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袁崇焕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斜街52号,是为纪念明末清初抗清将领袁崇焕而建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原是广东义园旧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下令为袁崇焕平反昭雪,后又经多次修缮,2002年改建成袁崇焕纪念馆 。1952年,北京计划将城里所有墓地迁往城外,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联名上书毛主席呼吁保存袁墓,毛主席亲笔批示,袁崇焕祠墓才得以保存。现存祠堂五间,设袁崇焕生平展。祠堂门上有叶恭绰敬题“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匾额,门框两侧有康有为撰文的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 祠后为袁崇焕墓,墓前立有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供桌 。前廊两端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广东旧义园”石刻等,墙西面有据传为袁崇焕手书的“听雨”和康有为撰“复筑袁公祠记”石刻 。</p><p class="ql-block">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以抗击后金(清)闻名。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投身辽东抗金前线。天启六年(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指挥明军击败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大军,史称“宁远大捷”,打破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主持修建宁远、锦州等城,构建起“关宁锦防线”,成为抵御后金南下的重要屏障。崇祯帝即位后被重新启用,任蓟辽督师,负责辽东防务。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军绕道蒙古进攻北京,袁崇焕率部驰援,击退敌军,解京师之围。崇祯二年,袁崇焕因“擅杀毛文龙”“通敌资敌”等罪名被下狱,次年(1630年)被凌迟处死。后世多认为其罪名系皇太极反间计与朝廷党争所致,是一起冤案。他的军事才能和抗金决心为后世肯定,被视为明末抗清的重要将领;但也因行事风格等问题存在争议。袁崇焕的事迹反映了明末边疆危机与政治困境,其冤屈也成为历史上的著名公案,备受关注。</p>