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松绑赋能,激活治理源头活水

林敏

<p class="ql-block">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政策落地生根的沃土,是感知民生冷暖的神经末梢,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大厦的坚实根基。然而,形式主义的"文山会海"、官僚主义的"责任甩锅",却如无形枷锁,束缚着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迟滞着党中央决策部署抵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根治形式主义顽疾,健全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 松绑,需从"指尖"到"脚尖",搬走无谓事务的"绊脚石"。曾几何时,"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悄然蔓延:层层加码的报表、名目繁多的"打卡"、流于痕迹的留影……社区工作者宝贵的精力被大量消耗在应对"屏幕"要求而非服务"身边"群众上。减负,首先要向这些与主责主业关联度低、实际效果存疑的事务开刀。必须建立严格的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厘清职责边界,坚决砍掉不必要的台账、报表、APP,让社区干部从"指尖"的疲惫中解放出来,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脚尖"的丈量上——多走街串巷访民情,少伏案填表造盆景。当社区干部告别"表哥表姐"身份,才能回归"小巷总理"本色。</p><p class="ql-block"> 赋能,需化"负担"为"动力",锻造担当实干的"宽肩膀"。 减负绝非减责松劲,而是为了轻装上阵,更好地担当作为。破除形式主义枷锁,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创新、去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减法",更要善做"加法"和"乘法"。加法,是加强精准赋能,聚焦社区治理中的痛难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和资源支持;乘法,是畅通上升通道,完善激励保障,让那些在基层一线踏实苦干、实绩突出的干部有奔头、有盼头、有劲头。唯有卸下无谓负担,激发内生动力,社区干部才能挺直腰杆、甩开膀子,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冲锋陷阵。</p><p class="ql-block"> 固本,需建"机制"保"长效",筑牢减负提效的"防火墙"。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依靠稳定、刚性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常态化的督查检查机制,紧盯"文山会海"、"过度留痕"、"责任转嫁"等老问题新变种,露头就打、反复敲打。要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重实干、重实绩、重口碑,坚决摒弃"材料论英雄"、"痕迹定优劣"的歪风。更要畅通基层发声渠道,让社区工作者能直言减负痛点,使制度设计更接"地气",政策执行更顺"民心"。唯有将减负成果制度化、长效化,才能防止问题反弹回潮,确保基层活力持续迸发。</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能血脉相通。为基层松绑减负,就是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清障铺路,就是为民生福祉落地生根培土育苗。让我们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拓展整治成果,搬走形式主义的"绊脚石",锻造实干担当的"宽肩膀",筑牢长效机制的"防火墙",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地当好服务群众的"贴心人",让党的政策春风真正吹遍每一个社区角落,温暖千家万户的心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