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大环游,西北异域风情

冬爷

<h1><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行(二十)青海篇(1),甘肃篇(2)2025年8月22日到30日</b></h1> <h1><b>第一天行程:到达西宁</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参加的旅行团原定从兰州出发,为了能少走一段路,也为了能有时间在西宁市区好好游览,我们选择了提前一天到西宁,这样可以有一天时间好好看看西宁市。第二天待旅行团途经西宁时再上团。可是实际上这个团大多数游客都选择了西宁上下团。只有四个游客选择了西宁上团,兰州下团。没有游客选择兰州上团。所以这个团从西宁出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到达西宁机场。西宁机场非常之大,我们下了飞机走了将近二十分钟才到行李传送带。我们走到时,行李早就出来了,在传送带上空转。</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取行李处有一打卡点。顺便打个卡。夏都西宁我是第一次听说。</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机场里弥散着一股淡淡的牛羊肉味。给人一种进入穆斯林世界的感觉。到了酒店一进大堂这种味道更浓。</b></h1> <h1><b>西宁海拔2000多米,属于高原地区。气压不足,小食品包装袋鼓起。</b></h1> <h1><b>第二天行程:西宁一日游</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站东关清真大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上去很气派。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最大清真寺,融合汉、藏、伊斯兰风格。</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进门后有一个大院, 有很多大伞,估计是人多祷告室内容纳不了时可以在室外撑伞,在伞下祷告。</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祷告大厅门外</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下南关街,从东关清真大寺漫步几分钟即到。可于此体验西宁回民的烟火气,酿皮、甜醅、羊杂汤等均值得一试。走过下南关街到处可闻到浓烈的牛羊肉味,我才明白之前在机场和酒店闻到的味道来之何处。</b></h1> <h1><b>第二站:青海省博物馆</b></h1> <h1><b>下面几个展品都是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彩陶靴:1989年出土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柳湾墓地,为辛店文化陶器的精品,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成熟的靴子的造型,其出土反映当时的鞋靴制作工艺已经很先进,为我国研究古代先民手工业、社会风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七星纹铜镜:1977年出土于海南州贵南县尕马台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面铜镜,将我国铜镜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镜背弦纹与三角纹疏密有致,单范铸造工艺原始而珍贵。</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匈奴狼噬牛金牌饰:出土于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是战国时期匈奴文化遗物。纯金制作,用浮雕的方法表现出山峦、森林、狼、牛等自然形态,反映了北方匈奴文化进入河湟流域,与羌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 </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永乐铜鎏金观音像:原收藏于青海乐都瞿昙寺,是明成祖朱棣赠送给瞿昙寺活佛的礼物。观音站立在莲花座上,姿态呈“S”形,饰物繁琐华丽,通体工艺制作精细,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永乐宫廷铜造像。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鸾凤铜熏炉盖:1977年出土于大通上孙家寨汉墓,是一件做工非常精湛的青铜器。一只鸾凤单足立于炉盖顶部,似要腾空跃起,展翅而飞,分铸合接而成,制作精美,是集艺术与实用为一体的精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午在西宁交通巷吃西宁特色餐,炕锅牛肉。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炕锅。这是回民的典型吃法。其实就是把牛肉放在铁锅里烤煮。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太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店铺门口放着几口大锅,里面煮着都是大块牛羊肉。这就是西北民族特色,大锅煮肉。大口吃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站青海藏文化博物馆,这是中国最大的藏文化博物馆,比西藏博物馆还要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正面看上去很气派。博物馆也很大,要广角镜才能全部照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侧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大厅</b></p> <h1><b>重点欣赏世界最长唐卡</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海藏文化博物馆里的世界最长唐卡名为《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 。堪称世界奇迹。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唐卡上卷全长618米,宽2.5米,画面达1500平方米,重量达1.5吨,由700多幅唐卡组成,包含18万3千多个人物,上下两边缀饰的堆绣图案多达3000多种。1999年12月被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其下卷全长410米,宽2.5米,于2019年完成主题绘制,2024年完成堆绣缀饰、装裱工作 。上下卷合称“千米唐卡”,全长1028米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唐卡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于1980年着手策划,他先奔赴各地搜集资料、调查考证,请专业人士对设计稿进行指导,之后于1999年组织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和云南五省区400多位藏、蒙、土、汉的学者、专家、工艺美术师,共同绘制了4年完成上卷。下卷则从2005年开始策划,2013年正式启动绘制,2024年全面完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唐卡把藏族的历史渊源、宗教传承、文化艺术、医药卫生、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生活习俗等内容系统地串联起来,堪称是藏族的“百科全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唐卡采用金、银、珍珠、珊瑚、玛瑙等珍贵矿物宝石与藏红花、大黄等名贵植物制成的纯天然颜料绘制,在保存条件适宜下可以永不褪色。画作笔法细腻,既有鲜明个性,又能相得益彰,既最大限度保留了藏族传统艺术绘画技法,又适当吸收了中国画、西方油画等画种的技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整幅唐卡因为太长,没法直线展开,只能屈面展开弯弯曲曲地蛇形展出。就这样,该唐卡占据了很大一个展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视频:唐卡局部长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是随手拍下的唐卡上的画。每一个都精妙绝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如此之大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宁一日游下来 ,有三个想不到。想不到西宁夏天如此凉爽。西宁大街两旁的大楼上基本看不到空调。出租司机告诉我们,西宁用不着空调。西宁号称夏都名副其实。西宁的大街和建筑物外观都很整洁。城市规划很整齐,街道很宽敞。西宁的两个博物馆都很不错。一个相对落后省份的博物馆如此大气,宏伟也是我没想到的。西宁真的给了我们很多惊喜。</b></p> <h1><b>这是我们乘坐的大巴,位子很宽,每排只有三个座位,感觉有点像飞机上的商务舱。这样坐长途也不太累。</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们此次青海甘肃环游的导游。西宁人。姥姥是藏族人。他有四分之一的藏族血统。看上去也有点像。小伙子人不错。知识面也很广。他是中级导游。大部分的导游都是初级导游。就是有点小脾气。途中讲解时看到有人睡觉不听他讲就不高兴,停下不讲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甘环游路线图:西宁—门源—峨堡古城驿站——张掖七彩丹霞——张掖—嘉峪关—大地之子——海市蜃楼•无界——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敦煌——黑独山.胭脂山—冷湖石油基地遗址——翡翠湖——德令哈—茶卡天空之境盐湖——青海湖--金银滩草原达玉部落——塔尔寺——西宁---兰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张图看上去更直观一些。我们基本是按这张图绿线走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次青甘行走的路线非常特别。从西宁出发先是穿过祁连大草原进入大名鼎鼎的河西走廊。从古至今,河西走廊孕育出了多少故事。