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平凉戏曲博物馆开馆迎宾 展览体验文旅新地标启航(多图)

中国秦腔网 马俊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场】秦网廿五(2025)年8月17日,甘肃平凉现场报道 中国秦腔网马俊峰/文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日上午11时许,风和日丽、秋风送爽,平凉戏曲博物馆揭牌仪式在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隆重举行,平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锦,市委常委、崆峒区委书记刘国军出席并共同为戏曲博物馆揭牌,市文旅局局长唐常宁致辞,区委副书记、区长樊对对主持,市文联主席马宇龙,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万红艳出席。平凉市文旅投集团公司部分领导、社会各界人士、新闻媒体一百五十余人,共同见证这一盛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多活动详情动态敬请关注中国秦腔网(www.qinqiang.com)相关平台最新资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中国秦腔网现场获悉:平凉戏曲博物馆位于崆峒古镇“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馆舍分上下两层,此次扩建后面积达到2566平方米,馆内藏有6000余件清代以来的戏服、皮影、木偶、文献等珍贵藏品。新馆增设戏曲展区、皮影展区和表演区,集展览、体验、表演与培训功能于一体,全方位、多维度展示秦腔等西北地方剧种的独特魅力。平凉戏曲博物馆的揭牌,标志着全区首个由政府补助、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专业性、专题性戏曲博物馆正式开馆运营,对推动全区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文脉的鲜活载体,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跌宕与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戏曲文化,彰显秦腔等西北地方剧种的独特魅力,再造崆峒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优势,一级演员、甘肃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蒲虎勤以家族两代人历时数十载精心收藏的戏曲藏品为依托,于2022年在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创办了平凉戏曲博物馆,运行三年,颇受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平凉戏曲博物馆应运而生,历经三年耕耘,在省、市、区三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展馆面积从1036平方米拓展至2566平方米,如今焕新启幕,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为平凉旅游的提质升级注入澎湃动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馆内珍藏自清代以来的戏服、皮影等戏曲文物6000余件,“一馆三区”的立体布局,融观赏、体验、科技于一体:您可漫步展厅赏珍品,可登台体验戏韵流转,更可借VR科技“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戏曲文明的呼吸。这里将呈现“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戏看”的生动生态,让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共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馆内展品济济,古韵盎然。本馆以实物展出为基本形式。戏曲展区陈列的明清戏服精品,工艺独特,华美惊艳,尽显宫廷美学与民间祥瑞的精妙融合,堪称“流动的织绣博物馆”。皮影展区陈列的清代皮影,古色古香,造型生动,沧桑岁月难掩其精微的雕凿和风韵。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庆德堂《游龟山》手抄孤本,以及清代、民国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许多稀见剧本,这些珍贵的戏曲文献串联起中国戏曲的数百年记忆,功能多元、活态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馆借助“一团一班一馆”的运营体系,突破传统展陈模式,打造出“静态展陈”与“动态体验”相融相生的双重空间。在“百姓大舞台”,游客既可观看由专业院团演出的戏曲名段,也可以亲手绘制脸谱、操纵皮影,甚至穿上戏服体验“台上一分钟”的韵味。馆内特设的“戏曲人才实训基地”,每年开展戏曲进校园演出培训,培养出多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金花得主,填补了甘肃在校就读学生戏曲教育的空白。这种常态化演出、戏曲培训和沉浸式体验活动的举办,构建了馆内“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戏看”的文化生态。</span></p> <p class="ql-block"> 科技赋能,数字添翼。本馆紧跟数字化步伐,积极探索“非遗+科技”模式,利用VR、AR技术开发“虚拟戏服试穿”系统,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清代戏服的穿戴与表演;通过数字展馆、抖音、快手、小程序、公众号等平台开展“云端戏剧”直播,线上覆盖超千万人次。馆内数字体验区还引入“虚拟戏台”,结合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经典剧目,对部分藏品进行三维建模,实现了文物的永久数字化保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古芳华,如梦似幻。戏曲韵律,历久弥新。这里不仅是解码中国戏曲美学的密钥,更是西北戏曲的标本库。愿每一位观者,都能在鉴赏锦绣衣冠、体味乡音乡愁间,感受到中国戏曲“美善合一”的美学品格,触摸到中华文明“以戏载道”的精神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同时依托崆峒区戏曲人才实训基地,联动平凉德韵文化传媒公司,设立戏曲培训区深耕人才培养。近年来,学员们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等赛事中屡获佳绩,为传统戏曲注入青春活力。一级演员蒲虎勤表示,年轻一代以现代审美重构戏曲经典,通过沉浸式编排与数字化表达推动创造性传承;博物馆则整合非遗技艺传承、戏曲教育与社会文化服务和培育人才,通过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为传统戏曲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共谱戏曲文化传承新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