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有难,必救!——观《东极岛》后感

军绿色

<p class="ql-block">  期待已久的电影《东极岛》终于上映了,昨日妈妈带我一同观看。电影将时间拉回到1942年10月1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span>押送1816名英军战俘从中国香港开往日本。因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运输船在中国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在船从被击中到沉没的25个小时里,日军将所有战俘锁在船舱底,并用木条和铁丝网加固,妄图让这些战俘与船一同沉没。</p> <p class="ql-block">  当“里斯本丸”号在海面摇摇欲坠,那些绝望的英军战俘拼命挣扎,有的甚至冒险跳入海中。然而,黑暗中总会有光。东极岛渔民面对日军威胁、掠杀,毅然遵循"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渔村吴老大的女儿阿花带领全村父老乡亲,纷纷驾着自家小渔船,向着危险海域驶去,营救984名英军战俘。</p> <p class="ql-block">  在营救过程中,海浪汹涌,每一次渔船的颠簸都充满危险。但渔民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救人!他们不顾自身安危,靠近那些在海里挣扎的战俘,伸出有力的双手,将他们拉上渔船。有的渔民为了多救几个人,一次次往返于危险海域。他们的眼神坚定,以实际行动向大海宣告:海上有难,必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电影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营救的故事,更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它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在灾难面前互相帮助的人们。无论是地震、洪水、雪灾,总有无数的志愿者挺身而出,为受灾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希望。他们的行为和东极岛渔民们一样,都诠释了“海上有难,必救”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该铭记这些历史,传承和弘扬这种国际人道主义、无私无畏的精神。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要像东极岛的渔民一样,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帮助,也可能会成为别人生命中的一束光。</p> <p class="ql-block">  我们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因为这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更要以史为鉴,让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海上有难,必救”所代表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延续,温暖更多的人。(作者:张王彦昆,在校四年级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