从张骞出使途径河西走廊,唐僧西行取经走的也是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核心路径也是河西走廊。佛教当年也是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行程的第四天从张掖出发,沿着河西走廊一直向西驱车600多公里走完了河西走廊的核心路段,一直到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城市敦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六天的行程最辛苦。我们从敦煌出来在最后一个服务区塞克斯买了氧气瓶后进入柴达木盆地边缘的无人区,在无人区走了几百公里虽然没有看到什么军事基地,可是途中两次检查站的严查总会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西宁出来途经祁连大草原时和从敦煌出来进入无人区后我们的行程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活动。高原反应一直伴随着我们。这对已过古稀之年的我们确实是一种挑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天行程: 西宁—门源——峨堡古城驿站——张掖七彩丹霞——张掖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乘车赴张掖,途中经过西北地区主要油料产区--门源县【车览万亩油菜花】(季节性景观,只有每年7 月才能看到,其他月份没有)每年的7 月是油菜花开的季节,西起青石嘴、东到玉隆滩、北到与甘肃交界的冷龙岭、南到大坂山,油菜花绵延几十公里,整个门源变成一片金色的海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门源油菜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门源种植小油菜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小油菜的发源地。截至2014年,连片种植面积达50万亩,西起浩门河畔的青石嘴,东到大通河畔的玉隆滩,北到与甘肃省交界的冷龙岭,南至高峻的大坂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门源油菜花北依祁连山,西起永安城,东到玉隆滩,南邻大坂山,绵延上百公里,宛如金黄的大海,在高原深蓝的天空下,与远山近水、村落人家相辉映,近看远观皆为美景。紧靠门源花海的是中国最美牧场之一的祁连山牧场,浓郁的西部藏区牧场风光与油菜花海相互交织、衬托,形成独特的风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佳观赏期一般为7月5日至25日,最佳花期是7月10日至20日。2025年因气候原因,最佳赏花期为7月4日至18日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门源油菜花先后获得“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全球十大绝美花海”等荣誉称号,每年7月18日至25日举办的门源油菜花节,已成为省内外颇有影响力的节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是在8月23日经过门源。油菜花均已谢了,很遗憾没能看到这花海盛况。只能在门源高速服务区休息一下,看看曾经的油菜花田,做一下想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门源服务区。在花海牌子下打个卡。</b></p> 门源花海(网上照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前往【峨堡古城驿站】。在这里吃午饭,休息。这是专门为游客设立的一大片休息区。游客可以在这里吃午饭,休闲一下。体验一下藏民的文化生活。其实主要是设法增加藏民的收入。应该说是一个扶贫项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峨堡古城驿站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峨堡镇G227国道旁,是青甘大环线的重要节点和祁连山大草原旅游的服务枢纽。驿站融合了丝路历史文化、藏乡民族风情与壮美草原风光,游客在此可感受千年丝路的沧桑变迁和当地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驿站入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驿站里布置了一些有趣的小景点供游客拍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驿站休息了约两个小时后,我们继续前行,约半个小时后通过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然后沿河西走廊前往【张掖丹霞地质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掖七彩丹霞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肃南县境内 ,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高度复合区。主要发育于1.35亿年至6500万年的白垩纪“红层”,由厚层砾岩和砂岩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色彩有红、黄、橙、绿、白等多种,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冠绝全国,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区内有七彩云海、七彩仙缘、七彩锦绣、七彩虹霞、卧虎峡、七彩敖河和万象土林谷等7处观景点,有神龙戏火、灵猴观海、众僧拜佛、神龟问天等景观30余处。其中,七彩云海台是面积最大最核心的观景台,七彩虹霞台是观赏日落的最佳地点,也是网红打卡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丹霞地貌先后荣获世界十大地理奇观、全球最刻骨铭心的22处风景之一、全球25处梦幻旅行地之一、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美外景拍摄地等荣誉,还是“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丹霞地貌出来后游览有着“梦回丝绸之路,一结千年文化“之称的【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小镇集中展示古丝路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河西美食、西北古建、河西精美手工制作、农耕文化,是集旅游接待、休闲观光、影视文化创作为一体,可自行自费品尝正宗的西北特色手工美食、体验富有民族特色的本地民俗及人文历史。 </b></p> <h1><b>丹霞口旅游文旅小镇 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西北地区较大的特色文旅小镇 。 采用徽派建筑与西北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方式,石墙灰瓦、飞檐斗拱,既有南方的婉约秀丽、玲珑精致,又具西北雄浑粗犷的豪迈气势。</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其实就是一个人造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天行程: 张掖——嘉峪关——大地之子——海市蜃楼•无界——敦煌 </b></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从张掖到敦煌我们走就是河西走廊的主干道。也是中国最长的高速公路,连霍高速</b>(4300公里)<b style="font-size:22px;">,中的一段。一路上我们可以亲眼目睹河西走廊的状况。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河西走廊庄稼茂密,一片生机。在水源缺乏之处,河西走廊则是一片荒芜。总体来说整个河西走廊是一块风水宝地,养育着当地的人民。</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河西走廊沿途风光(水源充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河西走廊景色(水源缺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站是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城楼】,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臂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链锤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部,是明长城西端起点,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征虏大将军冯胜选址并主持修建,历经168年修筑完成。它是明代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雄关,历史上曾是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关隘,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城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以及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城墙高10.7米,周长640米,以黄土夯筑为主,辅以砖石加固。关城内保留有箭楼、敌楼、角楼、游击将军府等军事设施,以及文昌阁、关帝庙等文化建筑,体现了“文武相济”的设计理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长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林则徐、左宗棠等历代文人在此留下了壮丽诗篇,“定城砖”“击石燕鸣”等民间传说赋予关城神秘色彩,它承载着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嘉峪关全景俯瞰图(网上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进入嘉峪关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嘉峪关西门,也是嘉峪关最雄伟的关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嘉峪关城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照”一词的起源确实与古代嘉峪关等关隘的通关凭证直接相关,并非“过关之后看关”,而是过关时所持的“官方通行证”,其功能与现代的护照、签证类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代出入关隘需向守关官员出示名为“关照”的文书,上面注明持证人的身份、出行目的、通行范围等信息,经查验无误后方可放行。