧嚣舞》(尼日尔)</h3> <h3>  大尺寸的布面油画《马戏团》(图52、53),是修拉的最后一幅作品,在1890至1891年以新印象主义风格创作。这幅作品最终没有全部完成,画作现藏于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是唯一存于法国的修拉知名的大型作品,也是修拉第三幅以马戏为主题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位女演员站立在费尔南多马戏团的一匹奔跑的马上,惊险表演的场景。背对观众的小丑正奋力扯开大幕,展示精彩的演出。作品采用细密色点排列,通过轮廓分明的线条构建平面化的图像,舍弃传统的透视原理和明暗对比,人物与环境的空间关系呈现雾化效果。布滿的色点和增加的边框,形成了类似镶嵌画的装饰风格,呈现出程式化的视觉特征,代表了修拉艺术探索的执着延续。</h3> <h3>《马戏团》(法国)</h3> <h3>《马戏团》(阿尔巴尼亚)</h3> <h3>  性格即命运。修拉孤僻的个性致使他的爱情生活神秘而短暂。 1889年他邂逅了模特玛德琳·诺布洛克,修拉曾为她画了《给自己抹粉的年轻女子》(图54、55)。修拉瞒着家人和朋友,在香丽榭道新租了一间画室,与她同居。第二年玛德琳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取了个与修拉颠倒过来的名字:皮埃尔·乔治。尽管孩子已经出生,修拉仍然对家里闭口不谈,直到他临终时,才把玛德琳和孩子托付给家人。</h3> <h3>《给自己抹粉的年轻女人》(多哥)</h3> <h3>《给自己抹粉的年轻女人》(索马里)</h3> <h3>  1891年3月,修拉忙于为下一届独立艺术家协会画展准备作品,延误了感冒的治疗,以致发生病变并迅速恶化,猝然身亡,年仅31岁。准确的病因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说是白喉,也有说是脑炎,莫衷一是。</h3> <h3>  死亡的突然降临遮盖了修拉的光辉。在艺术抗争之路上,充满了修拉对创新的执拗追求。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伟大的艺术家。新印象主义对后印象派、野兽派、纳比画派、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等现代流派影响深远。尽管修拉的一生太过短暂,但他用画笔为作品点彩,也为人生点彩,成就了他极为绚烂的一生,也为美术发展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r><br> (全文完)</h3> <h3> 乔治·修拉名画邮票小型张<br> (几内亚 200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