这种“关照”作为通关的官方凭证,是“关照”一词最初的核心含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着语言演变,“关照”的含义逐渐从具体的“通关文书”扩展为抽象的“关心、照料”,但它最初作为“古代护照”的功能,确实与嘉峪关等古代关隘的通行制度紧密相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 。该府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其前身为明正德元年所建的分司,隆庆年间改置为守备公署,清康熙三年嘉峪关改设游击,遂将守备公署改为游击将军府,后历经多次修缮,1987年在原建筑基础上恢复修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42 年,林则徐被贬新疆伊犁,途径嘉峪关时创作了《出嘉峪关感赋》 。毛泽东向来喜爱手书古诗词,对林则徐的这首诗尤为欣赏,也曾进行过手书,并且据说在其手书的百幅真迹里,只有书写此诗时有“毛泽东”三字落款 。如今保存在中央档案馆的毛泽东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被刻在了嘉峪关关城处竖起的巨大石壁之上,从而形成了这一特殊景观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后乘车赴敦煌,途径瓜州休息站。这里并不是官方设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而是当地政府给瓜州农民设的一个扶贫点。让瓜州农民在这里销售一些当地特产。政府要求旅行社带路过的游客到这里上厕所,随便买一下老乡的土特产。我们也在这里买了一些牛肉干和其它小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瓜州的戈壁滩上有一些大型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汉武帝头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瓜州戈壁滩上的汉武帝雕像《汉武雄风》是由青年雕塑家张万兴创作的。该雕塑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采用3D扫描和数字技术,分块雕刻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展现了汉武帝一统江山、胸怀万里的豪迈气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地之子》是位于甘肃瓜州县戈壁滩上的大型户外主题雕塑作品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于2016年创作,长15米、高4.3米、宽9米。该作品采用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3D扫描获取模型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雕塑主体为趴伏在地、恬然入睡的巨大婴儿形象,寓意人与自然生命共生、和谐共存。作品以粗犷的红砂岩展现婴儿的稚嫩本真,与广袤戈壁情境相融,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情境融合的观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项目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美术创作资助项目,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国马尔卡斯腾美术家协会、瓜州县政府、德国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共同协作建成,完成后的作品无偿捐赠给瓜州县政府,并在瓜州县红山坡戈壁滩之上永久放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地之子(网上照片,因人多无法拍摄,只能从网上下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面只能拍个局部,还得用软件消除里面的人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正面人太多,只能到背面拍张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大地之子不远处有一个【海市蜃楼】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市蜃楼雕塑”是指位于甘肃瓜州的《无界》雕塑,它是“海市蜃楼计划”的主题雕塑 。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设计制作,采用200多吨超标准加厚不锈钢管材搭建,总长60米、宽45米、高21米,约30000个扣件连接而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创作背景以丝路文明为创作背景,以榆林窟盛唐经变画中的建筑样式为蓝本,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图形纹样、书法文字艺术等多种艺术理念,用视觉语言向世界传达千年丝路精神与文明的延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雕塑有效利用沙漠光照和风力充足的特点,将海市蜃楼这座空中楼阁,以实实在在的材质和形体构筑在沙漠之上,由于光线不断地变化以及风力的作用,会在大漠中产生众多迷人的影像,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效果,如同真实的海市蜃楼一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为下雨,我们没有走到《无界》雕塑边上。只是在远处用长焦拍了几张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天行程: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敦煌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站游览【鸣沙山月牙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五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边缘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鸣沙山,汉代称神沙山、沙角山,魏晋时始称鸣沙山。其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山形环弯,宛如古埃及金字塔。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在晴朗天气,即使风停沙静,山体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远传数十里,当游人登山下滑时,山体也会发出嗡嗡隆隆的鸣声,音量最高可达83分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月牙泉,汉代时称沙井,唐代时称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水质甘洌,内产有珍稀的铁背鱼和中药材七星草。其奇特之处在于虽地处大漠戈壁,四周被沙山环绕,但千百年来泉水从未被流沙掩埋,也始终没有干涸。这是因为月牙泉四周的沙山形成环形山洼,风进入泉区后形成上升旋风,把流沙带上山顶或抛向另一侧,同时月牙泉处于党河洪积扇和西水沟洪积扇两个扇间洼地的中心地带,有地下水径流补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月牙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鸣沙山景区提供穿唐代服装拍摄敦煌造型古装像。很多女孩都在这里盛装拍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月牙泉边有一处庭院阁楼。主阁楼上挂着一块排子,第一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鸣沙山下来后到敦煌市区吃唐宴。说是享受一下唐朝时最高级别的宴会氛围。每人400元。说是有十三道敦煌名菜,吃饭期间有穿敦煌壁画服装的美女表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敦煌唐宴是融合了美食与表演的特色盛宴,它以独特方式呈现出敦煌的地域文化与唐代饮食风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唐宴往往有着丰富的表演内容,不少场地的舞者会化身飞天、供养人等形象,演绎反弹琵琶、胡旋舞等经典舞蹈,还会有基于《五百强盗成佛图》等敦煌壁画故事改编的舞蹈节目呈现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菜品通常将敦煌本地特色食材和现代烹饪技艺结合,例如有赤玉生香烤羊、瑶池抱雪鱼羊汤、戈壁滩羊等肉类菜肴,也有像藻井甜点、九色鹿甜品等造型精美的点心 。一些唐宴还会提供驴肉黄面、合汁、榆钱饭等敦煌非遗小吃菜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唐宴现场。游客围坐在三面。中间是表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道菜是汤。这个汤碗,晶莹剔透,就像是一个高端艺术品。我原来想,这种流水席,味道不会好到哪里去。菜一道道上来后感觉味道真是好极了。我不记得一共有多少道菜,但是每道菜都很好吃。虽然有点贵,但也算物有所值。表演也算精彩。</b></p> <h1><b>视频:唐宴席间表演</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吃的很满意。</b></p> <h1><b>视频:唐宴席间表演</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后有个互动项目。邀请观众上台学习敦煌舞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加互动可得一个布骆驼作为奖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表演完后与演员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午参观【莫高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丝路明珠”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据唐代“李君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高僧乐僔开创了第一个洞窟,后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11个时代,历时1000多年不断营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均有彩塑或壁画,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大部分没有壁画和塑像,主要是古代僧侣生活、修行窟以及埋葬僧人遗骨的瘗窟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唐宋木构窟檐建筑5座。壁画内容丰富,题材有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经变画等七类,反映了古代社会现实生活,被称为“墙壁上的博物馆”。彩塑题材主要有佛、菩萨、弟子等,早期受印度、西域影响,隋唐后体现中国化、写实化倾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现藏经洞,出土公元4—14世纪的文书、刺绣等文物5万余件,世称“敦煌遗书”,为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已成为国际显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实行单日游客承载量限额管理 。其中,常规参观门票单日限额 6000 张,应急参观门票单日限额 12000 张 。每天仅限18000人参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常规票包含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影以及 8 个实体洞窟参观,应急票则仅含 4 个实体洞窟参观 。作为旅行社的游客,我们拿到的是应急票,只能参观4个洞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个洞窟为96号洞窟。我们根本没有时间站下来好好观赏,实际上只是排着队走进洞窟,马上又排着队走出来了。在洞窟里待得时间不到1分钟。就这样,外面还排起了长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96洞窟剖面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96号洞窟大佛(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敦煌莫高窟第96窟内主要展示有一尊高35.5米的巨型弥勒佛像,这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也是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俗称“北大像”。佛像采用石胎泥塑的方法建造,先在砂砾岩崖壁上凿刻出大体轮廓,然后用草泥垒塑,再用麻泥细塑,最后敷彩上色。该洞窟初建于唐延载二年(公元695年),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层楼”高45米。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个洞窟是130号洞窟。主要展示了大型佛像、精美壁画等内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窟内塑有一尊倚坐弥勒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第二大佛像,被称为“南大像”。佛像雄伟的身形倚崖而坐,双腿下垂,两脚着地,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头部微俯,双眼微合下视,略含笑意,神情庄重慈祥。古代匠师有意放大了头部的体量,佛头高达7米,以解决礼佛者仰视大佛所造成的头小体大的视差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0号洞窟佛像(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窟内残存壁画面积1558平方米,窟顶为北宋时期的浮塑团龙华盖藻井,西披绘佛光火焰,东、南、北披团花图案。南、北壁上方现存飞天5身,每身长达2米左右,是莫高窟体形最大的飞天。南、北壁飞天下方中部各画一身高达15米的胁侍菩萨,也是莫高窟最大的菩萨尊像。此外,甬道南壁绘有《都督夫人礼佛图》,是唐代供养人画像中规模最大的一幅,共12人,前3人为主人,后面9人为奴婢,展现了唐代的服饰、妆容和社会风貌;甬道北壁则有晋昌郡太守乐庭瓌等供养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督夫人礼佛图(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个洞窟是148号洞窟,排队的人也最多。里面是一尊大卧佛。旁边还有很多弟子。这画的是释迦摩尼临终前的情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第148窟位于窟区南端,是盛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陇西望族李大宾所建的涅槃窟,后经晚唐、西夏、清代重修 。该洞窟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涅槃佛像:主室中央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涅槃像,头南脚北,面向东方,右胁枕手,累足横卧,身长14.40米,是莫高窟第二大涅槃像。在涅槃像身后还塑有多身菩萨、比丘、天人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涅槃经变画:这是洞窟的重要看点之一,围绕涅槃像,横贯南、西、北三壁,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一幅涅槃经变。画面高约2.50米,总长度23米,全部画面分为10组,66个情节,出场五百多个人物与动物,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后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如释迦临终前说法、涅槃、送殡、荼毗、八王分舍利等场景,且有66条墨书榜题辅助解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他经变画:主室东壁有“药师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南、北壁有“弥勒经变”,甬道顶部有“报恩经变”“天请问经变”等,这些经变画内容丰富、绘制精细,所描绘的建筑构图复杂,背景山水透视关系处理技巧成熟,均为莫高窟各同类题材中尺寸最大者或最早出现的创新题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8号洞窟内景(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个洞窟是138号洞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138号洞窟开凿于晚唐,有五代、元、清等时期的重修痕迹,主要展示了洞窟建筑形制、塑像、壁画等内容,具体如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洞窟形制:为覆斗顶形,设中心佛坛,坛上背屏连接窟顶。前室顶中部为清代加建的木构平顶,南端晚唐画六臂观音一铺,北端覆斗顶形,窟顶是茶花井心,四披画千佛。甬道为盝形顶,顶部中央绘制千佛变,南、北披各绘制药师佛立像十四身,南、北壁为元代绘制的供养菩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塑像:中心佛坛上有晚唐塑坐佛一身,清代重修,其余的送子娘娘等十二身、六臂观音一身、胁侍二身完全是清代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壁画:窟顶藻井绘制茶花井心,藻井与四披绘制垂幔卷草,四周环绕伎乐飞天,四披绘制千佛,千佛中央画说法图共四铺。西壁绘制药师佛一铺,南、北侧绘制赴会菩萨,下方是屏风十八扇,各画弟子、菩萨。南壁西起绘制楞伽经变、金刚经变等经变画共五铺,经变画下面绘制立佛、地藏等像。北壁西起绘制金光明经变、报恩经变等经变画共五铺,经变画下面绘制药师佛、弟子等像。东壁门上绘制安国寺尼智惠性等男女供养人共十身,门南绘制维摩诘经变一铺,门北绘制报恩经变,下部均有女供养人画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外,该洞窟又被称为“阴家窟”,东壁下部、南壁下部东侧和北壁下部东侧绘有近六十个与真人等高的供养人画像,体态丰腴,衣着华丽,是晚唐人物画精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0号洞窟内景(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晚上观看大型沉渗式和行进式演出“乐动敦煌”。这个演出前半部分是行进式的,观众边走边看,演员会出现在你的中间,或者会突然从你的旁边冒出来。如果对剧情不是很熟悉,会有些不知所措。</b></p> 进场前在大厅和演员互动 <h1><b>视频“乐动敦煌”表演片段</b></h1> <h1><b>视频“乐动敦煌”表演片段</b></h1> <h1><b>视频“乐动敦煌”表演片段</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六天行程:敦煌—黑独山.胭脂山—冷湖石油基地遗址—翡翠湖——德令哈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天的行程是我们整个青甘行程中最辛苦,也是最奇特的行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敦煌出来后不久我们就来到高速公路上最后一个服务区,阿克赛服务区。过了这个服务区我们就要进入无人区。这就意味着后来驾驶的几百公里途中不再有服务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无人区景色,一望无际的戈壁几乎寸草不生。荒凉到极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司机驾驶3个小时后必须休息。因为没有服务区,只能就在无人区的戈壁滩上停车休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上游览新晋网红景点【黑独山.胭脂山】。黑独山景区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是一个以其独特的黑色雅丹地貌和荒凉孤寂的景象而闻名的自然景观。这个地方被誉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以其极致的荒凉、孤寂和冷艳著称。黑独山的山体主要由黑色的大块石子组成,这些石子是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和氧化作用形成的,给人一种荒凉、孤寂而又冷艳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月球表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胭脂山--是黑独山区域的一部分,其山体因富含氧化铁等矿物质,在风化作用下呈现出粉红至淡红色的迷人色调,与周边的黑色戈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宛如一幅生动的戈壁天然水墨画。胭脂山的地貌融合了丹霞与雅丹的精髓,山体在风化和强日照的作用下,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粉色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黑独山俯瞰图(翻拍照片)</b></p> <h1><b>视频:黑独山</b></h1> <h1><b>胭脂山</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胭脂山是黑独山的一部分。岩性为湖相环境形成的干柴沟组沉积岩,因富含氧化铁等元素,经长期风化侵蚀后,形成以粉红色为主的多彩地貌,远观如天然调色盘,因此被网友称为“戈壁彩虹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认为,和黑独山相比,胭脂山基本可以忽略。这座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称之为胭脂山有些勉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冷湖石油基地遗址】位于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无人区脚下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它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这里曾经是一座因石油而兴起的繁华工业小镇,后因油田资源枯竭,逐渐衰败为一处荒废的建筑群。我们没有时间进去看,只在远处看了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冷湖石油基地遗址(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前往大柴旦参观【翡翠湖】。大名为大柴旦湖,由于所含矿物质浓度不同,湖水呈现出深绿、墨绿、翠绿,宛若镶嵌在大地上的一块块翡翠,湖水辉映交替、晶莹剔透,当地人称之为“翡翠湖”。站在湖边,宛若镜面般的湖面倒影着蓝天白云和皑皑雪峰,宛如仙境。“翡翠湖”属硫酸镁亚型盐湖,是海西州第三大人工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翡翠湖出来还要开车2个小时才能到达德令哈。这天从敦煌早上5点半出发,一直到晚上十点才到酒店,是我们此次行程最辛苦的一天。为此我们取消了计划中的甘南行程,只保留乐宁夏行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七天行程:德令哈—-茶卡——青海湖沿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餐后前往茶卡,参观有中国版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茶卡盐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盐湖平均海拔3059米,湖面面积105平方千米,景区面积30平方千米,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它属于天然结晶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化学沉积主要以石盐为主,盐层厚度通常为4-8米,最厚为10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亿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使地区抬升形成青藏高原,部分海水积留在低洼地带,海水大量蒸发盐类沉积,逐渐演化成盐湖。大约10-13万年前,茶卡盐湖还是外流湖,后因构造隆起变为内陆咸水湖,因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湖水减少,盐分饱和,形成如今的盐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白天,湖面卤水反射,形成“水映天、天接地、人在湖间走,宛如画中游”的“天空之镜”景观;夜晚,星空与湖面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的夜空之镜”,是中国首家最美星空拍摄基地。景区内还有世界最大的户外盐雕艺术群,以及小火车、盐文化馆等景点,游客可乘坐小火车穿梭盐湖,参观盐雕,了解盐文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茶卡盐湖是中国盐文化发源地之一,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至今仍在开采,是中国第一个绿色食品盐生产基地。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景区会举行祭湖仪式,这一仪式已持续240余年,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里可以租一双套鞋,穿上后可以走进盐湖。盐湖的水约30厘米深。人可以站在水中照像。如果风平水静可可以照出漂亮的倒影像。如果天气好,蓝天白云则可反射到湖中形成天空之境。可惜我们去那天虽然天晴,但是阴天,湖面上有微风,导致水面波动,形不成倒影。</b></p> <h1><b>视频:茶卡盐湖</b></h1> <h1><b>盐雕</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表现茶卡盐湖在好天气时的美丽,我在景区翻拍和从网上下载了几张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翻拍照片</b></p> <p class="ql-block">翻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网络照片 网络照片 <h1><b>吃过午饭后前往青海湖二郎剑景区。</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视频:青海湖畔景色。我们沿着青海湖开了很长一段时间。一路上牛羊成群,在青海湖畔安静地吃草,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是青海湖的主景区,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109国道旁,因形似一柄插入湖中的长剑而得名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青海湖东南部,距离西宁约151km,因此也被称为151基地,是青海湖旅游开发最早、设施最完善的区域,也是唯一可以进入青海湖湖面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有绵延数公里的天然沙滩,湖水清澈碧绿,四周雪山环绕,晴天时蓝天白云倒映湖中,景色优美。青海湖的蓝带着高原特有的纯粹与深邃,随光线变幻出不同层次的色彩,清晨是澄澈蓝,正午是蒂芙尼蓝,日落时则镀上鎏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景区内有观鸟台、观鹿园、观海桥、观海亭等观赏区,码头广场、“吉祥四瑞”雕塑等休闲区,还有民俗博物馆、标本馆、藏族部落等充满藏族特色的展馆和建筑。此外,湖中还有建国后151鱼雷基地的遗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游客可以乘坐游轮或快艇游湖,体验水上的“速度与激情”;也可以乘坐热气球极目远眺,俯瞰湖光山色;还能在半岛上体验沙滩摩托车、驼队骑行等沙漠探险项目。</b></p> <h1><b>视频:青海湖二郎剑景区</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八天行程:青海湖沿线--金银滩草原达玉部落---塔尔寺---西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达玉部落民俗村景区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达玉部落是位于青海金银滩草原的一个藏族游牧部落,系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环海八族”之一 。达玉部落原属夏茸尕布活佛的“拉德”,是由不同地域的藏民族群体汇聚形成的土著游牧部落。其下属的七个部族原属不同部落、不同地域,因藏传佛教以及宗教领袖拉茂夏茸嘎布活佛的缘故而组合到一起,后经过长时期的整合形成现今的达玉部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中央决定在金银滩草原建设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达玉部落的1700多户6900多名牧民为此离开了世代生息的家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在当地,搬迁到基地的外围,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达玉部落文化融合了藏族民俗文化、宗教历史文化、游牧文化、草原文化等 。其婚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自恋爱起始,历经提亲、订婚等多个环节,已荣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此外,部落内还有白塔、玛尼石、转经筒、经幡等宗教文化元素,以及体现游牧生活的久瓦墙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达玉部落后裔洛桑尖措创办海北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了达玉民俗村景区。景区集特色餐饮、住宿、民俗展示、草原观光等为一体,还建有中国最大的环青海湖自行车旅游服务基地,提供单车租赁、专业领队等服务。此外,民俗村还举办过“风马音乐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国营二二一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 。如今该基地已全面退役,并改名为西海镇,成为了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达玉部落又重新迁回金银滩草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牛粪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就在这金银滩草原上还发生过一段歌王王洛宾的爱情故事并创作了歌曲“在哪遥远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9 年,王洛宾受邀参与电影《民族万岁》的拍摄,他跟随摄制组来到青海金银滩草原,与当地同曲乎千户的养女萨耶卓玛结识,当时卓玛年仅 17 岁,被安排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则客串她的帮工 。拍摄中有一场二人同骑一匹马的戏,卓玛突然纵马狂奔,王洛宾本能抱住了她的腰,后来卓玛还在黄昏牧归时用牧鞭轻打了王洛宾,这些互动让王洛宾对卓玛产生了特殊情感 。电影拍摄结束后,王洛宾在返程的骆驼上创作出了经典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年王洛宾再次来到金银滩草原采风,与卓玛度过了三个月,二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不过后来卓玛并未与王洛宾走到一起,1944 年,她嫁给了当时的海晏县县长史炳章,并在 1945 年生下儿子尼玛多杰 。1954 年,卓玛因病离世,年仅 32 岁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藏族讲解员扎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来到这里参观的游客都会听到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是给我们讲解的一个藏族小伙子叫扎西,没有按照按照正常的版本给我们讲述歌王王洛宾当年的爱情故事。他直接把王洛宾成为渣男,已经有老婆了还有来这里勾引藏族少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扎西的马术很好,这是他在马上倒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后前往参观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它始建于公元1379 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丛林之一,是青海省藏传佛教黄教派最大寺院,也是宗教中心。历经600 多年,塔尔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及宗教风格。尤其以塔尔寺的艺术三绝:壁画、堆绣、酥油花闻名于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塔尔寺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城鲁沙尔镇,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庙之一,与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塔尔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亲按儿子来信所示,以其诞生地长出的白旃檀树和宗喀巴所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砌石建塔,取名“莲聚塔”,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旁建一静房,聚僧坐禅,17年后再建弥勒佛殿一座,塔尔寺初具规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塔尔寺建筑群分布在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占地面积达45万平方米,共有9300余间(座)建筑。建筑融合了汉藏风格,金瓦寺、经堂等采用传统汉族建筑形式,有三檐歇山式屋顶、彩绘门窗等特点,而屋顶的藏式飞檐、鞭麻墙等则是藏族建筑的典型特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主殿,殿内主供纪念宗喀巴大师的大金塔,始建于1379年,建筑面积456平方米,三檐歇山宫殿式建筑,琉璃瓦墙、鎏金铜瓦屋顶,殿内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大经堂是全寺僧众集体颂经和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结构藏式双层平顶建筑,内部饰有五色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供奉着众多佛像、佛经、佛塔等。小金瓦殿,译为“大护法殿”,始建于公元1692年,为两层正殿,单檐式屋顶覆盖着镏金铜瓦,外墙上安装铜镜,以鞭麻装饰,殿内供奉着护法神塑像及野兽标本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壁画、堆绣和酥油花被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壁画图案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等,色彩鲜艳,细腻精美,分布在寺内主要殿堂、回廊等处。堆绣是用各色绸缎剪成各种形状,以羊毛或棉花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大经堂内悬挂的“十六罗汉显神通”和“八仙过海”等堆绣作品堪称珍品。酥油花是用酥油配上各色颜料,塑雕成各种佛像、人物、花鸟走兽和亭台楼阁等,其制作工艺极其苛刻,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雕琢,作品细腻多彩,栩栩如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们在塔尔寺内碰到的一个来自四川的一位年轻的女士。我们当时正在寻找塔尔寺核心景区大金瓦殿,她很热心地带着我们去大金瓦殿并参观其它几个主要景点。好人会有好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金瓦殿(网络照片)</span></p> 同上 <h1><b>大金瓦殿</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金瓦殿最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的云头、滴水的莲瓣,处处精致,使这尘间也有莲池佛国的景象。屋脊的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大殿的底层为硫璃砖墙壁,第二层是边麻墙藏窗、金色梵文宝镜,大殿内的班廊都用藏毯包裹着,上方高高地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步入大殿,迎面便是那12.5米高的大银塔,塔上缠裹着十方信众送来的数不清的白色哈达。塔上一个小小的盒龛里,宗喀巴大师微笑的面容俯瞰着长跪不起的人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宗喀巴大师药身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宗喀巴大师镀金药泥像 :由著名藏族工艺家却西·罗桑协年塑造,结跏跌坐,手捧六世班禅大师奉献的右旋白法螺,塑造手法细腻,古朴庄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宗喀巴大师灵塔 :又称大银塔,是殿内的核心供奉物,位于大殿正中。塔高11米至12.5米不等,以纯银作底座,表面镀有黄金,并镶嵌着无数珠宝,外层裹着数十层白色哈达。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九世班禅却吉尼玛法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塔尔寺三绝:壁画,酥油花和堆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壁画:属于喇嘛教宗教系画,风格上具有浓郁的印藏味道,内容包括佛教故事、姻缘故事等,色彩鲜艳,绘制精美,在大小金瓦殿、大经堂等都能看到巨幅壁画。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酥油花:用酥油配上各色颜料,塑雕成各种佛像、人物、花鸟走兽和亭台楼阁等,造型栩栩如生。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堆绣:用各色绸缎剪成各种形状,以羊毛或棉花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有明显的立体感,大经堂内悬挂的“十六罗汉显神通”等堆绣作品堪称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行程结束后乘高铁从西宁到兰州。在兰州住了两个晚上。参观了敦煌艺术馆和甘肃省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兰州敦煌艺术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敦煌壁画常年暴露在外,氧化褪色情况严重,很多壁画已经看不清楚了。所以敦煌研究院启动数字化工程,把壁画扫描保存。兰州敦煌艺术馆是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项目成果的展示平台,也是传播敦煌石窟艺术及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艺术馆 ,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南滨河东路522号,建于2008年,占地1942平方米,设有2个展厅。2023年在省文物局备案,列入全国博物馆名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主体展览分两个部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部分通过“庄严净土”“壁上丹青”等十个单元展示敦煌石窟的佛教、色彩、建筑等艺术及丝绸之路文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部分以“历程”为主题,通过“风雨敦煌”“众心一念”等四个单元讲述莫高人保护莫高窟的历程。馆内有莫高窟初唐220窟等4个复制洞窟、1个VR漫游洞窟、14幅壁画,以及敦煌遗书、相关摄影艺术作品、文创产品和书籍等近200件展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复制最有名的220洞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曾评价莫高窟 220 号石窟的壁画,称“构图设色都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装饰绘画”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视频:220洞窟内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型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的形象就是参照敦煌壁画创造出来的,其中的舞蹈设计“反弹琵琶”就是从敦煌壁画中引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甘肃省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甘肃省博物馆里仿造了很多石窟,其中就有麦积山石窟的一些主要石像。我们本来打算要去没去成的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铜奔马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当时当地社员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墓葬,其中有大量铜车、铜马等文物,后经文物部门清理,这批文物入藏甘肃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15公斤。奔马呈奔腾状,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飞翔、回首惊顾的飞鸟,全身着力点集中于超蹑飞鸟的一足之上,精准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采用陶范铸造铸接法,先铸马身,再与马尾、马腿、蹄下飞鸟等部件分别铸合,同时在马腿内夹入铁芯骨,铸成“铁骨铜腿”,加强了马腿的强度和支撑力,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铸造工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考古学正式名称为“铜奔马”,描述了其材质和形态。因郭沫若认为铜奔马蹄下是飞燕,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此名称更具诗意,被大众广泛接受,此外还有“马超龙雀”等别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它是汉代“天马”文化的体现,也象征着古代中国与西域的密切联系,是丝绸之路文化的象征。</b></p> <h1><b>国宝“马踏飞燕”</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三尊一起叫“一佛二菩萨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边是菩萨,原本在天梯山石窟,后来因为怕修青铜峡水电站被淹,就搬到甘肃省博物馆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完甘肃省博物馆后就在大门外不远处的大胡子餐馆第一次吃手抓羊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手抓羊肉68元一斤,外加三个兰州特色小吃和一个小饼,一共98元。手抓羊肉我慕名很久。今天终于如愿所偿。在西宁我们吃了炕锅牛肉,名气很大,但味道似乎低于期望。对手抓羊肉我开也有担心是否会名不副实。这家王胡子餐馆位于甘肃省博物馆大门右侧100多米处,大众点评4.3分。因为我平时因为怕羊膻不吃羊肉,可是这些羊肉一点不膻,非常美味,肉鲜嫩柔软,口感极好,尤其是肥肉更是特别好吃。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这辈子吃的最好吃的羊肉,没有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游览兰州五泉山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泉山公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皋兰山北麓,是国家4A级景区,有“甘肃第一名园”之称。相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奉命征讨河西匈奴,在此驻兵,士卒疲渴,霍将军挥动马鞭连击五下,鞭响泉涌,形成惠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五眼泉水,五泉山因此得名。公园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后经历代整修扩建,1919年至1924年,兰州近代名儒刘尔炘依五泉山山形地貌水系进行营建,1955年成立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兰州五泉山公园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泉山公园内霍去病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次青海甘肃行行程总共4000多公里,走得比较辛苦。但是走下来感觉还是物有所值。尤其是很多历史路径和历史名城经过亲身体验,原来比较模糊的概念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一路上浮想联翩,生出很多感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点感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西北地区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证实,只有在强大的中央政权下,中国的西北疆域才能稳定。新疆和中亚地区古时候称西域,“西出阳关无故人”离敦煌不远的阳关和玉门关当年就是中国最西面的关口。出了阳关和玉门关就算出国了。从汉武帝开始2000多年来中国断断续续,艰难地维持对西域的控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疆地区虽然自汉代以来就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是真正能够实施有效管辖只有汉朝,唐朝和清朝,直至民国和新中国时期新疆,不仅在名义上,实际上真正对新疆地区实现了有效管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 汉代: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 唐代: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和治理,巩固了中央政权在当地的统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 清代:1759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立伊犁将军,对新疆地区实行更加系统的管辖;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命名为“新疆省”,行政建制与内地统一,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新疆的有效治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后,无论是中华民国时期(在清朝的基础上)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才一直有效。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一旦出现中央政府薄弱的时候,就会失去对新疆等西部地区的实际控制。这也就是古时候把阳关和玉门关作为西部边界关口的原因。明朝后期因为国力衰弱,不得不把阳关和玉门关撤掉,收缩到嘉峪关并实施封关,把嘉峪关以西的老百姓撤回嘉峪关以东,实际放弃对嘉峪关以西地区的控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事实证明,只有强大的中央政权并实施郡县制才有可能保证中国西北地区的有效控制。这就是中国需要实行中央集权的历史依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点感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河西走廊是此次行程最重要的一段也是感受最深的一段。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河西走廊古代连接中原与西域、贯通东西方文明的唯一陆上战略咽喉,是“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直接决定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控能力与东西方文明的互动效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河西走廊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区交汇带,受祁连山冰雪融水滋养,形成一条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数公里至百余公里的狭长绿洲带,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陆上走廊”,地理上具有不可替代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河西走廊地势易守难攻,历代王朝(如汉、唐)在此设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驻军队、修长城,既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又守护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是保障边疆稳定的“战略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既是中原丝绸、茶叶、瓷器与西域良马、香料、珠宝的贸易交换核心;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前沿——佛教沿此东传(如莫高窟、马蹄寺)、中原科技(历法、农耕)西传,形成“东西互通、多元共生”的文化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河西走廊除了上述意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隔断羌人和匈奴联合,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它是夹在羌人聚居区(南侧青藏高原边缘)与匈奴活动区(北侧蒙古高原)之间的“地理屏障带”,控制了这片区域就等于切断了两大势力的直接联系通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点感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最西部重镇曾经所有的文化融合作用和辉煌程度远超我的想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北大教授)、对敦煌是四大文明交汇点有过相关评价。他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即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外,季羡林还称“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之处敦煌这个历史重镇当年作为中国联通世界的路上通道一个商埠,曾经是世界各国文化和平融合,共生共荣的繁华都市。我在2006年第一次到过敦煌,但这次退休后有时间思考,对敦煌,尤其是莫高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豆包对于这四个文化在敦煌壁画如何融合体现作了如下的详细总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壁画通过题材、图像、技法的融合,直观展现了中国、印度、希腊(含中亚)、伊斯兰四大文明的交汇,核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 中国文明:本土文化的核心载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壁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底,是文明的“主框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题材上:大量描绘中国历史故事(如《张骞出使西域图》《五百强盗成佛图》中的中原战争场景)、儒家伦理(如孝道故事画)、道教元素(如早期壁画中的东王公、西王母形象),以及唐代宫廷生活、农耕场景,完全遵循中原审美与文化逻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技法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技法,线条流畅细腻(如唐代“吴家样”“周家样”的人物衣袂),色彩搭配贴合中原“重彩”传统,同时融入中国建筑形制(如壁画中佛寺、宫殿的斗拱、飞檐,均为中式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 印度文明:佛教文化的直接渗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为佛教艺术圣地,壁画核心题材与形式源自印度,是文明交汇的“核心纽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题材上:几乎所有壁画都以印度佛教故事为核心,如“本生故事画”(释迦牟尼前世善行,如《九色鹿本生》)、“因缘故事画”(佛教因果典故)、“佛传故事画”(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的一生),这些题材均源自印度佛教经典(如《阿含经》《本生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像上:早期佛像、菩萨像的造型(如犍陀罗风格的高鼻深目、衣纹褶皱),以及“飞天”“莲花”“忍冬”等佛教符号,均从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中引入,再逐渐与中国审美融合(如唐代飞天从“西域风”变为轻盈灵动的“中式飞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 希腊(含中亚)文明:艺术风格的间接融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通过中亚“犍陀罗艺术”这一中介,希腊文明的审美与技法被纳入壁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造型技法:早期佛像(如北魏时期)借鉴了希腊雕塑的“写实技法”,人物面部有明暗阴影(“凹凸法”),肌肉、骨骼线条写实,这源自希腊“人体雕塑”传统,经中亚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传入敦煌,区别于中国传统“平面化”绘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像元素:壁画中的“翼马”“狮身人面像”等形象,源自希腊神话与波斯、中亚文化的融合;部分供养人服饰(如早期西域贵族的紧身衣、长靴),也带有希腊化中亚地区的风格,是东西方审美碰撞的体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 伊斯兰文明:后期元素的补充融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唐代以后(尤其五代、宋时期),随着伊斯兰文明在中亚、西域的传播,部分壁画间接融入其文化元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装饰纹样:壁画中的“几何纹样”(如菱形、折线、同心圆)、“植物纹样”(如缠枝纹、葡萄纹),不再是单纯的中国传统纹样,而是吸收了伊斯兰艺术“禁止偶像崇拜、重几何与植物装饰”的特点,尤其在洞窟藻井、佛龛边缘的装饰中尤为明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符号:部分晚期壁画中,西域供养人的服饰(如头戴尖顶帽、身着长袍)、器物(如伊斯兰风格的金属器皿、织物),体现了伊斯兰文明对西域的影响,进而通过敦煌壁画留存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点感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西北地区的异域风情也展示出各个民族在西北地区的民族特色。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交融,和平共处。此次行程,西宁落地开始就感受到浓烈的回族气息,离开西宁后进入祁连大草原(藏族游牧文化区),进入河西走廊汉人区(农耕文化区)离开敦煌前往德令哈再到青海湖,塔尔寺(藏族游牧文化区)都是在高原藏区内,我们的行程基本就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内穿行,强烈感受到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别。相比西方的杀戮和驱赶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还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中国历朝历代采用的民族政策都是平等相待。在西宁,兰州和银川等城市我们都看到汉族和少数民族和平相处,共荣共生。实施对少数民族地区控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移民。也就是把汉族人迁移到少数民族地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结构,形成一股朝向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可以有效地遏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分裂倾向。面对汉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包容力,少数民族会自然而然被汉化,自然而然地和平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满族和壮族已经基本汉化,内蒙地区蒙汉已经较难区分。回族的特征也在消弱,只有藏族和新疆穆斯林还保持着独特的民族特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点感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西北地区独特的异域地貌不同寻常,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的相互依存,七彩丹霞地貌,酷似月球地貌荒凉到极致的黑独山,荒无人烟的无人区,天空之镜茶卡盐湖,中国第一大内陆湖青海湖。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内地完全不同的中国。虽然我们也曾经去过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独特的地貌还是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次极具挑战的行程,从张掖到敦煌600公里,从敦煌到德令哈700公里,从早上五点半到晚上十点已经超越了我们能够承受得极限。为此我们取消了甘南的行程。鉴于年龄的关系将来我们不会再走这么长的行程。尽管这样,这次青海甘肃行还是大开眼界,给我们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感叹中国疆土的广袤辽阔。壮哉中国!美哉中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